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桥梁老师和学生心灵桥梁

桥梁老师和学生心灵桥梁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15636 浏览:700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心灵沟通的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可是,由于年龄、生理发育、经历、知识结构等不同,造成师生之间交往有诸多障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他要求教师既要有责任心、爱心,还要细心、有耐心。这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沟通 教师 学生 障碍 原因 亲近 和谐共处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与心灵沟通的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可是,由于年龄、生理发育、经历、知识结构等不同,造成师生之间交往有诸多障碍。我们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克服这些障碍呢?

1.造成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

1.1 角色不同。

师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学”,教师教育要求、教育行为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学生并不是总能把教师的语言、行为理解正确,有时甚至消极对待或直接抵触。
例如:某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甲,就对她格外关心并与她成为好朋友。当这位学生成绩日益提高后,老师又以同样的方式去教育其他同学。于是,甲同学开始疏远这位老师,并因此而恨这位老师,认为老师欺骗了她的友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角色不同。学生为了老师的友谊而好好学习,而教师则是为了学生好好学习而付出友谊。

1.2 知识、社会经验、世界观不同。

教师和学生不是同时代的人,成长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他们有不同的社会经历、知识经验、认识能力。尽管有些年轻教师,虽然他们的年龄与学生相仿,但由于知识阅历不同,也和学生有着千差万别。总的说来,教师成熟、老练、处世稳重,考虑问题具有多面性;学生幼稚、单纯、处世急躁,考虑问题具有单一性。再者,教师面对的是群体,而学生面对的却是个体。由于客观存在的差异,自觉不自觉地在师生之间的认识和感情上造成障碍,继而使师生关系疏远、冷淡。
我们的教师,大都是大学相应系科毕业,对学科知识的掌握都甚是了得,可是学生却处在对所学知识的萌生阶段。因此,在老师的眼中,学生总是笨的多而聪明的少,而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厌烦情绪,说出一些刺伤学生自尊心的话。言语误解是师生沟通最易发生也最易忽视的。
当谈及学习的目的时,教师往往是国家民族利益,远大理想摆在前,而学生则是着眼于自己所见所感的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赚大钱”为目的。当教师以为学生胸大无志时,学生就不会接受教师的教学。

1.3 双方的不良行为。

教育劳动需要师生情感和行为上的和谐一致。但是如果教师缺乏责任心,对学生缺乏热忱、不热爱学生或对学生偏爱和歧视,都会直接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和矛盾,而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部分人并不是总能理解教师教育学生的善良目的与意图,有时会误解和顶撞教师的合理要求,这些也会使师生关系陷入紧张状态。

2.激发学生亲近老师,和谐共处

2.1 态度诚恳,爱字当头。

了解,是一种情感的沟通;沟通,需要双方特别是教师怀有诚意,以真诚打开学生的心扉。罗杰斯认为,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所谓真诚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真诚相见,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和虚伪,喜怒哀乐完全溢于言表。在教学过程中,以共同的生活者和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将自己的所思所虑直率地告诉学生,以至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
俗话说,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光有真诚还不够,还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热爱学生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真心的爱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微笑,眼神,面部表情,动作,语言等传达给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爱的暗示,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同样的话,同样的道理,出自自己爱戴,尊敬,亲近的教师之口就愿意听,有时哪怕是严厉的批评也能接受。反之,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2.2 放下架子,平等相待。

有句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它是对师道尊严的诠释,也是对当代部分教师的误导,造成了他们在学生面前事事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个性扭曲。他们摆教师的权威和架子,这样做,不仅不会增加权威反而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当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时,情绪失控,耍“大牌”教师,甚至不惜污辱或体罚学生。这些错误做法,大大伤害师生间的感情。所以,教师无论何时都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控制情绪,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
放下架子还要求教师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有错必改,善莫大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工作,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如果教师放不下教师的架子,千方百计试图掩饰,其结果只能受到学生的鄙视。如果教师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学生会感到老师的真诚,会更加尊敬老师。

2.3 换位思考,接受学生。

换位思考就是将我和对方之间调换一下角色,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心理和行为动机。它的出发点就是“如果我是他,我将怎样。”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从学生方面多想想,或解剖一下自己。这有利于矛盾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学生考差了,如果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学生考差了就是对自己辛勤教学工作的否定,这自然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生考差了就是对学生勤奋学习的否定,这自然会产生同情学生的感受。
接受学生,就是接受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所谓接受,有时也称信任或尊重。要求教师能够完全的、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乏味、困惑、产生的焦虑和挫折,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惬意。教师接受了学生,当学生有了过失或错误时,会以宽容、大度、睿智的方法处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一下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拉近,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的尊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逐步形成。

2.4 了解学生,展示自我。

了解学生,就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行为、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全面控制,具体把握。它要求教师即要从宏观上熟悉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又能从微观上把握学生个体的鲜明特征。
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以班级为单位,了解体的状况,又要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思想行为等,以期区别情况,因材施教。了解学生个体,一般要从看书面材料即学生档案,让学生写“自转”,进行“家访”和“访学生前任老师”,以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然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平时穿戴、集体活动等,制定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个性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高屋建瓴,更富有针对性。
毋庸讳言,学生是不喜欢一问三不知,讲课肤浅,甚至经常出错的老师。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展示自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铸炼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佩。因此,教师不但要向学生讲清楚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让学生明白学科知识的结构和功能;还要将自己的性格和教学风格表现出来,力求赢得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还要将自己的教学策略与逻辑思维呈现给学生,力求让学生借鉴这些方法与思维来建构自己的学科思维地图。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自己的教育之树才会常青。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他要求教师既要有责任心、爱心,还要细心、有耐心。这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