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关于培养学生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策

关于培养学生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17838 浏览:742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中不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而教师的提问技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是很有成效的。教师在设定问题的时候,应该讲究一定的规律,要从易到难,要尊重、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师生要有合作的意识,不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为主导的上课模式,而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设定问题,启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协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展现学生个性,从整体入手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首先要对文章的整体有感受。感受文章的主旨,感觉文章作者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学习语文的前提,也是对课文进行理解的前提,这主要是文字本身特质决定的。
语言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诗言志、歌咏言,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字都是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诉作者当时的心境。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就是一幅完整的秋天景象图。它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旅途之苦。它的美不是以孤立的形象,如枯藤、

源于: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老树、昏鸦、瘦马等体现出来的,这些景物、这些画面综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和谐的意境,如果只是某一画面孤立存在的话,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从作品整体出发,透过整体的形象来认识它,这样才能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感悟和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作品中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对作品才是有效的理解。

三、以读带讲,让学生得到知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可贵的“读”,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的。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性,思维的简单化,他们对于书上的知识都是先有个初步印象,再进行理解,可见朗读的训练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注重这一点。
“以读带讲”在阅读教学中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关键在于怎么来带动教师的讲,而不是“以读代讲”,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深入、有效地读,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四、品味文字,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是对文字的感悟和感受以及对文字背后人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文化的吸收。但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产生了迷失的现象。阅读作品的时候,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抓住了全文的基调。抓住作品的中心思想再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者感情。把握作品重点、难点,字、词、句和篇章的教学,学生自然就会被教师所感染,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长城》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当时我们第一次集体备课时,发现教案虽然设计的还好,但总觉得缺少一根主线。我反复通读全文,发现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咦,奇迹这个词岂不是贯穿文章的一个主线嘛?它不是引领全文的文眼吗?课文就这样开头:“同学们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说出你的理由。”于是,同学们纷纷读文,说远看长城怎样怎样,近看长城又怎样怎样。踏上长城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就像满头零乱的头发,因为有了“奇迹”这个词眼,让学生一下子梳理得顺溜光亮。这样不但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大教学容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合作的时间要有限制,合作形式可以多样,评价要积极主动,让学生有积极性,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有个性的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