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数学教学 >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建设如何写

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建设如何写

收藏本文 2024-02-03 点赞:6199 浏览:210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开设,主要分布在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大学,集中在我国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其课程设置特色不明显,表现在基础课程“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专业课程理论性过强和实践课程较少三个方面。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采取“任务模块”形式,其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产学研模块四部分组成,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类课程建设
1672-1578(2012)06-0074-0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开设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4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此专业。200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并招生。此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起来。
目前,我国开办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有100多所,其中包括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开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三大地区的开办院校所占比率达74%,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总和仅为10%,在数量上不足华东地区的1/3。同样,东北地区的数量偏低,只有3所高校。除此之外,在西藏、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尚无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这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盛,高校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产学一体的教育经济模式。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精髓,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加强对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的是按普通类方式招生,有的是按艺术类方式招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招生方式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本文主要从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其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属于舶来品,国外对其的研究开始于60多年前,但理论构建却相对薄弱。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都尚浅。就拿该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设置来讲,也是五花八门,有的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文化与传媒学院。不同性质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不一致,从而导

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udooo.com

致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性较大。
笔者查阅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资料,总结出以下三类情况:

1.1财经类大学

例如,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再加上该专业设置在财经类大学下,因此有较明显的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倾向。
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和院直属逻辑学教研室,有“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等三个院属研究机构。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类,包括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二是专业类课程有,包括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1.2综合性大学

例如,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3年该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学位资格。该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下,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具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倾向。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文化娱乐、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广告、信息传输、体育、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单位或部门以及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策划、咨询、开发、经纪、营销、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宽泛。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社会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等。

1.3艺术类大学

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该学院前身是江苏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始建于2002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之一,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管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系统培养,2007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顺应国际和国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的要求,2008年10月南京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文化产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在艺术院校,继承了其前身的研究成果,因此,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文化活动策划及经营倾向。

源于:论文范例www.udooo.com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开设在本科阶段并且按照艺术类来招生,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高校也开始尝试着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在培养规格上,“突出职业道德、实践技能、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级证书,还要取得相应的导游、茶艺、调酒师等证书。”[4]这种课程改革办法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用。
按照“模块式教学法”,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看作是一个整体,思考要参与到每一个文化产业门类中,我们在实际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换句话说就是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按照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以能力为中心”编制教学计划。[5]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技能必不可少:

3.1策划能力

大一、大二学年度的文化基础课是为大三的技能课程打好基础,策划能力也要建立在厚重的文化知识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今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创意能力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文化创意领域的人才,创意能力无疑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本质要求”。[6]而这些创意就体现在白纸黑字的策划方案中,所以,在大三学年度,可以开设会展策划、广告策划、文化活动策划、新闻主题策划等相关课程。

3.2商务谈判技能

艺术类的学生往往表现得比普通类学生更加活跃,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大三的课程是为大四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因此可以开设一些商务谈判技巧、文秘、公共关系学、中西方礼仪、导游基础与实务方面的课程。此外,还可以建立商务谈判实训室,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说话做事的能力。

3.3“动手”能力,也就是制作能力

文化产业中的很多门类,如广播电视、动漫、广告、网络等产业都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因此可以开设非线性编辑、文化市场调查方法、photoshop、办公自动化、电子杂志制作、PPT制作等课程,尤其是这些课程中相关软件的应用学习,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上三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能力,三种能力协调发展,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相得益彰,几乎可以贯穿所有的文化产业门类需要的相关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产学研模块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并不等同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除了在课程里增加实践技能知识外,还应该有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而这些研究性的课题最好是能与当地的地方经济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有学者认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特别要紧密结合怎么写作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市场提供出大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7]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产学研,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它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此后,这种教育模式得到了很多教学、企业单位的认可。
这种教育模式在日本和韩国的动漫产业中运用得相当广泛,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一模块,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怎么写作高效教学。[8]具体可以安排在大四实习期间,让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化成产业,从而产生双赢的效益。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固然重要,与之相关的专业教材选择也不容忽视。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无法在高校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材缺位,“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9]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数据更新较快,这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4):143.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6.
[3]baike.baidu.com/view/380301

2.htm,2013.18.

[4]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3):80.
[5]郑建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4):121.
[6]杨吉华,邹文静.浅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能力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1(1):68.
[7]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7):63.
[8]李想, 孔羽.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析——以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9.
[9]刘庆华,王丽丽.浅议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104.
作者简介:胡郑丽(1987—),女,籍贯:四川眉山,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