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试议道德建设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和主要理由

试议道德建设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和主要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25352 浏览:1107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积极、健康、向上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又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但随着社会市场经济迅速的变革和利益格局日益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着改变,这引起高校教育的高度重视。论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中的危机和令人担忧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高校政工队伍的一线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危机问题对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高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整体是健康向上的。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造成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如此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列举了四项道德底线危机主流和教育的三个方面缺失现象,反映了我国规范和道德关系的薄弱。

1.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表现

(1)传统道德教育难以入心。愿做时代的“潮人”不愿做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继承人”,传统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好像离他们的时代很遥远,不能打动他们的心。
(2)公德意识淡化。在现实社会和集体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不文明现象直指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化,让人感到有些高学历的大学生做人及做事的起码原则出现低素质的结果。
(3)“自我为中心”,没有感恩情怀。他们思量利用身边的人和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很少考虑自己如何为有恩于己的人和集体给予回报,缺乏亲情精神与恩情精神的两大人生支柱。
(4)“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部分大学生们不顾“道义”和“道德”的约束,不择手段追求“利益”“利”成为社会重要价值标准,出现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夺利的现象。

2.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现象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方法的设计上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形式单一,使学生处在我说你听的单纯“灌输式”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共同参与性,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3)师德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反面性。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热情不高,缺乏职业良心,师德弱化,反面性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与高校大环境背景下的因素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三、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

源于:硕士论文www.udooo.com

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

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
四、结论
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同社会和家庭共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体,获得真实的道德身心体验,使思想道德教育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收获更多的成效,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细致工作,我们只有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现实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最终是以毕业后参与到社会之中、承担公民义务的质量来衡量的;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无处不在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提升自已的品格。
参考文献:
曲建武.识读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李雪梅.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J].新校园,2010,(5).
[3]苏云升.价值多元化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人民论坛,201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