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试谈设计继承性和革新性科技

试谈设计继承性和革新性科技

收藏本文 2024-01-12 点赞:23276 浏览:1066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设计的继承与创新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继承,就不存在创新,继承是设计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推动设计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适应新时期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要求的设计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关键词:设计;继承;创新
1005—5312(2012)27—0201—01
优秀的设计作品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体。一方面,没有所谓的继承就谈不上创新,否则,设计作品会失去固有的文化积淀,显得单薄;另一方面,失去了创新,作品就会陷入重复的模仿,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从而阻碍艺术的发展。
从设计的萌芽,到“工艺美术”运动,再到现代主义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之所以不断前进,重要的是一点是继承与创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到威廉·莫里斯的“红屋”,再到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不同的艺术虽然在视觉形象、表现形式上有着绝对差异,但是在设计宗旨、审美观念、设计原则等方面,却都流露出了设计的某种相对继承性与创新性。
继承是设计创作的前提与基础,特别是有着深厚积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我们继承的根本。英国国家足球队仿照狮子图形所设计的标志、香港书籍设计师靳埭强在其作品中对于中国汉字的运用都在体现着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设计元素,同时以中国红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人物造型表现酷似“京”字,经过简洁、夸张的局部造型处理,使字体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体现了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吉祥图案纹样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的艺术手法在作品中得到了继承,特别是龙、凤图案纹样在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继承。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的造型创意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华夏银行的标志引用了中国的玉龙造型,玉龙作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标志外形以玉龙形象为基本原型,内外融合为一体,呈中国古钱币形态。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传统器物文化的继承,加之以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图案画化创新,因此很好的体现了设计中继承与创新性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日益强调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中,我们更应该突显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思潮结合起来,打造共性与个性、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设计作品。
继承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创新,是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创新对于设计创作至关重要。设计并不是一味的继承与模仿,而是不断地推陈出新。
威廉·莫里斯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奠基人。他设计的“红屋”建筑一反当时矫揉造作的浮夸风格,代之以清新、自然的设计理念。墙壁不经粉饰,直接把砖红色墙面裸露在外,真实反映每一个建筑部件,强调功能性与实用性。成为历史上一栋具有创造性的建筑。其创新之处在于摆脱了过分装饰的维多利亚时期繁琐的建筑风格,是哥特式建筑和乡村建筑的结合体。同时,他的理论也是对约翰·拉斯金的“师承自然”观点的一个继承。威廉·莫里斯主张从哥特风格中吸取营养,从自然尤其是植物纹样中汲取素材和营养,同时,维多利亚时期的图案也以几何、花卉居多,这也可以看出一脉相承的痕迹。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高地圣母院)则摒弃了传统教堂模式和当时建筑的一般手法,屋顶宛如一块巨大的蟹壳,风格脱离了早期建筑上的理性主义,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udooo.com

转到了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把形、光、色、材巧妙地融合为一体,给人一种另类的宗教精神,为建筑创造出了新鲜的血液。
然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任何形式或者功能的改变都是创新,适应新时期人们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设计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任何设计大师的任何杰出的个人行为,都是在环境作用下的设计发展历史潮流中涌现的璀璨浪花,然后才谈得上这种行为对潮流的促进。”时代环境是设计创作的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作品将不能深刻的体现社会内涵,反映社会的需求。 “红屋”的设计背景是来势汹汹的工业化,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呼声高涨,其设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因此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由此可见,环境的变迁从某种程度上对设计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于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开始反思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由此,“绿色设计”理念应运而生。例如,为了保护环境,建筑师古斯塔夫·派克尔把电讯公司的办公室设计建造在地下。德国西门子公司则生产出了可以减少碳氢化合物、材料可以回收的绿色环保电冰箱。
设计不是“大跃进”式发展的,它表现为循序渐进的传承,同时,在社会环境背景下又不断地创新,因此,设计的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设计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作品散发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