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关于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

关于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32345 浏览:1466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专题教学模式的特征与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品格吻合度较高。“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应体现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等原则。专题内容的设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沿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为本”的目标不断推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教学 内容逻辑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39-04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是集思想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知识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笔者认为,开展专题教学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的依据

专题本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教学是指通过重构教材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把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与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专题教学致力于把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来改革教学方法,也根据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重组教学内容。

1 课程教学论依据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了专题教学的基本品格,这是“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的课程教学论依据。专题教学集教学、育人、科研为一体,具有人本性、互动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怎么发表www.udooo.com

征。《意见》明确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专题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动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充盈着教师的、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与思索。专题教学是实现“两个期待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期待视野”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期待视野”)融合的有效方式。专题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同时需要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融入教学之中,勤于思考,敢于发表观点、交流思想、批判质疑,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专题教学强调教学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内容逻辑性和教学主体认知逻辑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实现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氛围更浓厚。“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专题教学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对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既突出对学生智力因素的扩展,又强调对学生情感和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实现师生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2 现实依据

“教材内容的处理”与“教学实际矛盾的解决”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任务是“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的现实依据。“基础”课是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05”方案后,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合并而成的,教材内容可以说是一块包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的“压缩饼干”。不可否认,现行“基础”课教材是经过专家集思广益编撰而成的,其观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但教材部分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因此,为了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就需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同样真实的是,合并后的“基础”课程的授课总课时大为减少,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就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专题教学是解决上述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打乱原有课本的章、节、目顺序以避免浮光掠影、平铺直叙的讲授,克服讲授时出现的包罗万象、浅尝辄止、缺乏独特性与参与性,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等种种不足。

3 主体依据

专题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对“基础”课程固有的认识偏见,也是“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的主体依据。大多数学生认为“基础”课所涉及的内容在中学阶段都已不同程度地学习过,因而学生对“基础”课的接受心理较为复杂:一方面,对于这些他们认为耳熟能详的道理,求知的热情和往往不如对其他课程那样强烈;另一方面,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意识框架也往往会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起到过滤性的作用,与之相一致的他们就吸收,与之相矛盾的他们就排斥。如果想让学生有新的学习收获,避免与中学课程简单重复,教师就需在内容的“高”、“新”上下工夫,增加理论深度,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难题。专题所涉内容的理论层次比教材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专题教学中,需要教师把问题讲通、讲透,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以内容的冲击力打破学生对“基础”课原有的偏见。

4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依据

专题教学有利于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统一起来,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础”课实施专题式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对所讲专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便于教师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师在对某一专题进行专门研究时,需要对本专题所含问题的产生、发展、运用进行研究和分析,探究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专题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在讲述专题时能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专题式教学能把教师从无所不包、面面俱到的备课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自己最擅长或最感兴趣的专题,不仅能深化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增强讲授的熟练和精巧程度,还能使学生享受到旁征博引的知识盛宴,接受更加精深独到的学术滋养和博学敬业品格的感召,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原则

1 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前文已经提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基础”课实施专题教学的课程教学论依据。进行“基础”课专题设计时,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必须以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学生的认知逻辑为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任何削弱乃至规避“基础”课基本内容、基本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允许的。教学体系应当忠实地贯彻教材、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只有以教材为依据、以大纲为根本的专题教学设计才有方向性和科学性保证。据此,“基础”课专题内容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地位,专题内容设计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展开。

2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基础”课专题教学中必须坚持和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积极性,努力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让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确定专题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力求向学生讲清讲透一些疑点、难点问题;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讲授法、情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促进师生沟通,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在勤学、好思、勇思、善思中把握理论实质;再次,教师在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要体现平等、尊重和理解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形成一种亲切和谐的“良师益友”关系,这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3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要指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结果的可靠性。”“基础”课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只有将其转化为专题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树立起“问题意识”,真正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专题教学设计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教学更具针对性,符合学生思想动态的实际需求。“基础”课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深入贯彻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善于运用教材的知识理论分析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现实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这里的问题包括现实问题和来自学生的思想热点问题。这样的专题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了’著名哲学家冯契所说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育人目的。

三、“基础”课专题教学的内容逻辑

“‘基础’课专题教学首先要找准‘问题’。这里的问题一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指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目标之间的差距问题。这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建构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切入点。”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材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坚持以学生为本,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精心设计了七个专题:“大学生活与学习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理想·价值·幸福”、“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道德的含义及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法学基础理论”、“实体法与程序法”。
“大学生活与学习理念”专题对应教材绪论部分的内容。该专题从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的原理出发,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积极融入大学的新环境之中,理性认识自身的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为自身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教材绪论中首次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条核心线索,也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学科理论地位和社会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把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中关于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与本专题结合起来讲解。首先从价值范畴谈起,层层递进,让学生厘清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并以古今中外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功能为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功能。
“生命·理想·价值·幸福”是一个内容相对较丰富的专题,对应教材第一章、第三章的全部内容,笔者同时也补充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和人生幸福的相关内容。本专题的讲解以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为引言,从人的生成性、思想性、社会性探讨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从社会共同体的层面来理解个人自我与外部世界(他人、社会、自然)的深层关系;从健康、事业、家庭、友谊、德性等维度确证人的幸福生活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该专题对应教材第二章全部和第七章第三节“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同时将学生关注的钓鱼岛、南中国海等热点问题补充进来作为本专题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个人与国家关系入手,结合经典的文字、视频案例,运用心理学、哲学、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对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全方位解读,并客观地分析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中日钓鱼岛争端以及南中海问题的讲解,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理性。本专题与前一专题也是密切相关的,这种关联性体现在个体人生价值的确证和幸福的实现都离不开其生存的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爱国主义是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力量源泉,也是个人获得满足和幸福感的保证。“道德的含义及三大领域的道德规范”这一专题对应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中的道德部分内容。该专题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下,运用人类学、心理学、道德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对道德的起源、本质、运行机制和功能等问题进行学理方面的探讨;结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现代社会实际,提炼、总结出个体德性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从社会结构转型角度提炼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结合大学校园道德现状和建设实践,说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专题开展过程中,组织学习小组对职业道德、恋爱道德、家庭美德方面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课件展示、主题演讲、辩论等,通过同学的现身说法和讨论,无形之中增强了德育教学的效果。上述专题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对自律与他律的道德运行机制、完善自我与完善社会的道德运行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体认。从人类学史的知识视野来看,德性与幸福的问题一直是学家们关注的话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既然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我们就必须考察德性。”所以,从逻辑上来看,本专题与前面两个专题都具有相同的教学理念,即培养学生的幸福观。
“法学基础理论”专题主要对应教材第七章的内容,部分内容在第五章也有所分布,比如法律规范的作用等。“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udooo.com

实体法与程序法”对应教材第五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第六章“职业领域的法律规范”及第八章的全部内容。这两个专题以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为切入点,说明法律与道德在调节方式、调节性质、调节效果等方面的差别及二者在功能上的互补性等。同时需要特别说明道德在调节社会秩序方面的不足之处,以此来凸显法律规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继而是对部门法内容的具体讲解。
以上从思路、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基础”课专题方案做了一个宏观的勾勒。从内容来看,基本涵盖了教材中的重要问题,同时又有适当的补充;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要求来看,专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思想红线的牵引下,严格沿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为本”的目标推进,不仅展现了理论自身内在的生命力与说服力,避免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化、口号式甚至遮蔽式的教育模式及其带来的盲目“接受”的弊端,且使“基础”课人文价值关怀的基本品格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显现。
(责任编辑:刘新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