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试述课程革新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

试述课程革新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9073 浏览:3494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通过研究性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让学生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发生相对应的“转向”。

【关键词】教学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因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有所改变,下面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几点思考:

一、从“全方位指导”转向“适时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学习活动都要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要进行有效、适时的指导,以使他们想学、会学,并积极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5分钟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因此,首先要改变教学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其次,要努力使我们的探究式学习设计得具有综合性,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具有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人文性。

三、从“教材研究”转向“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研究教材,多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要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要从“教材研究”转化到“教材、学生双研究”上面来。

四、从“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发展又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材的个性化趋势。教材的个性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应该注意到,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和教学的条件正在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学校中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可以将个别化教学与整体性教学结合起来。课程个性化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和机遇,为各种不同特色的学校和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其次,探究式教学中,我们不仅采用个体探究,更应该合作探究或大班集体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五、从“问答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浪潮,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学方式。于是几千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以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把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于问答式教学。

在课改进行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不断创造的职业,我们每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可能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面对课改这一形式我们除了更加努力的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就是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更加深刻透彻的领悟课标的理念。课改还在进行中,以后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摸索,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困难、许多疑惑、许多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机遇。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准确把握新课标新理念的“度”,我想每一位教师都会上出精彩的好课,都会成为课程改革中的成功开拓者,让我们共同携手迎接课改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