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编导 >之旅以《路得记:信仰之旅》看世间爱为何物

之旅以《路得记:信仰之旅》看世间爱为何物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24466 浏览:1086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电影《路得记:信仰之旅》根据《圣经·路得记》改编而成,该片主题:通过爱的光芒,获得包容与接纳,堪称《圣经》文学电影中爱的赞歌之典范。从用行为彰显大爱的女主人公摩押女子路得的身上,看到爱的本质:接纳和分享、不计回报的付出和甘心乐意的承担。在道德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在爱渐成刺激和感觉的当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温古籍电影对爱的解读和探讨,不失为一种精神守望。
[关键词] 路得;《路得记:信仰之旅》;爱
电影《路得记:信仰之旅》是据《路得记》改编而成,不愧为一部感人肺腑的唯美爱情故事片。该片主题:通过爱的光芒,获得包容与接纳,堪称圣经电影中爱的赞歌之典范。影片叙述了一则由凄风苦雨般的悲惨情节转为沐浴爱河似的欢乐故事,宛如天籁之音动人心弦,在欧美社会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以色列历史最黑暗的士师秉政时代——邪恶和罪恶笼罩着社会,以色列人不但不顺服神反而去拜异族人所侍奉的偶像。那时,人都不按神的心意而行,而按自己的喜好生活。(《士师记》17章:6节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路得是士师时期的摩押女子(在士师时代,摩押曾是压迫以色列人的国家之一,与以色列之间存有很深的敌意。以色列人在逃离埃及,前往他们的神所应许预备的“流奶与蜜的迦南美地”时,曾在摩押地受阻,故依以色列神的律法摩押人不能在会幕中敬拜神。(《士师记》3章:12-30节)。当时的希伯来宗教领袖为净化民族信仰,禁止希伯来人与异族通婚,规定已婚者必须离婚,否则就要被驱逐。尽管当时社会相当黑暗,仍有人坚毅地信靠顺服神,并用行为诠释彰显着神的大爱。在田园诗般的抒情氛围中,影片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勾勒了路得贤惠、忠贞和勤劳的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绝色美图。路得与拿俄米纯洁无私的婆媳之爱和波阿斯与路得感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udooo.com

动天地的恋人之情均是爱的极好诠释和明证。波阿斯虽是以前耶利哥城的喇合之子,但其后裔却一脉相传,使弥赛亚从该谱系降生,路得也由此成为大卫王的曾祖母,并在弥赛亚肉身的谱系中列为耶稣的先祖。

一、亲密无间的婆媳之爱

婆媳问题,历世历代层出不穷,即使现代社会趋向是核心家庭,大多数是以小家庭为单位,但同一屋檐下两代女人的相处仍然问题不断。《路得记:信仰之旅》中的路得本非以色列女子,却嫁给了一个移居摩押地的以色列人。哪曾想,一幕悲剧似乎由此开始。不久,公公、丈夫和丈夫的哥哥相继离世,原本完整的家庭在劫难之后仅剩路得和嫂子俄珥巴与婆婆拿俄米三名孤苦伶仃的寡妇。除了仅有的两名摩押媳妇外,在寄居地摩押,拿俄米举目无亲、穷困潦倒、孤苦无依。万般无奈之下,丧夫丧子几近绝望的拿俄米准备回犹大的伯利恒老家去,因在伯利恒她至少还会有些旧相识,甚或有一些远房亲戚也是不错的投靠对象。但考虑到三人均是柔弱的寡妇,外邦异族女子尤其是嫁给以色列人又成了寡妇的外邦异族女子,很可能会受以色列人的排斥和羞辱。熟虑再三,临行前,拿俄米劝媳妇们回娘家去,趁年轻还有机会改嫁,为自己的后半生早谋出路。在婆婆苦苦相劝后,大媳妇权衡利弊,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更舍不得拿俄米,任凭婆婆苦苦相劝,却不愿意与婆婆就此别离。在古代,寡妇通常有着极为悲惨的命运,很多人不乏被社会遗弃,几乎处于贫困不堪无依无靠的境地。在以色列的律法中特别规定,寡妇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应该娶她为妻,或与死者有最近血缘关系的亲属负担起承担照顾遗孀的义务。但因这样做通常既要花费金钱写赎,费财费力管理,还要供养寡妇及日后生的儿子,而所生的儿子与田地最终都不归自己而归到她原来所死的丈夫名下,所以人若没有敬畏神的心,往往都不愿意这样做。况且,在寄居的摩押地拿俄米可谓举目无亲,而且她也不知道在以色列犹大伯利恒的至近亲属是否还活着并且愿意承担至近亲属的义务接纳她们。即使在这样几乎无路的绝境当中,拿俄米对她的两儿媳仍表现出无私的婆媳之爱,尽管她已打定主意独自返回以色列故地,却极力劝路得和俄珥巴留在摩押,重新开始她们自己的生活。路得对拿俄米敬爱有加,定意要跟婆婆返回犹大的伯利恒去。她对婆婆的那份忠心与友爱堪称爱心与忠诚的伟大楷模。路得年纪轻轻无夫无子,婆媳二人的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有太多不同,常人看来,婆媳自古似天敌水火难容,有了导火索随时都可能一触即发、血雨腥风,她们争吵的机会也许比相亲相爱的时候更多。但贤惠的路得却非常敬爱婆婆,为照顾年迈无助的拿俄米,情愿背井离乡而远赴一个可能不欢迎自己的异国他乡去,放弃婆婆给她指出的留在摩押改嫁来保障自己和生儿育女的机会。“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记》1:16-17)路遥知马力,患难识真情。对世人而言,很难想象如此斩钉截铁、铿锵有力的“铮铮誓言”竟出自一个本应郁郁寡欢的年轻柔弱寡妇路得之口。言为心声,这种不管死活,决意要与婆婆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心声所折射出的无私之大爱又怎能不会感天动地、催人泪下呢!路得一诺千金、甘心乐意与婆婆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则绝非一时热心,乃甘愿同婆婆相依为命,踏上前往以色列的前途未卜、至死不渝的舍己为他之路。路得与拿俄米的婆媳关系真可谓亲密无间,拿俄米也一心为路得的幸福着想,义无反顾、在所不惜。后来,路得甘心付出、不计回报,终于苦尽甘来,嫁给了伯利恒城的近亲财主波阿斯,拿俄米也由此安享晚年、幸福无比,婆媳二人的命运原本苦不堪言,至此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由悲转喜、皆大欢喜,颇具戏剧效果,原本纯洁无私的婆媳之大爱由此得到了凝练和升华。

二、“乐而不淫”的恋人之情

歌德说:“哪个少男不钟情?那个少女不怀春?”作为美好而又高尚的人类情感,爱情始终为无数男女痴迷和向往。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被全然藐视。(《雅歌》8:7)年纪轻轻的外邦寡妇岂还会有爱情垂青,重获爱情带来的惊喜吗?一切看似那么的奢望和诸多的不可能,但路得不仅都幸运遇到了,且收获满满,看似出人预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路得随拿俄米从摩押地返回至拿俄米的家乡犹大的伯利恒城之时,恰逢当地大麦丰收。拿俄米和路得二人初来乍到,无依无靠,经济拮据也是必然。依当时以色列的律法规定,不准收割在农田角落上的庄稼,而且凡掉在地上的麦穗都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要留给拾穗的穷人作为食物。路得是穷乏的外邦寡妇,无法养活自己,无奈之余只好到田间地头捡拾人家遗落在地上的麦穗充饥,并以此来赡养婆婆维持生计。想必读者可以想象,伯利恒城的很多以色列人可能会对异族的穷寡妇侧目而视甚或不屑一顾。谁承想到,路得拾麦穗恰好到了波阿斯的田里,而波阿斯又恰好是她丈夫的近亲。麦田里,路得以自己的贤良和勤劳的优良品格赢得了波阿斯的爱慕。[3]波阿斯初遇路得就因她身上所有的美德而爱上她,但并没有主动向路得表白。波阿斯身为财主,家缠万贯,地位显赫,但他并未因路得是外邦寡妇而歧视亵渎她,反而仁爱慷慨,对她敬重有加、格外照顾,远超过以色列有关拾穗者律法规定的范畴。他不但允许路得专门在他田里拾麦穗,还特地吩咐雇工捆禾捆时特意让更多的麦穗掉在地上,以便路得能够多拾取些带回家。当拿俄米听到有关波阿斯关心路得且是自己死去丈夫的近亲的消息时,高兴且激动,唤醒了对未来的憧憬。她想激励路得去进一步了解波阿斯是否愿意承担至近亲属的义务——娶寡妇路得为妻,便要路得去向波阿斯求婚。《申命记》25:5-6节的律法:“弟兄同居若死了一个,没有儿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当尽弟兄的本分,娶她为妻,与她同房。妇人生的长子必归死兄的名下……”律法看似全备,但却是吃力不讨好之事,因为万一只生一个孩子,那娶这寡妇之人的产业岂不全归到路得死去的丈夫的名下吗?况且,当时的社会被罪恶和邪恶笼罩着,各人都不按神的心意而偏行己路。所以,本来拿俄米在伯利恒有比波阿斯关系更近的亲属,但那人不愿意娶路得。波阿斯深爱路得,对路得怀有无私而深厚的爱慕之情,深思熟虑地想过娶路得为妻这件终身大事。当拿俄米劝路得在禾场求他保护时,波阿斯责无旁贷,言出必行,因他心中早已理性地准备好娶路得,但法律上还有些复杂的问题有待解决。当伯利恒城那位比波阿斯更近的亲属宣布放弃娶路得的第一顺位的优先权之后,波阿斯便承担起作为至近亲属的义务。波阿斯爱路得,处处体察其需要。当得知路得的为人时,慷慨大方地帮助路得,毫不吝啬勉强。他为人正直,仁慈对待路得。爱上路得,既不沉默怯懦,也未因爱而爱得疯狂失去理智、忘乎所以。因波阿斯深沉谦和、自制守礼、极具责任心,对路得的感情得到了拿俄米的认可,得到了路得的敬意,得到伯利恒众人与长老的祝福,也得到了耶和华的眷顾,甚至使希伯来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卫王都出自他的血脉,[4]路得的名字也由此被载入耶稣的家谱。绝对超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非一般的理解范畴,犹如一曲田园牧歌的爱情,看似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姻缘佳话,数千年来却一直余音袅袅。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波阿斯与路得那动人心弦、感天动地的无私恋情终于以最圆满的结局将影片推向。

三、结 语

《约翰福音》4:8节说:“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圣经》是基督教的蓝本,爱是《圣经》文学和基督教永恒的教义精髓和主线,是基督教之最高教义。问世间爱为何物?真正的爱不是占有,而是给予;不是肉体的满足,而是甘心乐意地承担责任;不是计算和比较,而是付出和牺牲;不是按自我的想法去改变对方,而是按对方本来的样子接纳对方。这种大爱,战胜了一切的自私和猜疑,超越了时间和死亡,穿透了知识的虚空和善行的肤浅,真正像上帝对人的那种“天生庶民,有物有则”(《诗经·大雅·庶民》)的无私之爱,像母亲对孩子那样不计代价甘心付出之爱,像海纳百川那样浩瀚无边的博大之爱。[5]《路得记:信仰之旅》中所现路得与拿俄米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婆媳之爱、波阿斯与路得之间的浓烈奔放且“乐而不淫”的恋人之爱,言行尽是情,点滴全是爱,诸多情感绝非狭隘自私的个人之爱,而是博大利他的无私之爱,是超越一切民族、区域、宗教、血统或外貌的真正之人类大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引人深思。雪落无痕,大爱无声,《路得记:信仰之旅》以爱感人、以情动人,透过爱的光芒获得包容与接纳这一曲曲爱的赞歌势必会散发出永恒的感人光辉,吹起真爱的集结号角,奏鸣共筑和谐社会的最强音符,重温古籍电影对爱的解读和探讨也会影响着更多渴望爱与被爱的人在生活中去发现爱、践行爱、传递爱、播散爱。
注释:
文中所引《圣经》译文皆摘自“和合本”,只在文中所引处标注章节,不再另行标注。
[参考文献]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4.
圣经(和合本)[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8:254-257.
[3] 何宏伟.一首爱的赞歌——《路得记》的解读[J].电影文学,2009(03).
[4] 郭敏.浅析《路得记》精神内蕴[J].济宁学院学报,2008(08).
[5] 齐宏伟.心有灵犀:欧美文学与信仰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5-177.
[作者简介] 张景成(1978— ),男,河南汝南人,江西师范大学2012级英语笔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中西方文化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