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简论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实践和

简论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实践和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19611 浏览:846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其课程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等均处于实际探索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经历了近六年的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也走了许多弯路,体验到了信息技术课程艰难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大家虽无“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严重,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尚未达到。这不仅是时间问题,还需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相互之间毫无保留地共享实践经验。以下是本人不成熟的教学实践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研读新课标,更新旧观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多、面广、可操作性差”,是留给我们大部分教师的第一印象。所以教师们应立注意到教材只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教师不能一点不漏地、按部就班地去教教材,而是要去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认真研讨新课标,领悟新课程的理论精髓,转变为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而不能走原先“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子。
新课改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如何让学生不仅会做,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更好,不要将信息技术课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所以我认为,教师不能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要提升自己开发教材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效调控课堂行为和富有责任感的教学行家,合作与共享,以教材资源为借鉴,建立起属于自己和学生的内容体系和课堂文化。

二、注重“两点”问题,落实有效措施

纵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本人最深刻的感受是“起点高”,教材是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设计的。但在现实中,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基本能适应,而对于落后的农村学生来说则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参差不齐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两点”问题,教材的“高起点”与学生的“零起点”如何处理又是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如可以让“零起点”的学生多花一些时间来衔接教材,或者短时间给学生集中补课,以弥补初中的基础。
现在我校信息技术课一般每周两节,所以对“零起点”的学生的弥补只能通过课外的时间,教师应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进行辅导。我一般利用晚饭到晚自修前的这一时
间段,还有每周三最后一节的课外活动时间。虽然这两个时间段不长,但贵在坚持,效果很不错。

三、重视教材,而不唯教材

明确新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而不是对某一具体工具操作的训练,要注意以过程和方法为引领,以典型工具应用为示范,发展学生技能应用的迁移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检测于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表现为他是否善于利用工具。这里所说的工具,在当时人类实践活动和传播手段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主要是指那些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可是今天,如果只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恐怕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在今天这一时代,是否会借助各种物化形态的工具来学习和工作,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唯一标准,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是否具备运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类聪明才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甚至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新教材必修模块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的Excel电子表格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Excel软件的主要作用侧重于对数据的分析,是一个分析工具,所以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利用它制作有用的数据表、作为数据录入的基本工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让学生应用自己的信息能力,分析生活问题。我们高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不难发现今年在Excel软件模块中有一个图表建立的题目非常热门,以往的考试图表建好了,题目就完成了。而今年不同,还专门设置了根据建好的图表分析数据的小题,这一小题恰恰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加工的能力。又如,多媒体集成我们应讲些什么的问题。以前,我们为了让活动显得丰富多彩,让作品生动精彩,片面追求内容,而对技术的内涵有所忽视。所以,即使作品再美,也并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的特点,仅仅是各种媒体的堆砌而已。我觉得我们教师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要针对集成环节和相应媒体素材把集成的意图作为讲述,从而提升各媒体应用的价值。尤其,要对各种媒体素材之间的优势互补进行强化,体现出多媒体“集成”的丰富的表现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对“集成”定位在“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按创意与规划在页面上进行组织放置,共同表现主题,达到一种综合效果”。其中“共同表现主题”和“达到综合效果”是多媒体集成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开展的主要线索和素养内涵。记得一位老师曾说:“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缺陷是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而信息技术的主旨是将复杂的操作简单起来。”我感觉这一点真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定律”。

2.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关系

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策略:一是知识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原理中安排一些小型活动来练习技能。如在复习理论知识时,由于单纯的记忆对学生来说非常枯燥,我就设立了一个专题网页,汇集了所有的选择题。让学生即时练习,如50个题中,做对40题就可玩一小型游戏,如全对可玩一中型游戏。这些小型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中做题目,在做题目中回顾知识点,在完成任务后感到喜悦,在胜利后获得嘉赏,那是一个技能的训练。二是任务引领,知识穿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适时地学习方法和技能。这两种策略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成效,使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如在选修模块Photoshop教学的“图像合成”中,我就采用了任务引领、知识穿插的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udooo.com

方法。我事先拍下每个班所有学生的照片,然后布置任务:利用Photoshop环境,适当调整图片大小,用“复制”“粘贴”等方法完成相应图层的创建,结合“魔棒”“自由变换”“滤镜”等工具对图像进行适当的加工,把不同的图片合成在一起,最后设计成一张漂亮的艺术照片。学生对此任务兴趣很大,因而“学生想做,学生会Photoshop的知识点”一节课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任务引领的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教师将任务的要求明示于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教材中的重难点、热点,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甚至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者接受任务后先要分析、分解任务,并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四、注重过程的评价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每章节后都附有评价体系,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很少去评价,或干脆跳过不做。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作品评价的比重占得比较大,这样的评价教师容易操作,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两极分化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学困生得不到鼓励。因此,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必须更多地关注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点,争取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来做。于是我就专门为学生建立一个让他们学习交流的论坛。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利用网络实现师生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构建,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要用心发现,勤于思考,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品质。把研究定位在解决现实中急需解决的真实问题之上,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新课程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继孔〕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