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谈谈视域唤醒教育视域下语文新课程*任务书

谈谈视域唤醒教育视域下语文新课程*任务书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31982 浏览:1454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 教育的唤醒本质

什么是教育?答案是多种多样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因此教育的原则,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而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质言之,教育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而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马克思认为:教育之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三位大师同时将注意力转向唤醒,这绝非偶然,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对人的唤醒的过程。
唤醒教育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教育,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研究表明,唤醒教育在实践中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它是教师智慧的充分展现。唤醒教育要求教师要眼中有学生,教中有能力,心中有智慧。同时,教师要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要敢于打破教学常规。下面的案例即可视为唤醒教育的典型。
一节外语课上,一个小男孩儿专心致志地给老师画漫画,没有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时,由于慌乱,他将书本与那张涂鸦之作碰翻在地被老师发现。课后,小男孩来到了老师办公室,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送给他一本精美的藏画,任命他为校黑板报的美工。自此,小男孩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画过画。20年后,小男孩成了著名的艺术家,担任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总编。老师以其宽宏的胸怀与聪明的智慧原谅了小男孩,老师的这种信任、尊重与鼓励唤醒了学生的自觉,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知、自律、自爱,形成健全的人格。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当时大发雷霆,对小男孩进行一番批评教育,小男孩或许也不会再在课堂上画画了,但也可能使其失去对画画的兴趣,不会成为著名的艺术家。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唤醒教育不是不能为,而是大有可为。

二、 唤醒教育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唤醒教育的基础所在,其宗旨是对人性的全面唤醒,实现自我生命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实践中,唤醒教育秉持以下理念。

1.尊重儿童天性,启发自觉之心

“尊重儿童天性”是唤醒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其强调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天性,即符合儿童的需要、本能、兴趣和理想,而不能异化为成人对儿童的塑造与创造。不知是传统惯性的强大,还是理论引领的乏力,这个几乎所有教育者都明白,且一直是教育理论所宣讲的道理,实际教育中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儿童的天性,将其作为成人来要求和规范。如此,便是简单地将儿童视为物体,便是使成人与儿童相互对立,便是使人与人自身为敌,便是人与人互相折磨[3]。难怪有学者感慨:“迄今,儿童教育的历史是一部蹂躏人的天性的历史。”[3]
教育是培育,是顺应天性,教育学中的“园丁说”某种程度上也正说明了教育要“遵性而为”。蒙台梭利认为“内在教师”指引着儿童前进[4]。这“内在教师”即是自然本身,它是自然的力量,是人格化的自然[5]。这个“内在教师”,儿童生而有之,是儿童成长的潜能,它包含了儿童成长的内容、形式、动力、目的等因素。所以,一切教育机构应当是福禄倍尔所强调的“儿童花园”——天性的花园,使天性能够得以舒展与生长的花园。[6]

2.注重人文化成,构建完美人格

唤醒教育主张教育就是对人的心灵的启迪,是对人的文化本质的唤醒。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了思索,他认为人应当是不断探索自身的存在物——一个时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其生存状况的存在物。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则沿着苏格拉底所探索的路径,对“查问和审视”的工具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解放是通过创造与运用符号创造文化来得以实现的。基于此,卡西尔认为人便是文化的动物、符号的动物,能够运用符号(语言、艺术、历史、神话、宗教、科学等等)进行文化创造,进而使自我不断完善,这是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卡西尔在其《人论》一书中也力图论证这样的思想: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进行创造文化的活动,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他认为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物,而是不断进行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人的无限创造性活动才是真正的人性。因此,教育的使命应当是帮助受教育者建构一个完整的文化意义上的人格个体,这就需要教育不断地唤醒个体自然生命背后的文化生命意识,促使、帮助其去体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学科融合,唤醒全人发展

对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唤醒是唤醒教育的又一重要理念,也就是第斯多惠所提出的培养“全人”,即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给予充分的激励、唤醒、鼓舞与引导,使之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世界原本是完整统一的,学科也理应是一体的,人类为了教学的方便使学科割裂开来。但随着人类经验以“摩尔定律”所描述的更新周期迅猛膨胀,传统学科课程的学科边界也逐渐地走向崩溃与重组,传统学科课程的分科制度,加上课程滞后原理的因素,不可能包容与吸纳迅速增长的新知识。许多现代科技文化的新思想、新方法与新成果都是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udooo.com

学科交叉的产物。学科融合统整必然成为时代的必然。认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与相互关联的观念发生际遇的时候学习效果最佳,因为学习者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者无不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整体地建构知识的。所以,软化学科边缘,力求实现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使学科内容跨越学科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的整体面目,是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实,我国古代就已萌芽了这种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既重德行,又重技艺;既重陶冶性情,又重启迪智慧。

4.强调以学为主,追求理想境界

唤醒教育主张个体的学习不应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这样的课堂学习应该辉映着学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五种品质: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和意识。[8]教学过程应是能够触及学生灵魂的过程,应是贯穿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应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这种建立在生命层次上的课堂,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平台,也是意义生成的重要场所,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进行自主建构性学习的空间。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