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咏叹医生和患者生命咏叹流程

咏叹医生和患者生命咏叹流程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23207 浏览:1063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毕淑敏和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对他们作品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使其建立了各自特殊的写作视角。医生和患者两种视角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他们共同对抗着病痛,在治愈和被治愈的过程中发掘着人性的光辉,寻找着生命的深层意义。在这种关联存在的前提下,他们的某些观察和思考角度会产生一致性,使二者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可比性。在喧哗与骚动的俗世令人们的心灵动荡不安时,他们的作品鼓励着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可与坚持。
关键词:毕淑敏史铁生个人经历散文风格
:A
写作主体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是作家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在中国,研究文章风格与作家心理特征的关系由来已久,曹丕的《典论·论文》中,就有“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在此“气”为作家的气质,类似于个性禀赋,是先天铸就。“气”有各种“体”,即各种不同的类型,与之相似,“文”也分为各种类型,二者具有某种对应性。气质的差别决定了文体风格的差别,气质相似的作家,其文体风格也会有某种相似的地方。“每个人的历史,如同嗜血的蚂蟥,紧紧地叮咬着我们的皮肤,随着我们转战天下”,这是毕淑敏对自己的形容,作家的生活道路与成长经历,影响着作家的个性气质、思想认识的形成以及作家对于材料范围的选取、写作视角的把握和作品主题的提炼。毕淑敏和史铁生两人生活在相同的年代,他们的散文作品以各自独特而理性的眼光、精辟而诚挚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散文在二位作家的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散文作品各具特色,但是我们仔细研读便会发现两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观察角度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构建了可比性。二者很多散文作品的风格都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再现人生经历的叙事性散文和阐述人生见解的哲理性散文。他们在散文中关于各种生命体验的表达都与自己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有着多年从医的经历,一个是长年生病的患者,治愈与被治愈,救赎与被救赎,两种视角因此而相通,也因此而相互区别:毕淑敏因为经历太多人生的极端,所以思考更加深刻;史铁生因为了解生与死的定律,所以笔触更加释然。
一医者之眼,患者之心——经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正如施皮策(Leo spitzer)的检测说中提到的那样: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与他的语言表达之间有基本的对应性。作家的创作个性会在作品中自然流露,表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韵味,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从创作内容到形式相对稳定的特征,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是写作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点,体现了作家创作面貌和艺术审美特征,从而形成作家独特的风格。毕淑敏和史铁生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患者,这是两个密切联系的人生角色,他们的散文风格也因为这种联系而产生相通性,对二者散文作品所体现的主题风格和语言风格进行比较会让我们看到肉体超越生命困境历程的真实记录以及心灵对于人性的深入扣问。他们在作品中将各自的情怀和审美意识整合起来,以理性而细腻的笔触书写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另外,二人又处于相同的创作背景之下,他们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的文体风格自然会有相同的时代烙印。精神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决定于文化的,一个人的意识并不完全属于个人,一定受制于其所处的文化当中,这种“文化”既表现为历时性的传统文化,也表现为共时性的时代文化。莱斯利·怀特曾说:“每个人都降生在一个先他而存在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一文化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支配着他,并随着他成长和成熟的过程,赋予他以语言、习俗、信仰和工具。”毕淑敏与史铁生二人不可例外地生活在时代文化之中,因此有着这一时代的共同气质。
毕淑敏1952年出生在新疆,17岁到西藏阿里当兵,她先后从医二十二年。医生治疗人身体的病痛,作家抚慰人心灵的创伤,从这一点来看,二者属同一范畴,毕淑敏把这两种角色合二为一,“医生”给了她另一种不同于他人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使她的作品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毕淑敏的散文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文字平实而质朴,洋溢着温暖与感动。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插队至延安,21岁时他的双腿瘫痪。病痛的折磨、死神多次的擦肩而过,使他经受了命运的严峻考验,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易与艰难。这样的人生经历,构建了他特殊的写作视角,生活空间的狭隘却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在努力治愈疾病的同时,也治愈自己饱经苦难的心。史铁生以散文创作回顾过往的生活以及患病后的心路历程。他的散文质朴平淡却透露着深邃的智慧之光,用残疾的身体,表现最为健康和丰富的思想,他的散文作品展现着生命的苦难,更表现出了生命的明朗和欢快。
医生和病人是两种紧密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的人生角色,对于生活的体验方式和具体经历不同,但是又都面对生死、近距离接触病痛,对人生的参透和表达在某些方面又表现的极为相似。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都共同突出一些意象,如关爱、苦难、信仰,而淡化另外一些意象,如名利、挫折、机体的痛楚等。毕淑敏充满悲悯与救赎的“医者之眼”,史铁生满怀诘问与思辨的“患者之心”,都经历了生命的各种考验,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观察着生死、思考着人生,因为敬重生命和病痛,所以关于亲身经历的回忆叙事更加平静明朗、充满真情挚感。
二生命之歌——两人风格在文本中的体现
创作是以写作主体为中心的精神生产,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文章是写作主体思维的客体化,作家的文体风格与其气质个性是有某种对应性的,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之说,《文心雕龙·体性》开篇就有这样的论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作家的“情”与“理”一定是在“言”与“文”中有所体现。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中的一些人、事、景物的触发,心灵世界掀起了情感的波澜,作者通过作品来向外宣泄这种情感,以求得到内心的平衡,于是产生了带着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写作主体的经历影响了写作主体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独特认识,因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特点的作品。作家根据自己的写作动机,从外部世界选择和确定观察及感知的客体。在作者内省、探索材料深层意蕴的时候,寻找与自己心灵接近,与自己的情趣、审美理想、道德观念相契合的意蕴,从而形成自己的主题。因为毕淑敏和史铁生两个人的特殊生活角色,个体生命对于生死及一系列生存状态的感悟过程和情感的升华在很多地方都产生了共鸣。尤其表现在生命体验的散文作品中,这类散文的主题主要产生于生活的直接刺激和作者的切身感受,也产生于生活的间接启发和作者的偶然顿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