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比较社会学 >关于道法论“道法自然”思想对推动旅游者行为生态化站

关于道法论“道法自然”思想对推动旅游者行为生态化站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35534 浏览:1601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旅游行为生态化的关键是改变仅以人类价值为中心的传统意识。本文依据“道”解析了形成旅游行为生态化差异的意识根源,指出追求“与道合”的求道者,必然表现为理想的生态旅游行为。道家的“道法自然”价值观与实践观为旅游者行为的严格生态化转变提供了一种意识上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道法自然;旅游者;行为生态化
〔〕A〔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2-0110-05
〔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曾武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曾华艳,欧阳立群,四川省会展经济促进会研究人员,四川成都610064。自“生态旅游”(Ecotouri)一词提出以来,学术界曾掀起一股研究“生态旅游”的热潮。一部分学者试图通过案例研究、抽样调查或心理学分析,来解释不同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探索如何促进转变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让旅游行为更加生态、对环境更加友好。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对生态旅游发展持怀疑态度,他们大多认为,生态旅游的学术研究还不尽成熟,生态旅游开发并未达到最初提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目标,已成为正在破碎的泡沫。
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争议,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研究者仍然以传统经济学的范式在研究生态问题,其关注的重点都在旅游者或投资商的偏好或需求,而忽视了大自然本身的需求与规律,忽视了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与文化价值引导。因此,作者试图另辟蹊径,重新寻找指引旅游者行为生态化的哲学路径,即通过对道家在生态方面的生态观点和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和梳理,借鉴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对生态旅游者的启示与导向,促进旅游者行为的生态化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者行为

1.“生态旅游”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生态旅游”(Ecotouri)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学术界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旅游者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普遍认为,不同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为了解释这种差异,学者们又从两种路径对生态旅游进行研究与阐述。大部分学者通过案例研究或者抽样调查,归纳分析旅游者或者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旅游行为,并以这些受调查旅游者的背景差异进行解释。另有少部分学者为了解释旅游者生态旅游行为上的差异,尝试从弗洛伊德心理结构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旅游者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解释。〔1〕遗憾的是,由于统计数据的不完整性,以及研究者与调查者偏好的不确定性,纵观包括大地学与深度生态学等在生态领域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没有能够提出被社会广为接受并能有效促使旅游行为生态化的理论。
针对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不足,也有一部分学者对生态旅游发展持怀疑态度。他们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并未像它发起的初衷一样,有效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比如Carrier等对20年的生态旅游发展提出批评,他指出许多所谓的生态旅游开发由于与大众旅游区别不大,这一模式难以达到生态旅游最初提出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目标,它已是正在破碎的泡沫。〔2〕Jessica Coria等人指出生态旅游经常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实现原住民社区预期效益,包括社区内人力、财力、社会资本捐赠的短缺,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公平分配机制的缺乏,以及土地不安全等。最后,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生态旅游面临一系列的谬误,并且指出由于多种变数的存在,生态旅游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还没有定论。〔3〕Buckley,R.等人则提出了生态旅游可能遭遇的困境,进而质疑生态旅游发展。〔4〕Did B. Weer等人指出,虽然有大量的关于生态旅游文章、期刊和书籍发表和出版,因为其片面性、零散性和缺乏整体思考,表明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问题,其研究还不尽成熟。〔5〕

2.生态旅游者行为的特点

学术界对生态旅游者行为的定义比较多,往往从不同研究目的和角度进行阐释,因而没有形成统一概念。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旅游者的生态旅游行为,因而主要相对传统旅游者而言进行定义。传统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其行为方式一般表现为只注重观光游览的行为本身,忽视或不关心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种非生态旅游行为往往导致自然环境与旅游资源的破坏。与传统旅游者不同,生态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不会损害旅游地生态系统或者地域文化。因此,可以认为其旅游行为对旅游地生态系统或者地域文化不会形成损害的旅游者就是生态旅游者。传统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差异如表1〔6〕。
如果按照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生态化程度,可以将生态旅游者区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在这个生态旅游者谱中,具有从生态中心主义向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倾向,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和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生态行为差异如表2〔7〕。如果继续向前延伸到一般旅游者,就可以形成按照旅游动机和生态行为构成的旅游者全景谱。
严格生态旅游者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旅游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境保护作为自身固有的责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表现的旅游行为可以称之为生态旅游行为。传统旅游者甚至一般生态旅游者表现的旅游行为,并不总是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对旅游地生态系统和地域文化造成一定破坏,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称之为非生态旅游行为。
表1传统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的
旅游动机与行为差异
序号1213传统旅游者1213生态旅游者11213享乐为基础1213以自然为基础的享受与生态教育21213旅游区文化与景观的欣赏1213旅游环境资源和文化价值魅力的享受31213追求享受视觉观光1213期望获得有深度的体验和经历,追求身体与精神的挑战而非享受,追求积极的参与而非被动的享受41213行为特征是亲近自然1213行为特征是学习自然和保护自然51213对当地居民及其传统好奇1213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学习文化,了解宗教文化传统61213动机是度检测、休闲、娱乐1213动机是满足“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71213有些人乱扔垃圾引起污染1213将垃圾分类收集,约束行为81213交通方式不加限制1213交通方式有选择,一般不使用产生污染的机动车91213可能打扰当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规律1213以不打扰当地居民和生物的生活为前提101213破坏环境与自然景观,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旅游业衰退1213有效保护资源环境,导致旅游区生态与社会和谐协调,旅游业持续发展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2.提供了“以天合天”、“法天贵真”的生态视角

在对待自然的总体方法上,“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保持事物的本真状态,这正是严格生态旅游者遵循的对待自然万物的总原则。道家反对人的妄为干涉、强调追求纯自然的秩序和状态。老子提出〔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显然,按照“道法自然”原则,认为自然就是道,自然就是真,因而反对一切外加的人为束缚和矫饰,反对对自然界和动植物的妄为干预,提倡真情与自然。道家在回答“何谓天?何谓人?”时,《庄子·秋水》中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20〕在道家看来,一切人妄为的就是“人”,自然的状态就是“天”。在处理与自然界动物关系时,道家既反对为了人类价值利益对待动物,也反对违背以天合天原则对待动物的方式。《庄子·至乐》中谈到,比如对待鸟类,“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鮋,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21〕。明确反对“以己养养鸟”,反对按照“人”的方式去所谓厚待动物,明确倡导“以鸟养养鸟”,让动物以天性生活,人类不对它们有任何的干扰。
“道法自然”思想对包括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界体现了一种尊重而非凌越、自然无为而非妄作的“法天贵真”态度,与现代严格生态旅游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致的。在旅游过程中,严格生态旅游者十分尊重旅游区的人文与生态环境,以不发生影响为前提进行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的影响限于留下脚印和带走照片与记忆。反之,传统旅游者常常违背道家的万物平等价值观,仅以人类价值为出发点,不尊重自然万物生存权,通过狩猎、垂钓等非生态旅游方式,以甚至残杀动物为享乐,或者有意无意地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以道观之,这些非生态旅游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来源于旅游者内心缺乏对待自然界万物的“道法自然”、“以天合天”、“法天贵真”道德观。

3.提供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视角

“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产生于“道生万物”的过程中,作为自然万物中的平等成员,人类不是主宰

源于: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者和优越者,因而人类应效法天地之道,对一切事物采取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自然本性的态度,过着谦逊无为、自然而然的生活。道家提倡恬淡无为,重视精神而非物质,追求返朴归真,体验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呼唤人类回归自然纯真的生活〔2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并且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指引人类进入一个未经雕刻、至真至极的绝对境界,实现人与道契合、人与自然合一。
道家倡导的“返朴归真”简单生活态度,正是生态旅游者所追求的谦逊和不争的品行,这些行为同时体现在现实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处理中。道门中人的生活范围大都在自然风景优美的“洞天福地”,生活上不过多依赖社会。生态旅游者自助式的简单旅游怎么写作需求,旅游前进行的行程和目的地研究以减少和避免对旅游区的人文影响,追求简单生活和专业化小团队的清静旅游活动,均体现了道家的返朴归真生活态度。而一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个人享乐,表现的旅游行为必然是非生态的。
在对自然与社会的索取方面,不同类型旅游者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道家强调的人类适当克制,凡事适可而止,做到寡欲知足,自然无为,就是严格生态旅游者表现的生态旅游行为。如果旅游者违背道家的“寡欲知足”准则,在旅游活动中必然表现出非生态旅游行为,体现为物质享受无度,欲壑难填,对自然资源过度掠夺和榨取,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从根本上反“道”而行。
四、结论
意识决定行动。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宗教,应该也能够对旅游者的生活态度与旅游行为的生态化产生重要影响。追求“与道相合、人天合一”的道家信仰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必然表现为理想的生态旅游行为。因为旅游行为只有生态化,才符合“道法自然”原则,才能让求道者与道同一,才能实现精神快乐和愉悦,这是道家道教信仰者的内在追求和人生终极。从传统旅游者角度看,也许理想的生态旅游行为会带来旅游行为的部分约束,让旅游者丧失一些尽情享乐的旅游机会,而在求道者那里,生态旅游行为正是通过这种途径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道家“道法自然”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实践观,与因生态环境恶化所产生的现代生态理论倡导的生态旅游行为相比,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自觉性与天然性特点。现代生态理论相对具有被迫性、非主动性、由外而内的适应性等特点。道家对生态旅游实践指导作用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道法自然”价值观为旅游者行为的严格生态化转变提供了一种从意识上彻底改变的可能路径。尽管“宗教并不能解决世界上的环境、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然而,宗教可以提供单靠经济计划、政治纲领或法律条款不能得到的东西:即内在取向的改变,整个心态的改变,人的心灵的改变,以及从一种错误的途径向一种新的生命方向的改变”〔23〕,这正是道家思想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生态化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春艳,杨萍.生态旅游者的非生态旅游行为的深层成因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31-34.
〔2〕Carrier J G, Macleod D V L. Bursting the bubble: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ecotouri.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2005,11(2),pp.315-334.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