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对于未成年人新时期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理由和对策

对于未成年人新时期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理由和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25589 浏览:1106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研究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小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状况;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把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工作推向新水平,我们开展了此次教育科研活动。

二、研究的背景

(一)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知行脱节严重。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
2.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在与教师座谈过程中,老师们普遍反应,相当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利益,人际相容性差,往往表现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调查发现,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怕吃苦。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4.心理素质较差,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感情脆弱、情绪低沉、生活感觉无聊。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二)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社会因素。其一: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一把“双刃剑”。其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无时不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想,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一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生学率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再加上升学或就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不需认真的评价,导致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忽视和对学生心理状况关注不够。二是学校位德育工作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德育实效性差,使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德、智错位。二是当前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长过分宠爱的包围之中。三是某些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少家长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上,花在吃、喝、玩、乐上。
4.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学生上网的占56%,农村学生上网的占36%。其中80%的小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聊天,70%的上网学生进入过不健康网站。沉溺网络,使学生脱离了社会生活,自闭、孤僻,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理想。不健康信息,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贯切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课题的开展与研究也必须以党、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德育工作的文件为指导,我们课题组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以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以此为研究理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有目标方向地开展试验与研究。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以及课题实验对学生的影响情况;通过行动实验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道德缺失问题施以影响,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的。

四、研究过程

针对未成人道德缺失问题的成因,我们课题组配合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进行了以下尝试:
1.以科研导航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育人工作。针对问题确定课题,用科研的思想、方法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形成结论指导实践,这是我校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普遍做法。
2.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协同育人”。我们在大教育理论、以德治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全面总结“三结合教育”成功与缺陷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又提出了与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协同德育”理念,并把“协同德育”作为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的生长点。
3.学科渗透,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文道统一,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这是社会主义德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学校学科德育渗透均有明确的要求和评价。如在教学目标中,要有德育目标。评优课中,德育渗透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方面。我们加强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分别制定出各学科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科渗透与培养个人修养、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五、研究成果与思考

(一)实践成果

通过三年来的实验,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提高;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单位”、“全国雷锋小学”、“全国特色学校”、“全国优秀少先大队”、“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家教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南阳市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南阳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理论成果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针对当前小学生道德缺失问题应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1.在德育的管理与对学生的教育上,坚持全员管理、协同育人的整体德育观。德育不是一种单独时空的活动,德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只有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意识都能被充分唤醒并得到强化。
3.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学生中“知行脱节”的现象,与我们只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养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4.处理好德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搞好学科渗透,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学校学科德育渗透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评价。如在教学目标中,要有德育目标。
总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进行了一点探索和尝试,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快乐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青少年的未来贡献力量。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