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安全工程 >关于古建筑火灾特点与现代消防技术应用题目

关于古建筑火灾特点与现代消防技术应用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6202 浏览:186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章笔者以古建筑的结构、古建筑火灾特点以及古建筑防火阻燃防烟为切入点,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古建筑消防的先进理念,不仅探讨了单体、群体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理论基础,而且进一步剖析了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消防,保护
近年来,随着各地纷纷申请文化遗产和大力发展旅游业,社会各界对古文化、古迹、古建筑的关注日渐提升。而古建筑是古代建筑的简称,一般是指始建时间较长远的存在于地面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建筑形式有陵墓、衙署、宫殿、街道、园囿、庵堂、佛塔、楼台、坛庙、民居、寺观、亭阁、城池以及堤坝、桥梁等。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了实证,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有着不可再生性。因为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耐火等级低,因此预防火灾,是保护和利用古建筑的首要前提。本文笔者以古建筑的火灾形势与火灾特点为切入点,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古建筑消防的先进理念,不仅探讨了单体、群体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理论基础,而且进一步剖析了古建筑的消防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古建筑中存在的火灾隐患

我国古建筑的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古建筑中的木材由于长期干燥以及自然的侵蚀,往往会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还有些古建筑的柱子,其实并不是整块木料,而是由几根木料拼和而成,后在外面包裹麻质布料,涂抹油漆,使其表面象是一根直径很大的柱子。同时,这些逐年疏松的木材燃点逐渐降低。这些因素使得古建筑的木材一旦遇到火源,便会迅速燃烧,同时火势沿着缝隙,向纵深蔓延,进一步加速燃烧。古建筑内的装饰品,如悬挂的绸缎、字画、匾额,纸张等都是可燃、易燃物,这也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火灾一旦发生,室内的装饰品就成了火势蔓延的导火带,使火势迅速扩展。古建筑的布局形式还存在消防道路不畅的问题,这也会影响到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中,主体建筑通常布置在古建筑群体的中心部位,且大多建在大台基上,用红墙包围着,门槛正重,台阶遍布。这些建筑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辆难以驶入,严重影响了初期火灾的扑救。同时,我国有大量的古建筑处于郊外,或环境偏僻的深山之中,远离城镇,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消防给水网或是没有消防水池、天然水塘等水源,缺乏火灾扑救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条件,而且缺少相应的消防车道,使得发生火灾后消防车不能及时赶到。
有些古建筑设在险要和位置孤立的地方,有的古建筑具有高耸、突出的屋檐,这成为遭受雷击的条件。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古建筑的避雷设施不完善。如果没有安装避雷针,或避雷针的设计、安装不合理,便难免造成雷击危害。
同时由于古建筑中有时使用现代的电气,增加了引发建筑火灾的隐患。在古建筑的装修过程中,使用的喷灯、电气焊等在内的明火工具以及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游客的烟蒂,还有游客烧香拜佛、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都增加了火灾的不确定因素。

二、我国古代防火技术及国外一些保护古建筑防火理念

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意识到了建筑防火的重要性,总结无数次火灾的教训和建筑、建造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精湛的设计和营造,形成了丰富的有关于建筑消防的智慧和创造。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和措施对我们今天的工作也极具借鉴和参考价值。从现代消防科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古建筑在消防方面的处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阻燃处理。古代建筑经常用涂泥抹灰的方法以改善建筑的防火条件、增加耐火的等级。

(二)防火分隔。古代建筑在建筑之间及室内建立非燃烧体实体隔墙。它能有效地阻止火势在建筑之间及建筑物内部蔓延。
(三)防火间距。有些古村落利用街、巷、河等将整个村落分为不同区块,形成了不同的防火分区。这样就把整个村落划分为不同分区,每个分区之间便有了一定的防火间距,即使发生火灾火势也不容易迅速蔓延。

(四)配备充足的消防水源。古代消防水源主要依靠打井修池、开凿河渠、广备水缸。

欧洲的很多古建筑都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装置,这对于火灾的早期发现、探测以及有效控制火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法国卢浮宫为例,其内部设有两个消防监控室,由巴黎消防派人进行24小时的监控。卢浮宫内还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装置,有3000多个烟感探测器和3000自动喷水喷头。在不怕雨淋的文物周围或是因为高度过高,水射水难以达到或因梁架重叠射水难以直击火点的部位,安装了固定的水喷淋灭火装置。同时,消防设备的安装也考虑到了与建筑空间的协调。虽然欧美国家的古建筑多使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在结构、材料等方面与我国的建筑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他们关于古建筑消防的一些先进理念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日本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主要考虑两个因素:文物保护和消防保护。由于古建筑的构造形式与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不同,因此在古建筑消防保护的实际做法上,也就不能完全引用现代消防安全设备与方法。但是通过对日本古建筑消防保护做法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只要经过细致地评估现代消防安全设备对古建筑的种种不良影响,认真地处理消防安全设计与具体作法,不但能够降低消防设备对古建筑风貌的破坏,还能将现代消防设备的性能发挥到极致,从而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三、现代消防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现代消防技术正在向信息智能化、绿色环保化、性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新的发展方向为构建系统全面的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信息智能化是将火灾科学理论和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及时作出火灾防治技术实施的相应对策。绿色环保化是指如果选择不恰当的控制火灾手段,又会造成新的破坏污染。如含卤聚合物虽然有较好的阻燃性能,但在高温下会产生大量浓烟及有害有毒气体,尤其是其中的卤化氢遇水后极易生成酸性物质,腐蚀物品,造成酸雨的形成。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建立在火灾安全工程学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通过运用火灾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出合理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物提供可靠的消防保护。
现代消防技术不断向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发展,但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不能因为消防设备的安装而破坏原有结构的完整性与有机性。基于这些防火取向及国内外的保护古建筑防火技术和理念,现代消防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阻燃技术。对古建筑的内部使用物品和建筑材料进行防火阻燃处理可以提高其耐火等级,阻止火势迅速蔓延。在不影响古建筑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现存古建筑的柱、梁、檩、枋、椽、斗拱等主要木质构件特别是梁架等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而那些棉、麻、丝、毛等装饰品,特别是寺院、道观内悬挂的绸缎、经蟠、伞盖等,应用阻燃剂进行防火处理。另外,在古建筑进行修缮、改建、扩建时宜使用非燃材料或阻燃材料,木材必须浸泡在磷酸铵、硼酸等阻燃溶剂里进行阻燃处理。
(二)火灾探测报警技术。火灾探测报警技术以燃烧的各种物理现象为依据,获取火灾初期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它为人们及时发现火灾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提供了有力手段。火灾探测报警技术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损失,而且可以缓解古建筑消防水源缺乏的问题。空气采样火灾探测系统非常适合古建筑的消防保护。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借助高效抽气泵,将防火区域内的空气样本通过管道网络采集到测量腔,然后测量出空气样本中的烟粒子量,若达到报警闽值,则会发出信号。而且便于隐藏安装的采样管道,可以在不破坏古建筑原有空间特色的前提下,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
(三)灭火技术及设施。古建筑文物一般既不耐火也不耐水,尤其是在高温情况下骤然冷却,必然会严重毁坏。因此,在灭火技术及设施的选用上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灭火与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保护古建筑与文物的关系,在灭火的同时积极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与珍贵文物。此外,设备的使用不能破坏古建筑的风貌。古建筑的消防设施应当优先选用小型轻便的灭火器。它具有体积小、机动性强、经济性好的特点,最关键的是符合可逆性的原则,不会严重影响古建筑的空间特色。古建筑中灭火器的配置应当根据古建筑场所的危险等级及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提式、推车式和背包式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及二氧化碳型等灭火器。设置灭火器时还要注意应当间距合理,位置明显,便于取用,且不会影响安全疏散。
(四)防雷技术。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是古建筑物防雷装置的三个组成部分。接闪器的作用是引雷,它位于建筑物的顶墙。引下线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而接地装置则是将雷电流顺利地散入大地。为了古建筑的观赏性,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选择不同形式的接闪器,以保护其艺术形象不受影响。避雷针宜采用短支针,这样在阳光下由于视距和视角的关系,人不易察觉屋顶有附加设备。木结构或砖木相结合结构古建筑物的引下线只能采用明敷,但在色彩上应该考虑与建筑风格相协调,敷设时要对称,合理布置,以最短路径接地。此外,下线距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措施,并在表面涂警示颜色,避免雷雨时游客接触酿成跨步电压意外。根据古建筑用途、地理环境和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接地装置的结构方式和位置,并且做好均压处理。在材料的选用上,如果使用性能较差的材料,则需要经常保养维修。同时,考虑到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古建筑避雷设施应当选材精良。
参考文献
刘勇,柴克承.空气采样火灾报警系统与古建筑火灾防护[J].学院学报,2004.
陈保胜,曹辉.古建筑火灾分析与消防安全对策[J].学院学报,2004.
[3]杨旭红,王建军,高黎峰.古建筑火灾特点及防火对策[J].学院学报,200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