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比较社会学 >阐述论与产权过程论与其政治学如何写

阐述论与产权过程论与其政治学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31518 浏览:1449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经济学的产权结构论,主要关注产权的结构设计以及产权的静态结构对于经济效益的贡献。政治学的产权过程论,主要研究作为利益分配和权益维护的政治过程。从产权的政治学研究来看,产权过程就是政治过程。宏观的产权过程是政权更替过程,微观的产权过程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过程。
关键词:产权过程;政治合法性;产权结构;政治学
1009-9107(2013)02-0108-04

一、产权研究:经济学的反思与

政治学的检测设
总体来看,学术界有关“产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中。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均以产权为主要研究范畴。在这些经济学的学科中,产权主要作为一个设计好的制度体系,作为自变量,用来探究其对于经济效益的贡献。主流的研究检测设认为,产权越明晰,产权设计越完整,资源配置就越有效率,经济效益就越好。为了更清晰地洞察产权,将产权分解为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等权能,研究某一项权能的实现,或者在分解的产权权能中,研究各权能的不同组合和实现路径对于资源配置的贡献,也是某些经济学著述的主要思路。由此可见,不管是将产权作为一个整体的制度架构还是将产权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其研究均带有经济学的传统:理性人的检测设、理性化的制度设计、模型化的经济运行模拟、关注利润和剩余价值等经济结果,等等。在这里,笔者将上述研究概括为产权结构论。产权结构论的特点就是产权的制度主义研究和产权的结构化研究。
如此说来,政治学也有长远的制度主义研究传统。基于对美好的理想型的政治生活的设想,许多政治学家,试图通过完美的政治制度设计,让公民过上公平、正义、、自由的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传统的政治学研究,主要以正式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机构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自然会导向制度主义的范式。但是,近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体系趋向稳定,政治研究开始关注生活政治和微观政治现象,行为主义政治学诞生。行为主义政治学不仅开启了新的政治学研究领域,并且更新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其中,对于政治过程的研究就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此,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我们对政治过程做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出这样的界定:政治过程,有时也叫政府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政治过程意味着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取和运用政府权力的全部活动,是由政治行为者在政治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构成的。就狭义上来说,政治过程就是指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实现过程。依据政治过程的逻辑而言,政治就是追求利益分配中的秩序化情景。政治过程研究关注利益分配和利益保护,与利益的制度化、结构化设计相比,行为主义的政治过程研究,更加关注对于利益实现的“过程”,研究动态的利益实现。
对于产权的经济学研究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政治过程研究的略述,使我们发现了研究产权与政治的思路。产权代表着利益,政治关注利益;经济学的产权研究更多关注产权结构,把产权看成是固化的利益程式。政治学的产权研究可以关注产权过程,更多研究产权的动态实现,也即利益的实现。可以说,经济学中制度主义范式的产权结构论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意义,但仅囿于这种范式,对产权的研究和解释还是不够全面。鉴于此,本文提出产权过程论。笔者认为,实践中的产权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简单、规矩的条文、律例或规定,更重要的是,产权是一个有着多种解构和建构空间的复杂的利益程式。基于对产权结构论的反思和政治过程研究,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产权过程就是政治过程。在此,产权过程论的研究检测设可以定位为:政治人、社会人检测设;行为主义的产权互动过程;关注利益的动态均衡和秩序化状态,等等。这些研究检测设可以拓展为如下四点认识,也是本文要着重论证的要点。其一,利益的真谛在于其流动性,它充分表现于权益的维护中。从产权的现实构架来看,产权或者说产权结构仅代表固化的利益,而对利益流动过程的跟踪研究则有助于理解固化了的利益。其二,宏观而言,人类历史的转折以产权变革为主要标志,而实现产权的根本性变革往往也伴随着政权更替,甚至可以说,以政权更替的方式实现产权变革,以政权更替来保障产权变革。就此而言,宏观产权过程是政治过程。其三,产权过程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保护和产权实现等核心环节。如果仅从产权的界定层面来看,它只是一个利益分配的过程,而从产权的保护过程来看,产权过程也是各权力主体之间,对于由产权而导引的一系列相关利益的争执及其利益的维护过程,特别是借助公共权力实现产权保护。微观而言,产权是由一系列政治主体及其行为不断推动和界定的产物,产权过程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现实利益的纷争,与变动不居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等密切相关。产权过程的过程性特征说明产权需要不断地被保护,不断的产权保护,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界定产权的过程。有保护,才有产权。其四,产权的界定、产权的保护等产权过程,均涉及到最大的产权主体——国家,国家通过组织化的强制力,推动产权过程,确立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政治关系。所以,从产权的实质以及宏观、微观意义上的产权过程来看,产权过程其实是政治过程。

二、宏观产权过程与政权更替

从宏观意义上研究产权变革和产权过程的经典作家首先当属马克思。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两次大的产权变革,即产权从自然占有转向私人占有;产权从私人占有转向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人类历史还要经历一次产权变革,即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转向个人所有制[3]。在马克思看来,与产权三次大的变革相同步,或者说伴随着产权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人类的政治组织和政权性质也发生了更替和转变:人类由无国家的自然生活进入有国家、有剥削、有压迫的政治生活;再进入消灭剥削,实现自由联合的公共生活。
马克思认为,在原始社会,家庭和氏族对财产“只是占有,而没有所有权。”[4]752“财产最初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关系:人把他的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属于他的、看作是自己的、看作是与他自身的存在一起产生的前提,把他们看作是他本身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可以说仅仅是他身体的延伸”[5]491。但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交换的发展,家庭和氏族对产权的自然占有变成了私人占有,私人占有意味着不同群体的分化,群体分化最终形成不同阶级和阶层。这一过程就是产权过程的第一次变化:从自然占有转为私人占有、从公有变为个人占有。在这次财产分配过程中,由于建立社会秩序的需求,就产生了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所以,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6]170国家产生之后,在管理社会过程中,由于权力的占有和获取权力的方式不同,伴随着权力的积累和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会导致革命。革命推动产权变革,新政权的建立又会推动产权过程。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产权过程产生了国家,国家政权更替以产权重大变革为标志。产权变革推动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产权的变革,两者互为动力,互为因果[7]7578。在这里,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产权过程理论可以看成是以政治革命为动力,以达成政权更替和新的财产占有关系的建立为标准的宏观产权过程。其实,马克思对宏观产权过程的论述,是为其论证的政权更替的政治过程怎么写作的,马克思宏观产权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动员无产阶级发动革命,确立产权的个人所有制,实现人的自由联合,即实现产权的第三次变革。所以,马克思揭示产权变革的过程,是为了阐释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以及政权更替。在马克思的宏观产权过程中,我们看清楚了政权更替的基本脉络,但是并不是非常细致。与此相补充的是西方近现怎么发表展的制度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对产权和政权关系所做的顺带性研究。奥尔森、诺斯、科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家,抛弃了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产权及其主体的阶级性质的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分析了产权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虽然不如马克思分析地那么深刻,但是比较生动而具体。比如奥尔森认为,产权的固化和僵化,会导致国家衰亡;变革的产权,会给国家发展带来生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权过程伴随着政权兴衰这一政治过程[7]75 78。与此研究思路相类似,西方现代社会学家吉登斯,也是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分析框架。在此分析框架中,吉登斯认为,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现代国家实现了更精确、更全面的产权保护和权力监控,使得现代国家成为一个有机的利益监控和利益实现的权力集装器[8]1415。
从对马克思、恩格斯、奥尔森、吉登斯等学者的相关研究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宏观意义上的产权过程变革,伴随着权力主体的更替和治理方式的变迁。宏观产权过程与政权更替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相互包含。可以说,宏观产权过程就是政治过程,也是政治发展过程。

三、微观产权过程与合法性的建构

在宏大的产权变更之后,或者说在产权过程的主要环节之外,就充斥着微观产权过程。在政治学研究看来,政权更替之后,主要的政治行为就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过程。所以,微观产权过程,也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过程,即公共权力与民众关系的政治建构,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其分析的起点就是产权观念的建构。
依据逻辑顺序,产权观念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经历了自然产权观念、社会产权观念和国家产权观念。按照马克思的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类和自然附着物一样,属于大自然的创造。人类的劳动所得和人类的存在一样,属于自然状态,甚至可以看成天然赐予。可以说,这一阶段,没有产权观念,即使有产权观念,可以概括为自然产权观念。当人类的劳动所得出现剩余,并且出现了对分配的需求的时候,就需要有公共权力出面主持分配。公共权力组织经历了家庭等发展形态,最后诞生了“国家”这一被认为迄今为止最有效率的公共权力组织[9]122123 。国家保护中的产权意识,可以叫做国家产权观念。在国家诞生之前的社会生活中,或者在国家权力还没有覆盖到位的社会生活中,依靠血缘关系或宗族宗法关系调节的产权关系,可以概括为社会产权观念。
为什么国家这一公共权力保护产权最有效率?从微观产权过程来讲,国家通过不断的产权界定和产权保护,积累合法性资源,收获来自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来说,国家和民众都是产权主体,并且国家可看成拥有政权、国民和国土的最大的产权主体。国家和民众之间的产权分配除了产权的宏观变迁之外,国家与民众之间还还存在一连串的微观产权过程,从微观产权过程中获取民众对国家源源不断的支持,维系政治的动态稳定和政治体系的持续均衡。在这里,以地产为例我们看到,在维系产权过程,创造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中,有两个核心要点。其一,在国际体系中,地产是相对固定并且是稀缺性的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稀缺性是产权过程的原始动力;交往的扩大和地权的流动是产权过程的社会动力,地缘边疆的守戍是国家产权的政治动力。三大动力的存在,使得地产进入国家的政治环节,成就了国家对产权保护的效率。其二,一国之内,民众是散的和多样性的,国家通过整合民众,做到能文则文,能法则法,能理则理,能工则工,能农则农,能医则医;地产也是散的和多样性的,国家通过整合地产,谋求达到在国家范围内,宜商则商,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并且,在国家范围内,谋求文法理工农医和农林牧副渔多层次全面发展,有机发展,均衡发展[10]。同时,让民众在共享国家效能的同时,也参与国家建设。
在中国农村地产变革中,产权过程中的政治过程还表现在:其一,政府主导农村产权过程。分田单干虽然源自农村社会和农民自发的创造,但是,后续的总结、提升、推广等环节,均是以政府为主导,推进产权改革。纵览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政府的主导性和建构性在农村改革中的影响非常大。其二,产权改革与政治改革同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是简单的、单一的经济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也伴随着人民公社到乡政村治这一基层治理体制的更替,农村产权过程同时伴随着复杂的政治过程。其三,产权改革饱含着政治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户重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单位,农户之间自发组织,参与、维护村庄公共利益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这也是村民自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有就是,在新世纪推行的新集体林权改革,也激活了村庄社会组织,围绕利益分配,林权改革也重塑了林农合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产权改革激活并且带动了政治过程[11]。在此我们看到,农村产权改革其实与政治改革是相互包含的,农民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国家也获得了持续的合法性资源。并且我们看到,持续推进的产权过程和产权实现,也是建构和维系政治合法性的有效路径和有效需求。
由此可言,微观产权过程,其实就是国家通过公共权力,界定和维护民众利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权力得以有效实现,同时,通过微观产权过程,源源不断地汲取合法性资源,维持政治体系的动态平衡。

四、总结与启示

本文是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研究产权的一个尝试。在理论关联与现实场景中,从宏观意义上的产权更替和微观意义上的产权改革都可以看出,产权过程就是政治过程。这一政治过程,又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产权过程就是实现国家与民众之间关系建构的政治过程。宏观的产权变革,伴随着政权更替;微观的产权改革,维系着政治合法性。所以,通过产权过程可以分析国家与民众关系。产权过程分析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开启了产权和政治研究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回到社会现实,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产权结构论的理论模型和理想设计出发,推动农村产权改革的著述非常之多,但是,现实的产权改革和产权过程却异常缓慢,甚至可以说,理论在大动,而现实在小动。究其原因,可能存在经济学一门学科解决农村产权问题的乏力,也可能因为中国农村千差万别,不一而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产权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过程是一个多主体互动建构的利益分配过程。很多时候,利益分配的过程要比利益生产的过程更加纠结和复杂。特别是在当下中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的内涵在产权过程中都有所附加,所以,从政治学视野研究产权过程,对于全面认识改革形势,把握改革局面,平稳、持续推动产权改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陈雷.戴维·比克奈尔·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J].公共管理评论,2007(1):199205.
折晓叶,陈婴婴.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J].社会学研究,2005(4):143.
[3] 邓大才.产权与政治研究:进路与整合——建构产权政治学的新尝试[J].学术月刊,2011(12):51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8]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 北京:三联书店,1998.
[9] 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徐勇.多层次把握“三农问题”及其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015(3).
[11] 贺东航.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治理[J].政治学研究,2011(2):10811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