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法学 >> 部门法 >法律语言中模糊性功能

法律语言中模糊性功能

收藏本文 2024-02-16 点赞:5319 浏览:196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法律语言最鲜明的特点是准确性,但模糊语在法律语言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法律语言中模糊现象进行分析,为立法、司法、执法活动提供一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法律语言;模糊性;功能

一、模糊语及法律语言的相关理论(一)模糊的概念

模糊(Fuzzy)作为一个专有的学术用语是指“界限不分明”。对于模糊性的定义,《辞海》中是指事物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表示事物属性量的不确定性。扎德教授认为,“模糊集合论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策略的引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

(二)法律语言的特点

1.语言风格的庄重性;法律语言的使用异于一般文体的语言,不能采用诸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要求采用书面语、规范用词。2.确切性;即明确、严密、清楚。要求概念清晰,明确界限,用词不能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法律语言要严谨的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准确无误。

二、法律语言模糊现象产生的理由(一)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语言学家霍克斯认为“空间和时间事实上是一个连续体,没有固定的不可转变的界限或划分,每种语言都根据其自身的特殊结构去划分时间和空间。”世界上的事物远比用来描述它们的词语要丰富的多,即使人类对主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加强,模糊现象是始终存在的。

(二)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是法律的载体,而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与不确定性,从而也会使法律概念变得模糊。人类语言尽管丰富多彩,但是自然界千变万化,瞬息转变,因此也不能够完全反映自然界发生的一切。由此,模糊语言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立法原则的概括性要求

张文显认为“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规范,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可以被反复适用。”因此,法律就更加关注其适用对象的一般性而不是特殊性。这就使得法律语言的用词为了达到准确和清楚而追求高度的概括性,以保证法律规范所涵盖的法律内容的完整和普遍适用性。

三、法律语言模糊性的功能(一)补缺性功能

法学家季卫东曾指出:“就立法而言,模糊性有时候恰好是一个优点,因为它能够确保立法条文在不经常修改的情况下,法律对社会变化便显出更强的适用性,而且这种模糊性可能下号更有适用性。”例如,《民法通则》规定了平等、自由等一系列民法的基本原则,当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民法法条中没有规定的情况时,这些用模糊语言规定的基本原则将发生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和现象是无限的,而有法律语言中模糊性的功能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限的法律语言会很必定的出现一些法律漏洞。但是,模糊语言的采用就可以缓和人类认知能力的不足与认识对象的复杂之间的矛盾。事实证明,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应对社会的复杂性、变化性,从而维护法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涵盖性。

(二)弹性功能

模糊语言的概括性较强,表达的范围较广,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可以有更大的调节空间。语言的有限性和模糊性使得法律语言需要将“空白”或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解释和补充,这将需要以模糊语言的弹性为基础。
英国法学家哈特说:“在一些边缘地带,语言则是根本不确定的,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不存在绝对或惟一的正确答案,解释者或者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需要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推理结论中作出选择,甚至可以扮演创建新规范的角色。”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或者法律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模糊性的,法官就可以通过辩证推理的策略进行选择。

(三)礼貌功能

从语言学的语用功能角度来看,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也体现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中的礼貌功能。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法律英语中,为了尊重他人,律师或法官经常使用委婉语或模糊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My lord,I take the strongest possible objection to the course proposed by my learned friend.” “possible”的使用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并且照顾了对方的积极面子,虽然是反对,但是委婉的表达可以缓和正面冲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四)消极功能

法律规定了主体的义务与权利,使得人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在这一点上,法律语言就必须达到准确无误,明确清晰。立法者在立法时使用一些模糊词语或采用模糊表达来适应新情况、新理由。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而法律法规却不能与之同步。如果仍旧引用原来的模糊法律条文,法律就失去了其价值,更谈不上法治了,就会偏离法制之道。四、结语
模糊语是法律语言的特点之一,以其自身的独特性,逐渐引起法学界和语言学界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并对其进行的深刻和全面的研究。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希望通过本文对法律语言中模糊性的简单探讨,为法律工作者和语言学相关人士对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提供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陈云良.法的模糊性之探析[J].北京:法学评论,2002(1).
[2]何建楠.现代西方哲学家论模糊性的本质[J].云南: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
[3]江振春.浅析法律语言的模糊性[J].广西:广西社会科学,2004(7).
[4]孙懿华.法律语言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王逢鑫.英语模糊语法[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6]伍巧芳.法律语言模糊性的法理分析[M].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9,6:246.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4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