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谈述符号理论对情感教育

谈述符号理论对情感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4954 浏览:173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卡西尔—朗格的符号理论在确立“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观点上,从符号的功能与结构的角度揭示了语言与艺术的差异,为我们认识情感提供了新的视野。情感概念主要展现的是情感结构中的可感形式,所以情感教育应该通过亲临实践、想象和移情来提高个体情感的感受、体悟与认同。情感教育的重点是让学习者学会辨认情感的各种表达式,通过对情感“表达式”的理解,直接地使自己与各种表达式建立起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的作用。
【关键词】符号;艺术;情感概念;情感教育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与他的学生苏珊·卡纳斯·朗格因其符号理论在语言哲学和美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被人们看成是三十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符号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在美国,人们常常把两人合在一起称为“卡西尔——朗格的符号说,尽管二者在符号研究中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关注的是语言哲学、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哲学,后者则把重点主要集中在艺术哲学上。但是,正如朗格在其《情感与形式》一书的符号理论对情感教育的启迪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结尾中所表述的那样:“正是卡西尔在其广泛的符号形式的研究中,凿就了这块结构的枢石。我不过将它放在了适当的位置,以连接和支持我们所建立的那些东西。”可见,两者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尽管二者的符号理论包含了许多内容,有着不同凡响的见解。本文在此只是希望通过二者的观点,从符号理论角度探析情感的形成、特点,以便丰富我们对情感的认识,更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因此,本文将选择他们理论中的三个论点分析它们对情感教育的启迪。

一、人是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在《人论》中明确提出他对“人是什么?”这一理由的看法,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系统使人的应对(rense)方式与其他有机体的反应(freaction)方式有了根本的区别。生物体各有一套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靠着感受器系统,生物体接受外部刺激;靠着效应器系统,它们对这些刺激作用作出反应。没有这两套系统的互相协调和平衡,生命体就不可能存活。卡西尔认为,人类世界当然也符合这种有机体生命的生物学规律。但是,在人类世界中还可以发现一个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那就是符号系统。其他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直接而迅速作出的,而人则因为有了符号系统,他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这个新的特征转变了整个的人类生活。与其它动物相比,它使人的功能圈不仅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经历了一种质的变化。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它使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因此,卡西尔认为,理性不能完全涵盖人的特性,“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与动物的区别不仅在于他具有理性,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会创造和运用符号。
符号理论对人的特征的界定并没有否认人的理性特征,相反在解释符号与信号的区别时,强调了人的理性功能。只是符号理论的提出扩大了人们的注意力方向,原来人们强调人的理性特征,所以在研究人时,容易把目光集中于人的理性过程而忽略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把它们看成是差异不大的理性的产物,并且在研究中偏重某些范围,比如把目光只集中于概念语言、逻辑语言和科学语言,而对情感语言与诗意想象语言却很少予以关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观念扩展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把视角定位于人类的创造、表现结果,并由结果出发反思其过程。由此研究范围扩大了,情感语言与诗意想象语言作为一种人类的符号创作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角。
更为重要的是,符号本质的揭示使我们看清了人的生活本质。人不再仅仅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且还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所以他不只是直接地面对实在,像动物那样对外界刺激即刻作出反应。对人来说,符号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而且是对他的认识和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的媒介。“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相似度检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在这些符号的影响下,人不仅仅是根据他的直接需要和意愿生活,而且是经常生活在想象的之中,生活在希望与恐惧、幻觉与醒悟、空想与梦境之中。生活在他对物的意念和幻想之中。所以,从某种作用上说,人的“认识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而拥有同一种情感却可能出现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因为,即使同样是情感活动,但人的情感运作与动物的情感运作方式是不同的,因为人的情感运作中具有符号的理解和创作。
如何理解这种符号的作用?卡西尔通过分辨信号与符号的差异来说明这一理由:“信号和符号属于两个不同的论域:信号是物理的存在世界之一部分;符号则是人类的作用世界之一部分。”在卡西尔理论的基础之上,朗格对信号与符号的本质作了进一步区分。她指出,尽管信号与符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出现交叉和重合的情况,但就本质来讲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二者在对应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指示信号与其代表的物体一一对应,象征性符号的内涵则包括了多层意思。一个符号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一部分的那种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作用”。符号活动是一个创造活动,它融入了人对外界的自身理解。因此,用符号理论来理解人的情感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情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就引起情感的外界因素来说,它是客观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性,就情感的内涵和形式来说,它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主观的过程。虽然,情感不可能脱离外界的生活状态产生而存在,但是,外界的生活状态只有被个体自我觉知时,才能成为一种心理活动,才对个体有作用,才能转化成某种情感。情感的内容与形式取决于个体符号系统的加工。面对某种情境人们会产生何种情感,如何表达,关键在于他先前的符号系统的状况。
因此,情感的发生、发展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更重要的受制于个体内部的符号系统加工。然而,在情感教育中,目前教育者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忽略个体的符号系统的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简单地认为相同情境会产生同种情感。例如,他们认为能够激发上一代人某些情感的事件应该同样会唤起下一代人的同感,由此在教育中他们重复上一代的故事、情境,以此期望获得相应的效果。二是移情的简单化,教育者常常以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儿童的感受,以自己对爱与恨,幸福与痛苦的理解来施教于受教育者。结果在教育初始就造成双方情感错位。由于各自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事件所进行的符号加工完全不同,情感符号的作用在他们的视野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育者认为能引发某种情感的事件,因受教育者缺乏相应的符号体系而往往对此无动于衷。而对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教育者又往往视而不见、漠不关心,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感受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同感,最终使教育难以获得良好效果。人的文化背景、年龄特征、性别等种种不同决定了人的符号系统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要真正做到“动之以情”,就必须研究不同受教育者的情感符号系统,深入他的情感世界,研究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加影响。

二、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

卡西尔指出,在对各种符号形式的理解中,应当以功能为基础来理解结构,而不是相反。因为,“这种结构严格地说并不是这个世界的结构,而是为这个世界所作出的,为一个客观的、有作用的语境所作出的,为一个本身可把握的客观统一性所作出的结构。”这样结构就不再是客观世界本身具有的结构,而是通过符号功能所作出的。格正是采用这种思路,提出了她对艺术的见解。
朗格指出,“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最惊人的符号体系”。它是一种具有典型作用的符号体系,一种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符号本质规定的“纯粹符号”。然而语言并非万能,语言能够描绘事物,揭示各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传达某些动态的内在经验的矛盾心理和错纵复杂的情感的相互作用上面,则无法有效胜任,语言对于描绘这种复杂的生命感受,实在力不从心。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定创造出怎么写作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艺术应运而生。
语言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表达人类情感,完全取决于语言符号的性质特征。在朗格看来,语言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它是根据一定的语法、句法由概念到判断,由判断到推理,或者由一堆零碎的材料按照特定的规则形成一个完整语义的过程。这种内在结构决定了其表达含义具有明确和固定的特点,所以它可以胜任有余地表达确切的事物、确切的关系、确切的过程和确切的状态。语词的作用由语词的“所指”以及它在语句中的地位决定。尽管语词的作用会随着它在语句中的不同地位发生变化,其表现特征依然以明确性和可传达性为主。但是,这种含义固定明确,逻辑结构严谨的语言,在表现情感或内在生命时却陷入了困境。因为人类的情感处处充满着矛盾与交叉,各种因素往往互相区别又互相接近、互相沟通,一切都处于一种无绝对界限的状态中。语言与表示物一一对应的逻辑结构不可能有效地呈现情感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此非彼而又亦此亦彼的交错、有机的状态。而艺术则能很好体现地这种特性。艺术是一种表现符号体系,它具有一种非推论的形式,遵循着一套完全不同于语言的逻辑。“它具有作用,却没有约定的关系,从而不是把自己表现为一般作用上的符号,而是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的意味成分不是从逻辑上加以辨别,不是当作功能得以认识,而是当作性质得以感受。”正因为如此,艺术成为了人类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朗格对语言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区分不仅向我们揭示了两种符号在功能上的差异,同时也展现了两种符号在结构上的不同。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差异有很大的启迪。从朗格对语言符号与艺术符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语言为载体的一般认知过程与以艺术为载体的情感过程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上存在差异。就情感的形成来看,情感过程与一般的认识过程不同。情感发生时,各种情绪相互交织在一起,不断地转变着趋向、强弱和形态,它们毫无规律地时而流动,时而凝止,时而爆发,时而消失。由于它本身是极为复杂的生命感受,所以情感很难通过严谨的逻辑符号来表述,它不能简单地诉于语言文字,以明确陈述的方式,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达,而只能以人的感受和体验,以心灵相融、情感沟通的方式实现价值互渗,从而建构一种从自身需要出发的主体力量。因此,感受、体悟与认同是情感形成的主要方式。以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情感表象不像认识那样具有较大的确定性,与其相反,往往表现出模糊性。但是,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却使得情感在个体的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经过抽象化的词语往往夺取了思想和情感的个性、具体性,使它们趋于一般化。而一般化的思想、概念因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容易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符号。它所要和所能达及的只是人的外层认知,只能停留在人的感知、记忆层面,但无法穿透人的心灵。它可能发展人的认知——判断能力,但这种能力因缺乏切身的体验和需要从而失去其生命力,成为个体的身外之物。相反,由于情感是一个人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因此它比外部语言更有真实性,是个体内部世界的一种需要、一种呼吁、一种吸引、一种取向。它起着有声语言的命令、示范作用。在对个体的行为上,它赋予每个真正自觉的行为以内部的张力。因此,从行为角度看,它比有声语言更能指导外显行为。
可是,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某些教育者由于对情感的特征缺乏了解,他们往往把情感教育等同于认知教育,在情感教育中同样采用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演绎形式,而未能把握情感的特征对学生施加影响,结果情感教育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认知教育。具体表现为,在教育策略上,教育者常常只会用语言来解释某些情感事件,并力图把当事人的情感用语言以非常明确、恰当的词语表现出来,似乎这样便可向受教育者传达当事人的情感,让受教育者感受并理解这种情感。事实是受教育者很难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情感的交错复杂和流动不定是难以言表、无法确认的,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只是逻辑、关系和过程。如果教育者在情感教育中依然注重的是语言的信息传达,那么,符号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只是认知上的作用,而非情感上的作用。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只知道当事人为什么痛苦,怎么痛苦,但他本人却根本没有感受到这种痛苦。因此,即使以后发生类似的事,由于他在情感上缺乏相同的体验,他只可能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符号加工,但在情感层面上却难有触动。这样的教育只会造成知情分裂,带来人格上的缺陷。要转变这种现象,教育者必须明确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差别,把握情感的特征,在情感教育中强调个体的实践亲临感受和体验,或通过激发个体符号理论对情感教育的启迪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想象和移情,注重心灵交融,以此增加个体情感上的认同、共鸣。

三、艺术表现的是一种人类普遍情感

念朗格认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情感。艺术表现的就是一种艺术家所认识到的人类普遍情感,一种关于情感的概念。人类情感由具体向一般过渡是个极为复杂重要的过程,从事艺术活动过程即是人类掌握一般情感概念的过程。人类之所以可以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从个体的情感中抽象发展了一整套情感概念符号系统。它可以标示情感和其他主观经验产生、发展和消失过程,可以再现人类内心生活个别性、复杂性和统一性。这种情感概念脱离了每一个人的具体情感,是各种具体情感的抽象物。人类的学习不仅包含了逻辑语言符号的概念学习,同时也在进行情感符号概念的学习。情感教育其实就是让人们理解并掌握人类情感概念的一种活动。当然,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情感概念与语言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如何来理解这种不同,我们且来看一下朗格对音乐结构与人类情感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一种类比,“我们叫作‘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一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可见,这种形式的相似或逻辑结构的一致,对于艺术符号与其所意味的情感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说,是首先不可缺少的。朗格的分析给了我们两个启迪:首先,艺术品之所以能够表现一种情感概念,是因为艺术这种表现符号与其象征情感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即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和平缓等等形式。虽然它们的表现手段不同,音乐是用旋律、节奏来阐释这种变化,绘画是用线条、色彩来表现这种氛围,而人是以喜怒哀乐来抒发这种情怀,但它们都可通过不同的手段表达这种共同的逻辑形式。正是缘于这种共同的逻辑形式,使得艺术成为人类情感的表现符号。其次,按照朗格“艺术表现的是一种情感概念”的观点,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如果说语言概念抽象的是各个事物具体内容中的本质属性,那么情感概念更多抽象的是情感结构中的可感形式,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即各种喜怒哀乐爱恨所拥有的强度和表现形式。
承认、理解了这一点,对我们明确情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教育应该以什么为重点?是与认知教育相同以掌握事件中所表达的内容、思想、观念,培养人的判断推理能力为主?还是把情感发生的事件仅作为媒介、载体,着力渲染气氛,以突出情感概念结构的可感形式?反思许多情感教育之所以事符号理论对情感教育的启迪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倍功半,往往与人们对情感概念的特征缺乏深刻认识有关,把情感概念等同于一般的语言概念,采用语言概念的认知教育方式来进行情感教育,在教育中强调的依然是情境、主题,而忽略了情感结构形式的重要性,结果情感教育成为一种认识、判断、推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而缺乏对情感形式的感受和体验,一旦遇到相似情境,个体只会运用语言符号进行推理,而难以引起情感形式的反馈与表现。符号理论对情感与形式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情感概念的本质,也为情感教育指明了方向。情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学习者学会辨认情感的各种表达式,通过对情感“表达式”的理解,直接地使自己与各种表达式建立起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情感的作用,形成自己情感态度的“再体验”。切身体会这些形式所赋予的内涵,并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美]苏珊·朗格, 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10,40,42,36.
[2][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4,33,33,41.
[3][德]恩斯特·卡西尔,子晓译.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2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