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分析对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看法

分析对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看法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0686 浏览:444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准确把握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并规定小学高年级要开设科学课。如何理解科学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呢?首先要明确,小学开设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既要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基本知识、方法,又要促进学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使学生能体现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和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需要。这就是说,小学各学科在培养人全面发展这一种目标上的作用是相同的、一致的,任何学科在这一种目标下都没有特殊性。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成果不仅与国家兴衰、贫富关系重大,而且还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缺少科学素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要处处碰壁,要实现个人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科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与其他素养一样,在小学开始培养是合理的选择。当然其他学科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侧重不同,效果不一样。比如,某些版本的语文教材有记述怀丙捞铁牛的课文,但它侧重培养语言文字方面的素养,而科学课侧重的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条件及应用,对培养学生了解、掌握初步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培养科学素养这一具体目标上,小学科学具有自己的学科优势。
第三,一部分家长甚至个别校长仍把语、数、外当作“主科”。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已不罕见。如果只是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能使科学课得到应有的重视吗?小学科学课不受重视,大致上有两个其主要原因:(1)受各级升学考试影响;(2)多数人只承认语、数、外的工具性,认为只有这三科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用。因此,争取科学课的应有地位是一个复杂问题,其前提是“素质教育”被多数人接受。实际上,义务教育中任何一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都是必须的。单纯强调科学是一门核心课程,言外之意就是还有非核心课程的存在,那么,哪门学科是非核心课程呢?显然,这种提法容易产生误解。
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不可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恢复小学科学应有地位的当务之急是:(1)公平配置教育资源;(2)完善现有教材。目前小学科学教材在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需要研究完善。

二、小学科学教育不要追求学术化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学生未来有可能当科学家,但不一定都是自然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有的可能是哲学家、经济学家、职员、技术工人、专业农民……但无论做什么,他们都需要科学精神。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课业负担所限,科学教育不能追求知识的系统完整,哪怕是简单的、初步的系统知识也是不可能的。比如,力是一个重要概念。在某些版本教材中,是通过小缆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实验过程是:通过增加铁垫圈的数量(既增加力的大小)来观察小车“运动的快慢”,其意图是通过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想法虽好,却给学生建立了错误的概念: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汽车的运动是发动机产生的力推动的结果,橡皮筋小车运动是橡皮筋产生了力……这些概念若以后得不到有效纠正,将错误一辈子。这不是不让学生了解力,而是在小学建立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与力有关的知识系统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科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科学课活动较多,而多数活动是实验研究。对实验研究的严格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但过多定量的或“半定量”的实验会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对小学生而言把科研过程概括为“检测设—探究—结论”也无偿不可,但不能把这种模式绝对化,特别是不能让学生认为探究就是实验,而没有其他方法。
现在的科学教育给学校留的空间不多,这也与追求知识的系统完整有关。教材的内容过于注意知识的“逻辑关系”,前边知识是后边知识准备,给人的印象有点像学科课程。学生学习的一些科学技术领域里“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就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建立逻辑关系当然很好,不能建立也没关系,而且能使教学活动更灵活,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或补充校本教材。当流传“世界末日”谣言时,就可以讲一点宇宙学、历法的简单常识;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就可以结合当地实际,讲一些人体健康、食品检验等初步知识;还可视需要补充青春期教育、性教育……

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并有创新意识或行为。
1. 激发兴趣。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应该注意的是,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并

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udooo.com

不都是正相关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是确定无疑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老师都有成熟的经验与做法,问题是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仅仅靠教学方式的新颖、变化是不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配合帮助学生不断建立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不断有新的学习追求。与此同时,还要使学生经常有成就感,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关键,也是对教师责任心、教学水平比较高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小学科学某些内容有较高的难度(如傅科摆、四季的形成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手段化解难度,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持。
2.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呼唤,二者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科学课由于涉及面广,学生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所以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较多,然而有些老师总是不自觉地控制学生,把学生的活动纳入自己的设计当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节外生枝”,就认为学生“很配合我”,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完成了一堂很成功的表演课。反之,就认为学生“缺训练”,不配合教师,把课讲“砸了”。其实,教师应学会适应学生,对学生脱离教师预设的探究活动、探究结果,不能简单否定。比如,在做“摆”的实验时,会出现在一定时间内摆动次数不一样的情况(这是正常的,摆动次数与摆锤重心位置及空气阻力都有关),如果老师只是对学生说一句“你再认真做一遍”,就反映了老师只承认预设的权威性,而否定了学生探究的合理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有些提问,由于多种原因的确难以回答,教师不要不负责任地回避搪塞。有一位老师在讲“地球自转”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中午气温不是最高而是下午2时左右气温最高?教师没有说“你课后再研究研究吧”,也没有说“这不是本节课的内容,以后再讲”,而是说:“请你研究一下气温的高低跟哪些因素有关,只跟太阳照射有关吗?”虽然没直接回答,却为学生的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3. 改变评价的方式、内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离不开教学评价的。教学评价对保证学生学习科学的主体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要一提到教学评价就想到严谨的方案、繁冗的量表。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形影相随,每一位老师都不自觉地运用它。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是评价鉴别功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仅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是促成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必要条件。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学生初学科学课既新鲜又活跃,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树根。”还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苹果。”此时,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纠正,强调观察到什么就记述什么。评价的导向作用一直受教师重视,这是因为正确的导向可以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对评价运用不当,有可能产生错误导向。学生做分组实验时,有些老师习惯地说,“XX组已经做完了。”这就是一个误导,导致学生做实验只追求快,丢失了质疑、探索过程。因此,对限定时间实验或其他活动一定要慎重。
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及时吸取新的教育观念,才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