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编导 >对于艺术伪艺术,真商业

对于艺术伪艺术,真商业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23190 浏览:1070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商业氛围浓烈、多元文化交融的香港孕育出电影风格独特的王家卫。王家卫电影的独特性并不在其“作者”特点,而在于能把“作者”和“商业”完美结合,并且在结合之后仍能以“作者”的面貌出现。受作者电影影响,王家卫注重表达主观化的时空记忆,但王家卫电影表现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私人记忆,而是迎合都市情绪的怀旧,在这个意义上,王家卫电影的时空都是怀旧记忆的时间变形。
[关键词]作者电影商业电影表现策略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

2.20.001

香港是一个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中商业气息最为浓厚的大都市之一,香港的电影业表现出浓烈的商业气息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另类的电影作者,如王家卫。以个人化精英化的艺术风格而言,王家卫电影和香港居主流的商业化电影风格完全迥异。但从个体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不得不与环境相妥协的视角看去,我们不难发现王家卫电影又不是那么纯粹的个人化,总是或隐或现地谋求迎合大众的元素,以求媾和于不得不生存的商业语境。按照传统的观念,真正的艺术是无关商业因素的;但在现代社会,作为电影艺术的时空正在变得越来越昂贵,于是艺术不得不把自己变为国际性的工业艺术,商业和艺术不得不统一起来——正如德勒兹所说,毁灭电影也许正是这个因素——金钱。 (p.122)在商业语境,纯粹的艺术家已很少了,这或许是时代的悲剧。王家卫尚不能算作一个完全商业化的导演,商业元素对王家卫有吸引力,但和香港的同侪比起来,并不突出。王家卫电影的个案意义就在于我们能从中看出商业语境对现代艺术无坚不摧的影响力,可以看出一个艺术电影的导演如何在商业语境做出稍许的让步,或者说,是聪明的妥协。

一、香港影业环境中的王家卫

百余年来,处于大陆母体与宗主国的夹缝中的香港,既要承受各类意识形态的冲突,又要在大国间进出口贸易中寻求残羹微利,这种尴尬的生存环境,使香港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个最为务实又最有文化感的地区。就香港影业而言,在务实与文化融合双重取向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培养出一大批一流导演,如王家卫、吴宇森、许可、许鞍华等等。资深电影研究者大卫·波德威尔也不得不发出感慨:“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20年来,这个约600万人居住的城市,一直拥有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所制作的影片数量,几乎超越所有的西方国家,输出电影之多,只仅次于美国。他们雄霸东亚市场,还斗垮毗邻台湾一地的电影业。港片发行至西方后引发小众热潮,规模之大更是空前的。……弹丸之地怎会把电影搞得这么出色?” (p.1—2)
香港电影的繁荣源于香港独特的影业环境,这就是注重商业效益又对市民多元文化异常敏感的商业电影氛围。由于地域融资的限制,香港的影业公司林立,规模大的屈指可数,这就决定了香港影业公司不可能走好莱坞的大投资路线,只能开拓小投入重效益的小公司模式。这种生存压力迫使香港电影不得不把电影的市场效益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此前提下,一切都不是问题,从香港电影市场上的泛滥就可见一斑。如果没有市场效益,即使再符合主流需要,也很少能发行制作。这种影业环境,无疑极大地限制了过分注重艺术性的作者电影的发展。在香港影业环境中,作者电影要获得资助必须要具有商业前景。什么是商业前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的香港电影投资人的理解很简单,有名导、明星、噱头,就会有观众有票房。所以,在香港影业环境中,只有明星没有剧本的电影摄制组并不少见。按照常理,如此市侩的影业环境是难以产生杰出的作品的。但香港毕竟是香港,王家卫电影也只能产生在这个充满商业氛围的多元文化之地。
王家卫电影大多具有类似于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的“作者电影”风格,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2000年1月,由香港导演、编剧、影评人评选的世纪100部最佳香港片名单中,王家为电影中有五部影片入选,其中《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分别为第3名和第10名。
鉴于王家卫电影的实绩,确实可以把这些电影算作广义作者电影的一类,但这些电影除了具有作者电影的特色外,也表现出从属于香港商业电影的特色,追求资本利润、票房,迎合大众的口味,拍摄手法以视听感官的刺激为导向,等等。以作者导演自居的王家卫,事实上很难把自己的作品拔出于香港同侪的商业电影之中。王家卫喜欢在电影中用明星提高票房,例如《东邪西毒》仅此一片就汇集了张国荣、梁朝伟、林青霞等大部分香港的当红明星,近年来拍摄《蓝莓之夜》更将视角瞄向欧美一流明星。明星是票房的保障,身处香港影业环境中导演莫不如此。王家卫也不例外。但王家卫并不滥用明星,而是能量体裁衣地以角色找明星,以明星的演技提升角色的内涵。张国荣、梁朝伟都与王家卫的明星达成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的一个新高度。为了迎合观众,除了用明星,王家卫也喜欢拍类型片,喜欢用噱头,《重庆森林》演绎杀手情、《东邪西毒》因循武侠套路、《春光乍泄》瞄向同性恋题材、《花样年华》炒绯闻,无不是香港类型片中的老题材,但王家卫喜欢旧瓶装新酒,在旧有题材中总能演绎出新的感觉。既然王家卫并不是真的喜欢拍这些俗套的东西,何必为难自己呢?原因就在于要最优先考虑商业利润。用王家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般人看商业的定义颇狭窄,但有一点是要弄清楚的,电影是商业行为的一种,在当中亦该有不同的包装和套路,也应该好似supermarket一样,容纳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产品,也不应该commern这间店铺做生意的方式有问题,那个卖的产品大众化……市场是需要不同的东西和办事的方法”。[3] (p.8

2.)由此,王家卫电影不同于一般的作者电影之处得以彰显出来。

二、王家卫电影的怀旧策略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表现时间主题的电影是一个主要系列,如《花样年华》、《2046》、《时间的灰烬》(即《东邪西毒》的英文名)、《蓝莓之夜》,这些电影都或多或少地要唤起观众对某些时间的记忆。王家卫电影又不同于经典的作者电影对个人化记忆的表现,而是注重表现迎合性的怀旧情绪。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香港回归使香港电影业相对闭锁的都市语境消失,统一后的中国本土成为新的最重要的语境。如何立足中国本土的电影发展需求,突破进取,获得一个更强有力的电影话语权,是所有香港导演都积极思考的问题。雷诺阿说过,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从中,我们可见一个导演要谋求转型谈何容易。王家卫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香港都市情结以适应大陆的本土特色,其一生的电影辉煌,恐怕就只能停留在“《花样年华》”的时代了。
尽管王家卫的转型仍在尝试中,在我们没有看到王家卫新片《一代宗师》上映之前,本文仍不会给予王家卫过多或过高的未来期盼,①仅仅把王家卫作为香港都市一个特殊的商业环境与文化环境中孕育出的能够扭和商业与艺术等多种元素的导演看待,尤其是作为擅长表现香港文化中对历史记忆缺失的忧患的导演来看待——“从这个意义上,王家卫电影中的怀旧主题就是一个对缺失或忘却的历史的纪念。”[7](p.9)王家卫仍没有超越我们的记忆。
基金项目
2011年度国家重大课题“影视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成果。
注释
①拟于2012年底上映的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千呼万唤始出来,虽然仍以“作者电影”姿态在造着声势,但从王家卫所组织的演员阵容上看很难让人刮目相看,除了梁朝伟、章子怡、宋慧乔、张震等庞大的明星阵容外,另外添加了赵本山、小沈阳的演戏“门外汉”,其商业意图再分明不过了。
参考文献
[德]吉尔·德勒兹.《电影2:时间—影像》[M].谢强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美]大卫·波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udooo.com

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M].何慧玲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郭小橹.《生活在都市——王家卫电影散谈》[J].《北京电影学报》,1997(1).
[4]李宝强 编译.《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5][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王海洲.《后现代主义与王家卫电影》[J].影视艺术,2002(1).
[7]参见沈维琼.王家卫电影的时空[J].电影评介,2009(18)
作者简介
秦勇(1974—)汉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
陈惠照(1989—)汉族,财经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