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试述河南河南农村民俗文化教育方式设计

试述河南河南农村民俗文化教育方式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1-24 点赞:6154 浏览:195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教育是农村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教育的三大形态,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维度,论述了河南农村民俗文化教育的三种模式与措施,阐述了教育在河南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河南;农村民俗文化;教育模式
2095-3089(2013)25-00-01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农村民俗文化延续方面有着强大的社会功能。将教育纳入分析视角、积极探索符合河南省情的农村民俗文化教育模式,对河南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教育模式

(一)合理开发民俗课程。农村民俗文化课程的设置应遵全面系统、灵活多样的原则。首先,课程内容要精、全、“土”。精,就是应甄选朱仙镇木板年画、温县太极拳等极具中原特色的民风民俗,确保其思想性和教育性;全,就是要涵盖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等三大类,确保其全面性;“土”,就是要重点突出农村民俗文化的乡土特色。其次,课程形式要灵活多样。中小学校可针对自身特点合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针对农村民俗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优势,选好切入点,开展教学。可将太极、豫剧和淮阳泥泥狗等浓郁中原特色的优秀民俗统一纳入体育、音乐课和手工课,设为必修课程。再次,学校可依据自身优势和当地传统民俗事项,有针对性地开设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最后,将农村民俗文化与各专业课程巧妙结合,在常规教育教学中加强农村民俗文化渗透性。
(二)恰当选择组织形式。首先,发挥课堂的核心教学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特点开展农村民俗文化教学,增强农村民俗文化保护意识、获取保护知识和技能。其次,创新教学形式。学校可将农村民俗文化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民俗文化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此推动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最后,组建民俗社团。针对农村民俗文化群体性、参与性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组建豫剧、太极、剪纸、泥塑等民俗社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认知。通过学校教育,让农村民俗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让学校成为民俗文化传承主阵地。

二、社会教育模式

(一)建设民俗文化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农村民俗文化教育教学的必要场所,是保护农村民俗文化的重要场地。为此,一、各地可依据自身条件建设地方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专题展馆和传习场所。二、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图书馆、博物院(馆)、文化馆(站)等可利用自身优势,增设农村民俗文化专门展厅进行资料展示,也可组织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人现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演示、互动交流等活动。另外,可将民权画虎村、马街书会等开辟为农村民俗文化教育基地,为农村民俗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提供场地。让群众切实感受河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增强保护意识。
(二)打造精品民俗文化。认真总结中国(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成功经验,发挥示范效应。继续挖掘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举办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河南农村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通过举办农村民俗文化保护成果展览、民俗文化艺术汇演、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河南农村民俗文化。创新农村民俗文化节举办机制、完善运作模式,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精神,积极稳妥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吸纳多方资本全程参与,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社会教育模式将对农村公民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三、家庭教育模式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①千百年来,我国具有子承父业、家业相传的重要传统,在文化的传承中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家庭优势,构建家庭教育模式,对保护农村民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更新家长观念。河南为教育大省、高考大省,许多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片面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让孩子的思想与传统文化对话。”②在日常子女教育中,对家长民俗文化相关知识传授较少,未发挥应有的榜样作用。
构建家庭教育模式,必须更新家长教育观念,端正农村民俗文化认识。首先,消除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理念。家长要确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在加强子女智育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其民俗文化素质。其次,家长要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途径有科学的认识。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不单单是传统技艺和器具层面的传承,更是民俗文化行为系统内化的过程。各地文化及教育等部门可联合成立家长学校,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其由“自然父母”过渡到民俗文化宣讲员。开展家庭教育时应着力向家长宣传民俗文化的价值及其意义,注重孩子民俗文化兴趣培养,为民俗文化保护储备人才。
(二)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③早期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质,往往成为儿童发展的思想基础。在定势作用下,儿童在认知事物时往往依据早期家庭教育时形成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经验,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与家庭成员的经验相对照,形成往复循环的反馈系统。事实上,早期家庭教育一般充当后继教育过滤器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表明,开展民俗文化早期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长应重视婴幼儿的农村民俗文化教育,让农村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日常生活中,家长可根据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恰当选择教育内容,将民俗元素融入亲子活动。父母要为婴幼儿创设丰富的生活环境,进行农村民俗文化启蒙教育。通过创设多样化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农村民俗文化认知欣赏能力,激发孩子的民俗文化兴趣,增强其民俗文化保护意识。学校教育、社会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形态,是拉动教育进程的三驾马车,是农村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民俗文化传承的三大主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开展民俗教育将有助于内化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河南农村民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如上所述,河南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河南农村民俗文化的复兴与繁荣。
注释:
①《礼记·学记》
②《用传统文化滋养家庭教育》,人民http://.cn/GB/99013/99046/615414

6.html

③《汉书·贾谊传》
参考文献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王卫东.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价值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