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语文教学 >由《红楼梦》第一回看曹雪芹文学消费思想中专

由《红楼梦》第一回看曹雪芹文学消费思想中专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29631 浏览:1332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红楼梦》第一回体现了曹雪芹的文学消费思想,体现了曹雪芹对读者的重视。曹雪芹在创作实践中,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学消费因素,并用于指导小说创作,对作品作了丰富性、创新性的艺术开拓。《红楼梦》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怎么发表www.udooo.com

问世初期,它的传播及读者反馈情况,印证了作者独特的文学消费思想。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文学消费;读者
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组成。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读者这个要素。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作者创作的文本就不能实现其普世价值。曹雪芹在他的伟大著作《红楼梦》的创作中就注意了这一点,甚至在开篇第一回就不止一次谈到读者接受问题,即广义上的文学消费问题。

一、曹雪芹文学消费思想在第一回中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看《红楼梦》第一回中体现作者文学消费思想的几处语句:
我虽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检测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传照。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空空道人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检测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何难也?但我想,历来野史皆出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多……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也。今之人,贫者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子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作者在透露创作思想、创作背景的第一回书中,用数百言从读者的角度来谈自己著作问世以后面临的或可能面临的读者阅读问题(文学消费问题),这一定不是偶然的。“悦世之目,破人愁闷”,“方使阅者了然不惑”是直写其意,为读者之考虑溢于言表。在后文,作者更借空空道人和石头的问答来详细阐释自己的文学消费思想。作者虚拟的空空道人俨然是以世俗读者的口吻对作品质疑问难,而石头在这里则是作者的代言人,它针对性的释疑解“难”,作出了“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多”的判断,并在后文分析了世人不爱看“理治之书”的原因——“今之人,贫者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
作者作出这样的分析论断,源于他对自己作品“隐含的读者”的熟悉,源于他在家庭遭遇巨大变故之后对生活的深刻体味。作者曾“赖天恩祖德”,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也曾“茅椽蓬牖”、“绳床瓦灶”,“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抄家前的繁华和抄家后的落魄,使他熟知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包括文化生活。
作者还敏锐地感受到了以往俗套小说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疲劳。作为熟读唐传奇,明小说的有超强鉴赏力的读者,作者对过去小说的弊端、俗套了然于胸,认为那些“满纸才子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是“胡牵乱扯”。甚至,作者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借贾母之口再次表达自己对俗套滥调的厌弃——“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的佳人。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

二、曹雪芹文学消费思想对其创作的指导

曹雪芹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就会自觉地考虑这些读者的(哪怕是潜在的诉求)诉求,以求作品“悦世之目”, 令“世人换新眼目”。当然,作者并不是像时下的有些“查重复率”一样,为了赢取廉价的掌声和短暂的物质报酬去迎合世俗的低级趣味。他需要世俗的读者,他更需要有品位的读者,不然他就不会做冷板凳“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就不会发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悲凉慨叹。他做的是对得住读者也对得住自己的一项自觉的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的艺术开拓。
关于《红楼梦》的艺术开拓,红学界的专家学者已做了深入详尽的论述。这里笔者大致谈谈《红楼梦》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一幅丰富绚丽而又内涵丰富的历史画卷。它表现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世俗的,它写了满嘴粗话脏话的奴仆、混混,有高雅的,它写了喜欢烹雪煮茶,爱吟诗词歌赋的公子小姐;有鸡零狗碎,小到一朵花、一根草、一件佩饰,有仕途经济、宦海浮沉,大到家国天下;有纯粹的宝玉黛玉式的精神之恋,也有贾珍之流的无耻;有妯娌间的冲突,有兄弟间的不睦;有尽享天伦之乐的喜庆欢闹,也有孤苦伶仃的寂寞感伤;有儒家思想的读书奋进,也有佛道思想的冲虚超脱;有城乡之间的差别,有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有工程承包的送礼请客,有中饱私囊的暗箱操作;有花木种植,园艺设计,有饮食服装,中医中药……
不说整部作品,就是在第一回中,据笔者统计就涉及到作家创作论、创作环境、反省忏悔、女性观、神话传说、宿命轮回、文艺评论、套版与创新、穷而后工、男尊女卑、退守与进取、梦境、宗教、一见钟情、亲子之爱、交友、行善、礼仪、科考、自然灾害、贩卖人口、渎职、官员排场、民怕官、人生变故、世态炎凉、虚无思想等二十多个话题。再看看作者打破俗套,去除弊病,对传统小说的创新。首先,看看作者的女性观。小说打破了包括人情小说《梅》在内的传统小说以男性视角审视女性,把女性置于奴仆和附庸地位的局面。作者开始真正把女性作为主要人物形象来描写、赞美、讴歌,平等尊重地看待女性,这在封建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作者开篇第一回谈创作动机时就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我之罪固不可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这种当时看来叛逆,今天看来蕴含思想的言论,可以想见它会引起多少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新奇之感和内心震动。加之作者在小说中借宝玉之口说出的种种“离经叛道”的言论,足以给各层次的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
再者,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套版。他“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怜色’而引发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观”。这一点从宝黛之间的爱情,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另外,在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曹雪芹写出了人物的个性,他不是把人物类型化,而是把人物典型化,人物多是“正邪两赋”,哪怕是阴险狠毒的王熙凤也有她的可爱之处,哪怕是气度雍容的薛宝钗也有刻薄之时。当然,在语言、叙事结构等方面,作者也做了历史性的开拓与创新。方家多有论述,兹不赘述。
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对于小说丰富性和创新性方面的开拓,无疑为他赢得读者,创造了条件。丰富性使得小说能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完全能满足广大“市井俗人”“爱看适趣闲文”的需要,足以使他们“消愁破闷”“喷饭供酒”;创新性又能大大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令他们“换新眼目”,生发出新的阅读趣味。
可见,作者创作时,是带着文学消费思想的指导的,是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因素的。
不仅如此,作者自己苦难身世际遇的融入,使得他的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著作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因此,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有着高度的自信,“历来野史皆出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

三、《红楼梦》问世初的影响及读者的消费反馈

作者的自信已得到了历史的证明。《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以后,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红学”依然是专家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显学。这里,我们重点谈谈《红楼梦》成书之初读者的文学消费情况,以和作者的预见做一点比较。
一般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创作的,后四十回是“伪作”,是高鹗等人的续书。就是前八十回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政治、生活困顿、性情等原因,曹雪芹断断续续创作的作品,开始是以手抄本的方式流传的,甚至他把原稿也给朋友借阅。约在作者去世前十年的乾隆十九年(1754),已出现了一种“抄阅再评”的稿本,这个形式的抄写本,如今传世的还有一部,即只残存十六回的“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从这一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百二十回本出现以前,《红楼梦》都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当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然而,即便如此,统治者和道学家们依然未能阻止此书的流传和它在读者中日益扩大的影响。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记载,“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连怕有政治关碍不敢阅读的弘旿(乾隆的堂兄弟)也承认“余闻之久矣”,同是宗室的永忠(康熙十四子胤祯之孙)胆就大得多了,他把借来的抄本读了以后,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还感动地写下了三首绝句来悼念曹雪芹,在诗中慨叹“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表达了无尽的仰慕与遗憾之情。按周汝昌先生的说法,甚至乾隆皇帝的第八子少有“内疾”的仪亲王永璇曾因偷读《石头记》遭到乾隆的突击检查。这些都说明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以及他去世不久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虽未公开出版刊行,但仅仅以手抄本流传已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甚至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乾隆末年,由于政治上的默许,程伟元高鹗把搜集整理的《石头记》文稿做了文字甚至思想上的“润色”,“厘定”出一个百二十回的全本,即后世通行刊刻的一个底本。这个本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前八十回,基本保留了曹雪芹作品的原貌。那么,读者对红楼梦的欣赏接受,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主要是受前八十回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曹雪芹的影响,这是无可置疑的了。
我们看看,通过高鹗等人的努力,《红楼梦》刊行面世以后的反响。“嘉庆初年,此书始盛行。嗣后遍于海内,家家喜阅,处处争购。”陈镛在嘉庆九年刊行的《樗散轩丛谈》中曾引述当时人痴读红楼的情景,“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瞑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缪艮在道光年间刊印的《文章游戏》中,这样评价,“《红楼梦》一书,近世稗官家翘楚也”,同时他也交代了当时《红楼梦》受欢迎的情况——“家弦户诵,妇孺皆知”。到光绪年间,京城的士大夫们尤其喜欢读《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开始争相夸耀自己懂得《红楼梦》,《红楼梦》已成为一门学问了。
再看看《红楼梦》问世不久后外国人的反应。据周汝昌先生介绍,早在1821年(道光元年),俄国的传教团就在北京购得了两部手抄本《红楼梦》,并在购书单上注明了“爱情故事”“描写一个满清豪门家族兴衰的讽刺小说”等评论字样。1830年俄国学者库尔梁德采夫又带了一部八十回抄本的《红楼梦》回国,就是现在有名的前苏联列宁格勒藏本,同年,有个叫戴维斯(John Francis Dis)的外国人已开始用英文介绍《红楼梦》了。道光年间在中国呆过的瓦西里耶夫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这样评论,“《梅》通常被当作(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其实《红楼梦》更高一筹。这本书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引人入胜。坦率地说,在欧洲很难找到一本书能与之媲美。”可见,问世之初,《红楼梦》还引起了往来于中国的一些外国人的注意,甚至,已有人成了它的忠实读者,对它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以上是《红楼梦》真正问世,和广大读者见面以后它的消费情况,也可以说是它的接受情况。当隐含的读者变成了真正的读者,当购写变成了阅读欣赏,文学消费就变成了文学接受,一种狭义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消费。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传播影响,达到了也超过了曹雪芹在书中第一回的预期,他的创作获得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千万读者的认可,这也是对曹雪芹最为丰厚的回报。
当然,《红楼梦》的成功,总体上来讲,是源于作者的才华,源于他超越时代的思想洞察力和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表现力。但是,在问世之初就能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和高度评价,这和曹雪芹的文学消费思想,和他熟知潜在读者、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在极力避免前人弊端的基础上,作全新的艺术开拓等方面也不无密切的关系。
注释: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第294页。
参考文献: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4.
[3]刘梦溪等.红楼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周汝昌.曹雪芹新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陈红旗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23350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