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物理教学 >近十年我国组织演进:制度主义视角

近十年我国组织演进:制度主义视角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11019 浏览:448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从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在校生规模、办学策略、组织结构与发展的路径都有了新的变化。本文以H省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案例,从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的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组织资源、组织技术、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大学组织对制度环境的适应性调整与改造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组织;制度环境;组织演进
1673-8381(2012)05-0038-07

一、 案例大学的基本情况

本案研究的H大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中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更为薄弱。H省的高校数量有100多所,在历史上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省财政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该省没有一所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高水平大学。H大学创建于1921年,起初是一所教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造成公立大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从省会城市搬迁到非省会城市,对该校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尽管如此,该校仍是H省首屈一指的大学,在本省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一直被列为该省的重点建设大学。无论是大学自身,还是省政府,都希望把它建成国内有影响的一流大学。
从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H大学在中国大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从一般的省属重点大学迈进了国家省部共建大学的行列;学科结构体系更加完善,变得更为综合型,本科专业数量从49个增长到86个,硕士点从35个增长到127个,新增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博士点数量从5个增加到12个,新增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些变化直接来源于H大学所面临的制度环境的影响及自身所做出的适应性努力。

二、 案例大学的制度环境

1998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的几个重要事件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一是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二是《高等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的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三是国家启动“985工程”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四是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扩招政策,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以此年为开端,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省属高校,尤其是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在此后的多年内既承担了省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同时又承受着以国内“985”高校为榜样,希望增强科研实力以提升学术地位的煎熬。
地方大学的发展不同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它既受到国家层面制度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省级层面制度环境的影响。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社会规范和文化认知会从总体上影响地方大学的发展。国家层面制度环境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省级层面的制度环境,这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决定的。通常,省级政府会依照国家法律制度或政策文件制定相应的落实意见或直接予以转发。同时,由于地方大学更直接地受到省级政府的控制和管理,省级层面相应的制度环境对地方大学的发展会产生更强烈的影响和制约作用。H省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工程、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双重工程)、科技创新工程、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程等一系列本省高等教育的特殊政策和做法,更成为影响H大学组织发展的直接因素。

三、 制度环境对大学组织演进的影响

组织演进主要涉及组织目标、战略、资源、技术、结构以及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大学在这些方面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组织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 组织目标的确定

组织目标反映了大学的定位、使命和价值。大学组织目标的确定是制度环境要求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法性行为。大学要么是在政府的要求下确定自己的目标,要么是模仿那些成功的大学确定自己的目标,最终要有一个政府和社会公众认可、学校师生员工接受的定位。在中国大学系统中,主要的制度环境就是大学的分层系统。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由下而上是民办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地方专科学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重点高校、近百所“211”高校、30余所“985”大学,7所“重中之重”的“985”大学,最后是位于塔尖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1\]H大学多年来的发展目标,也就是不断地沿着这个金字塔向上攀登。1996年,H大学在进入“211工程”大学的竞争中失利,一度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阴影。随着我国这一高等教育系统分层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相关的资源、地位和影响越来越悬殊的情况下,H大学想保持和提升自己的地位,需要不懈怠地改变所处的困境。在1998年之后10年的发展中,H大学通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2000年,H大学正式确定了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并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准,省政府明确了H大学的龙头和示范作用,依旧对H大学比照“211工程”大学进行建设。2002年,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H大学的建设,并给予4 500万元的建设经费;2005年,国家教育部和H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建H大学,这使学校长期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成为可能。

(二) 组织战略的制定

战略是组织与环境相联系的对未来行动的总体设想。我国大学的战略管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逐渐下放管理权力,大学逐步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组织战略协调的是大学组织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H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九五”时期开始制定发展规划,这是H大学组织战略的开端,但这一时期的发展规划更多的是出于上级政府的需要,在实际运行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属于强制性制度环境下的服从行为。1999年,H大学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较大程度调整,新班子具有典型的开拓创新、不甘落后的精神和勇气。恰逢这一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H大学新的领导集体积极顺应了制度环境的变化,开始描绘新世纪学校发展的蓝图,在综合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H大学面向21世纪建设与发展规划》。更为重要的是,H大学主动请示省政府对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在省政府认可并正式批准该规划后才正式在校内实施。也是在同一时期,教育部开始在其直属高校中强调加强学校的战略规划,高等学校要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规划。H大学这一时期制定的规划顺应了制度环境的要求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落实。2005年,H大学被列为国家省部共建大学之后,其发展规划更是要经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国家层面的制度环境和省级层面的制度环境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都产生了影响和制约作用。大学组织战略的内容一般情况会强烈的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首先,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来看,H大学在过去的10年中走过的是一条从规模、效益、结构、质量向质量、结构、效益、规模的转变之路,这与同一时期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战略是相一致的。其次,从学科发展战略来看,H大学模仿国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和体系,积极构架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通过努力,实现了当地某医学院校的整体并入,实现了学科专业结构的全面优化调整,并致力于综合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这和我国其他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相一致的。再次,在具体实施战略上,H大学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先后采取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综合素质教育工程、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管理创新工程等与同一时期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和H省的高等教育发展重点相一致并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同类高校的做法。在适应制度环境要求的同时,H大学也不乏创造、创新之处,使得组织战略更加符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组织文化,如学科发展战略中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师资队伍规划中的“双轮驱动”战略等,实现了制度环境要求与学校自身特点的有机结合。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H大学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是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实现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在重点领域的突破发展。为此,学校每年都遴选最具竞争潜力的几个重点学科加以重点建设和扶持发展。H大学领导非常重视这一战略的实施,2003年校领导在大会上强调:“非均衡发展是几年来我校学科建设一直坚持的战略,但由于学科之间实力差距小、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造成非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特别是要通过这次(2003年)硕士、博士点的申报情况及各学科的调研规划,要真正通过科学论证对全校学科进行排队,切实做到有所大为,有所小为。重点建设学科要有一个周期,根据周期内的建设成绩决定下一步的支持力度。要建立学科之间有序的竞争机制,对于发展速度快、特色逐渐明显、实力提高迅速的非重点建设学科要适时纳入重点建设行列,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各学院在各学科、研究方向上也要有先后主次之分,把最优最强者拿到学校争取重点建设。”2003年H大学学科建设会上校长讲话,hbu.edu.cn.(2003-08-21)“双轮驱动”战略是H大学面对师资紧缺的严峻形势所采取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这一时期,H大学一方面采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01—2007年期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80余名;另一方面果断采取师资预留、校外交流培养、研究生学历师资班等多项措施,及时补充师资,提高在职员工的教学质量,保证了规模扩大期间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H大学还独具创举在全省高校率先自己出资实施“跨国师资培训计划”,分批选派100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加拿大、美国、英国等知名大学学习进修。

(三) 组织资源的获取

在大学组织的各种资源中,资金和人员是两类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前者可提供需要的教学和研究条件及物资设备,后者可完成教学、科研和管理怎么写作活动。H大学是省属地方高校,在计划经济时代,H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需要政府安排和控制,尤其是资金对政府的依赖性更强。H省属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省份,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在高等教育领域又一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贯坚持平均主义的政策,作为重点大学尽管能够得到一些倾斜,但对于H大学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而言仍是杯水车薪。H省近年来确定了重点建设10所重点骨干大学的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重点建设经费被10所大学平均,这被形象地称为“摊大饼”,H大学尽管是该省的旗舰大学,仍很难得到更优惠的政策,获得倾斜政策,这使H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受到限制。2005年,H省出台重点建设2-3所高水平大学,但由于没有明确建设对象,只是对6所具有博士点授权学校的24个优势学科进行建设,H大学并没有获得更优惠的政策。
更使学校感到困难的是,H省对各高校基本公共事业经费的投入在近10年中几乎没有增长,如H大学1999年,在校学生不足9 000人,省划拨经费6 000余万元,而到了2007年,学生数量增长超过了40 000人,省划拨基本办学经费和1999年时基本持平,而与此同时学校的职工人数相应增加了近千人,省级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一度成为H大学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2000年之后,H大学也和很多其他大学一样,要完成省政府交给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扩大招生规模,并且举办独立学院,在省级政府没有投入任何资金的情况下,只能靠银行贷款,致使几年下来有超过8亿多元的银行债务,学校发展压力沉重。
在严重的财务发展压力面前,H大学还是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更多资金,如在“2001—2004年期间,H大学千方百计争取政府对学校的财力支持,先后争取教学评估1 000万元,省部共建5 000万元,邵逸夫捐款500万元,博物馆工程500万元以及贴息贷款等,使学校获得了正常拨款以外一笔笔可观的资金收入。学校积极适时地顺应国家教育政策创办了独立学院,每年独立学院学费收入可达1.5亿元,除去学院自身运行经费3 000万元,偿还贷款利息3 500万元,剩余的经费全部用于校本部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职工待遇。学校又经过艰苦努力,把本部学生学费从每年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每年又可增加收入500万元。”H大学2004年校长工作报告,hbu.edu.cn(2004-12-10)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创办,使面临的艰难的还贷压力得到化解,并成为H大学争取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到2004年,H大学的总收入为3亿元,即政府拨款6 200万元,占学校总收入的20.7%;学校争取的重点建设及各种专项经费3 000万元,占10%;校本部学费及附属单位缴款5 600万元,占18.7%;独立学院学费1.52亿元,占全校总收入的50.6%。为此,学校领导多次强调,独立学院的成功创办及学费收入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对于大学的发展来讲,人事自主权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的发展中,省级人事政策、制度已成为影响大学人员管理的主导因素。一是省属公立大学的编制由省统一确定,并根据编制数量划拨人员经费。H省对各大学的人员编制控制非常严格,H大学的编制已经多年固定不变。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不得不增加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数量,在严格的编制控制下,学校只能自己筹资解决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缺编问题,而后勤怎么写作人员则通过后勤社会改革的方式由独立运作的后勤实体自行解决。二是教师的职务评聘制度受到省级人事部门政策的制约,H大学在职称标准的确定和数量上都要直接服从省人事部门的要求。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省份逐渐放开了职称评聘政策,大学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但H省仍然坚持严格的全省统一的评聘制度,在全省每年固定评聘数量的基础上,给各学校划分名额,即使H大学这样省内一流的大学也没有什么自主权。三是在人员的激励制度、津贴制度、流动制度方面,目前我国大学都同样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致使大学人员缺乏活力,H大学在这方面起初有着较为良好的规划,但由于受到省级政策约束而不能实现,因为很多新的改革措施在向省级主管部门申请时不能得到允许和通过。

(四) 组织技术的实现

大学是典型的学术性组织,教学和科研是大学实现目标、履行职能的技术核心。组织技术也受到一写作度环境的制约,大学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既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政策标准,符合学术领域的各种规范,同时社会公众对大学教学科研活动的期待和认知也会影响到大学技术的实现。
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推行以来,国家在本科教学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本科教学评估等,在很大程度直接引导甚至控制着大学组织的教学活动。H大学先后在2001年和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这期间基本上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进行建设,出台了大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从积极的方面来讲,H大学很好地适应了制度环境的要求,评估结果优秀,意味着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和社会声誉的提升,推进了组织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由于过多地强调了评估标准的一致性,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评估标准中的“一刀切”现象更加剧了大学教学行为的趋同性。
这一时期,H大学的一个重要转变则是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变和提升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实施了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恰逢这一时期国家先后组织了四次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H大学为此专门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位办、学科建设管理等具体办事机构,组织协调各学院申报新的学位点。在国家加大专业学位硕士建设力度的政策下,H大学充分挖掘自身多学科的优势,积极组织申报专业学位点。十年中学校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生招生数量迅速增加,“十五”期间H大学本科一批与研究生的比例逐年缩小,2001年为10.2 ∶ 1,2002年为7.9 ∶ 1,2003年为5.7 ∶ 1,2004年为5.3 ∶ 1,2005年为3.77 ∶ 1,到2006年H大学研究生人数超过4 000人,这一比例达到2.5 ∶ 1,2007年时研究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科生规模和研究生规模达到1 ∶ 2。10年期间,H大学研究生规模数量从不足500人达到4 200余人,增长了8倍多。
大学中的科研活动是一种知识的创造,从知识角度讲应该更多地受到知识自身规律的影响,但制度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影响表现在:首先是对科研活动本身的重视和对科研行为的提倡。H大学真正对科研活动的重视,是伴随着“科教兴国”和“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而展开的,特别是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并实现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轨的战略后,将知识创新工程作为学校的重点战略之一。第二,相继出台了激励科研工作的制度措施。2000年后H大学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申报更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在科学研究上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每年设立一百万元科研育苗费,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组织申报科研课题,对省级以上课题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加大科研奖励,津贴分配中科研比重提升;职称评聘中科研分数加大;对科研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专门奖励;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重点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三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在2000年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取消了专门科研机构建制,原来的少数科研机构全部并入相关学院,共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四是加快科研机构建设,这一时期学校专门性科研机构数量增长较快,特别是应用型科研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多,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从1个增加到10个;此外,还成立全校唯一的具有独立机构和编制的科研机构,教育部省属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宋史研究中心,大批科研机构的出现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五是科研管理机构的设立。H大学在2000年的机构改革中保留科学技术处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H大学以文理见长,随着国家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在2006年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再次机构改革中,学校单独成立社会科学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管理部门实现了分离。

(五) 组织结构的设计

大学组织结构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研究者常用“矩阵结构”或“双重结构”来描述,意指大学是由学术组织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共同交叉构成的复杂结构组织,也有学者从大学行政关系系统中进一步分离出后勤怎么写作系统\[2\]。H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史较长的公立综合性大学,具有典型的大学组织结构的一般特征,学术组织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和后勤怎么写作系统结构交融统一,共同构成了大学组织结构的运行统一体。在H大学10年的发展演进中,受制度环境的影响,上述三个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推进了教学科研机构改革,2000年,H大学先后分3批组织学校领导、部分专家教授到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14所代表性高校进行考察,结合学校实际做出了实行学院制的重大决策,该校党委书记在谈到这次改革的出发点时,就外部环境着重突出了两点,“一是从国外高校来看,国际上知名大学大多都是实行学院制,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内部‘集权—分权’关系,科学、有效地设置学院制实体化运行模式,从而使学校内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二是国内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入第三个阶段,许多重点大学也都进行了校内院系调整,通过实行学院制,逐步理顺了校院系的关系,分清职责,实现了治事用人相结合,形成了学校的优势和特色”。2000年H大学教学科研单位改革动员大会党委书记讲话,hbu.edu.cn(2000-10-8)。2000年下半年,H大学开始实质性推进教学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将相近学科联合归类,对院、系、所、中心等教学和科研业务机构进行有机合并、调整,重新组合,建立若干学院,实行校园二级管理体制,学校是二级办学管理实体,承担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扩大了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加大了学院在统一组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自主分配以及包干使用经费、人员考核、聘任、奖惩等方面的权力和责任。行政管理结构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更为强烈,H大学的党政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成为政府行政组织机构的延伸,在10年中党政管理机构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中间还有几次较小程度的调整,大大小小经历了五次改革或调整,每一次变化反映着制度环境的要求,如该省教育厅在大学内部党政机构的设置上明确规定,省内骨干大学党政群团限额18个,领导职数45人,H大学只能在这一原则要求下设置党政管理机构,但在实际运行中,H大学则会通过设置临时性行政机构满足学校发展和管理的需要。H大学的后勤怎么写作系统在强大的政策要求下,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后勤社会化,进行了规范剥离,但实际运作中后勤实体和大学组织之间的关系远非正式结构所体现的甲方、乙方关系,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大学组织结构的创设也并不是完全依赖或服从于制度环境,大学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使组织结构更符合大学组织自身的特点。H大学近年来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在学术组织系统中设立虚拟的学部组织,以更好的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2004年,在学校确立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战略之后,学校正式提出了设置学部的设想。H大学校长当时强调“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在相关学院之上设立学部,加强学科群的实力,加大大型设备的管理和提高使用率,便于学校层综合管理权力(包括评聘职称和两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实行)重心的下移。打破传统的学科建设小国寡民的壁垒,向有利于硕士点、博士点拓宽方向上努力。”①2006年在H大学《“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加强学科群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工程和生化医学部四个学部为纽带搭建跨学科发展平台。2007年年初,学校正式出台了《H大学学部规程》,就学部的构成、职能和运行机制做出了详细规定,在推进学校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上实现了创新发展。在行政管理结构中,根据H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机构的合并、重组、新设等方式,优化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尽最大可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大学在组织结构设计中的主动性的增强和制度环境对大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但在大学组织内部,要真正实现合法机制和效率机制的统

一、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我国大学组织实际的外部制度环境。

四、 总结与讨论

制度环境对我国大学组织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1998—2008年这10年间我国制度环境的一系列重要转变无疑是引发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组织在组织特性、组织行为方面发生重要演进的重要因素。通常,组织会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即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按最大化原则来组织生产,而制度环境则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的机制,参照现行的社会构架系统所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不考虑这些形式是否有助于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这是造成组织趋同的原因所在。相关的研究表明,大学组织受制度环境的影响较强,受技术环境的影响较弱。\[3\]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到H大学的组织演进与制度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1. 环境中的制度因素对于大学组织而言,主要是大学面对的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政策、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标准以及社会认知等,制度化的安排使大学组织各种行为变得规范和稳定。就本案例而言,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制度环境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为案例大学组织行为的转变提出了需求,案例大学正是在这种适应性调整和创造中实现自身转型和成长的。
2、影响大学组织演进的制度环境的内容是多样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但其结果却有比较明显的一致性,即案例大学整体发展与其他同类或榜样大学更多的趋同性。制度是“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三大要素:法令规制、规范和文化认知”\[4\]。从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国家和H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调整、新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措施,都是直接引发H大学组织行为变革的重要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无论是社会、考生、家长还是政府以及大学自身对学校的认知评价和理想期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高目标行为和强变迁意识,这也正是制度主义所更加强调的,文化认知作为一种制度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并非是个体的精神产物,而是支撑社会生活稳定和秩序的普遍符号体系和共同的意义。通过分析还可以看到,H大学转型变迁的结果是与同类大学或榜样大学(如国家部委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等)的一致性,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过程以及大的制度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变得越来越相似。在案例中,H大学相对于所处的制度环境,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得不屈服于外部的制度环境的要求,在制度环境面前,组织很多行为没有自主选择性,更加符合强迫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
3、制度环境对组织影响并由此造成组织趋同的现象,存在着3种主要机制:强制同形性,来自于组织体在环境中所依赖的其他组织施加的压力(政府政策、法律规定等);模仿同形性,源于象征性环境中的非确定性因素诱使组织体模仿它认为成功的其他组织的行为;规范同形性,共享的观念和共享的思维方式,亦即专业化和标准化所导致的趋同性。\[5\]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特定的大学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公立大学被赋予了更多的行政色彩,造成H大学反映出较强的强制性同形和模仿性同形的特征,而规范同形相对较弱。但是

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大学“去行政化”的推进,大学组织作为典型的教育学术专业组织,是否将更多表现出规范同形的趋势,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4、本案例学校面对所处的制度环境还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调整与改造行为。后期的制度主义认为,面对制度环境的要求,组织会选择从默许、妥协、避免到抗拒、操纵等不同的应对策略。\[6\]汉(Han)指出,组织会根据自己在不同制度环境中的定位来选择各自合乎情理的行为方式。\[7\]在本案例中,H大学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效益,同样采取很多主动的调整和变革行为,如确立新的目标、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的调整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效率机制的要求,也顺应了制度环境的要求;有些行为,如校领导多次致信教育部、省政府争取重点建设等则是对制度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改造,产生了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也充分反映出,大学组织在具有强大力量的制度环境面前的主动创新行为,同样也可以为组织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张蔚萌:一个上下互动的政策议程设置:中国创办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制定过程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2(3):
[2] 季诚均.大学组织与结构的组织学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3] Scott. W. Richard. Organization: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M\]. PrenticeHall: Sage Publication,1992.
[4] W.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2001:49-58.
[5] DiMaggio,P.J. Powell. W.W.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pril, 1983(48):147-160.
[6] Oliver, Christine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ocess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79-145.
[7] Han, Skinkap. Mimetic Isomorphi and Its Effect on 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J\]. Social Force, 1973:637-663.
(责任编辑 东 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