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经管类综合改革学术

基于大质量观视角经管类综合改革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6696 浏览:228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从大质量观、学科属性以及时怎么发表展特征的视角,分析了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和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途径。
关键词:大质量观;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偏软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被广为诟病,争议的焦点是人才培养的规格难以满足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尝试了多方面的探索,但限于体制性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观念以及习惯势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表现为“继承有余,创新不足”。如何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难题,这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大质量观的视角,按照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以及时怎么发表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剖析了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并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途径。

二、大质量观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内涵

美国著名质量学家朱兰博士在其告别演说中指出:“将要过去的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将要到来的20一世纪是质量的世纪”。他所说的质量世纪,其基点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核心是质量,即着眼于质量和所产生的效益,人类发展将从20世纪的粗放型转变到21世纪的集约型。朱兰博士所讲的质量是大质量概念,就其内涵而言,不仅包括产品自身的固有特性(品质特征),而且包括随着时间、环境变化的动态赋予特性(如、怎么写作等);不仅包括达到产品标准的符合性质量,而且包括满足各相关方要求的体系质量和经营质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按照大质量观的要求,使学生全体、全面、全程、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必须本着人人成才、全面发展、全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3]。可见,高等教育的大质量观应该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整体性、相对性与动态性特征的质量观,其质量内涵既包括学生通过大学四年培养所表现出的人才质量的固有特性,即知识、素质和能力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程度;也应包括学生走向社会后所表现出的动态赋予特性满足用人单位事业发展以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程度,如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环境认知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质量特性。此外,高等教育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满足质量世纪要求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主体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其学科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这样一个领域里,科学问题和理论均来源于实践,理论应用的有效性与环境密切相关,人的经验、直觉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环境认知能力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得懂,不会用”、“入门容易,修行难”是经管专业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能力培养成为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难题,也使得其人才质量标准比一般理工科更加难以确定。此外,由于经管类人才是社会资源配置、质量战略制定与实施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对一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集约发展影响很大,因此,经管类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总体上看,当今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展开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人才质量标准主要表现为学科知识标准,没有很好地体现经管学科属性、实践工作技能和时怎么发表展特征的要求,经管类专业综合改革必须在调整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管理实务信息化的背景下,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该更好地体现其学科属性和时代要求,适当降低学科知识标准,强化素质和能力考量。具体而言,经过四年的专业培养,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情境,具备国际化视野、大质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环境认知能力、组织协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

三、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典型特征,信息化对经济管理实务及人才培养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一方面,经济管理实务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即经济管理的常规工作以及决策所依赖的信息获取、加工与分析提炼、模型构建与算法实现均可以借助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如ERP软件。这就使得经管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体现在专业基本技能上,而是复杂环境下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经济管理问题的环境认知、决策和组织协调能力上[4]。另一方面,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传统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论原理和基本应用技能教学,由于转变为各类应用软件的教学而变得更加简单有效,这也为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拓展以及重点转移提供了条件。
然而,遗憾的是,现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继承有余、创新不足”,信息技术似乎更多地成为了教与学双方“偷懒”的工具和借口,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信息化背景下的经管类专业的改革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除了上述有关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外,在理论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和教材编著者乐于低风险和低投入的“继承”,不愿高风险和高投入的“创新”,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理论教学注重“是什么、为什么”,忽视更加重要的“怎么样”;在教学组织方式及理论与实践的选择上,教师乐于低投入的普适性理论灌输,不愿高投入的个性化实践应用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乐于以我为主的“满堂灌”和利于教与学双方“偷懒”的PPT,不愿采用可能引致更多提问和精力投入、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的探究式教学;在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乐于低投入的实验室验证式教学,不愿高投入的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乐于采用低投入的校内课程教学,将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不愿采取高投入的外出实习教学,并尽可能减少对教师能力要求高的知识集成教学环节(如体现多学科知识整合的综合性设计等)。综合而言,现阶段经管类专业办学存在两个深层次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与学科属性和时代要求不符,这与人们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以及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认知不足有关;二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改革的压力和动力不足,这与目前经济社会大环境及现行教育制度背景等深层原因

学位论文www.udooo.com

有关。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