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英语教学 >高校自主招生十年回顾和反思要求

高校自主招生十年回顾和反思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3-23 点赞:4955 浏览:153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十年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特点初步显现、利弊得失众说纷纭、焦点问题备受关注。未来,高校自主招生要强化监管体制、推进招考分离、优化考试内容、改革录取方式、加强配套建设。
关键词: 自主招生;内涵特点;利弊焦点;改革思路
1673-8381(2012)04-0103-06
2001年,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到今年已有10年光阴。自主招生已由原先的高校招生的补充形式变为现在招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高招形式、人才选拔的制度,自主招生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成为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的研讨焦点。值此自主招生10周年之际,本文试从其内涵、利弊进行分析,结合新时期的焦点问题,提出对未来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 我国自主招生现状

2001年,自主招生模式开始试点并迅速展开。经教育部批准,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学校首先进行自主招生改革尝试,之后试点院校不断增加。

(一) 自主招生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全国至今已有80多所高校开展了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名额控制在当年本科招生计划的5%以内。试点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自主录取选拔方案。纵观2011年的各自主招生院校简章,报名手段上主要采取个人自荐与中学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在考试方式上基本采用笔试加面试;在录取上,除了上海的个别高校在江浙沪地区只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参考以外,其他的高校基本上都要求通过自主招生选拔的考生达到本一线;优惠政策基本呈现一种趋势,就是把通过自主选拔的学生分类,一类是加分选专业,优惠分值5—10分,另一类是加分录取,分值优惠20—30分不等。

(二) 自主招生特点

十年来自主招生主要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四点:一是试点范围越来越广,从江苏一个省发展到全国各地,从江苏自行试点发展到由教育部在全国推行试点;二是试点高校越来越多,从当初的3所发展到80多所;三是报考条件越来越宽,从几年前对考生分数、条件严格控制到现在宽松报考,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意图已明确;四是自主录取新生人数越来越多,自主录取改革为高校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
从总体上看,自主招生的改革是积极的,实施步骤是谨慎的,基本上都维持了“笔试+面试+高考”的模式,并且几乎都要求达到高考本一线。相对而言,上海地区个别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步伐较大,高考成绩(限江浙沪地区)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对本地生源只采用面试考核,特色较为鲜明。
自主招生本身就是高考改革的一部分,总体上是坚持积极、稳妥、有序的改革原则\[1\],选拔具有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的人才,选拔具备特长同时综合素质达标的考生。

二、 自主招生利弊分析

纵观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专家学者对于自主招生的分析大都把焦点放在了自主招生的利弊、改革完善等方面的探讨上。

(一) 自主招生的优点

从宏观上说,自主招生促进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微观上说,自主招生有利于弥补高考的不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多样化人才的选拔途径;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才,多元选拔人才,于教、于学、于科研都有利。
从制度上说,创造了以“统一高考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体系,深化了招考模式的改革,推动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促进了高教体制的转轨,发展和建立了全面评审的选拔和选才机制\[2\]。
从理念上说,转变了旧的教育观念,对于择优的“优”有了新的诠释,不以高分论英雄,不凭高考论成败,评价方式从一次评价、终结性评价开始向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转变\[3\]。

(二) 自主招生的不足

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自主招生的“本地化”倾向影响了机会公平,对于乡镇、农村生源不公;自主招考重在考察学生知识面、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对于城乡和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教育弱势区域和群体也造成了新的不公。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投入和产出的不均衡,招生成本的过高和成效过低的不和谐。
从程序上来说,人才选拔的标准和手段的不完善,监管的不到位和不健全,对正常高中教学秩序造成了冲击\[4\]。部分院校透明度不高,监督制度和诚信体系的完善也是当前亟须修补的。
从考试内容上说,考试的具体时间安排,部分试题的设计,笔试、面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尚不完善,容易演变成学科竞赛,增加考生学业负担。

三、 当前自主招生焦点问题

(一) 自主招生的理念与定位

自主招生的理念决定了自主招生的目标与目的。目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标是方向性的问题,如果目标不明确,势必达不到自主招生的真正目的,所以在对自主招生的认识和定位上一定要厘清。如果认为自主招生的招生目的是在招“高分生”、“特优生”,则显然是对自主招生内涵的一种误解;如果只是把自主招生作为提前争取生源的一种途径,即会造成目标不明,特色也不明显,学生和学校都不能双赢。因此必须明确高校各自的自主招生理念,从而准确定位。
鉴于此,各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理念,准确定位,转变观念,研究检测符合标准和要求的学生的能力、特点和潜质的方法,达到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及时更正对自主招生定位的偏差,不推崇高分,不以分数取人,从而选拔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学生。

(二) 高校联盟效应

随着自主招生的运作与深入,一种新的形式应运而生,就是“联合招考”。联盟高校大多采用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和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选拔。测试笔试成绩彼此间互认,个性化测试彼此参考,面试时间尽量协调\[5\]。

职称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六) 悖论现象

1. 推荐制进退维谷。自主招生的校长推荐制一直为大众所诟病,如果推荐了一名非常优异的学生,公众会认为就算不推荐,该学生也能通过自主招生资格审定,反倒浪费一个名额;可如果推荐一名不是公认优秀的学生,但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却也可能得不到认可,认为其是关系户或者特殊途径选上的。进退两难的境况使得校长推荐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2. 投入与产出的不均衡。目前的自主招生录取凭据为,通过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取得资格,参加高考,并且要达到一本线甚至一本线以上。一般来说,能达到省控一本线以上几十分的学生基本上是能够录取的,加分意义不大。而真正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如果没有达到一本线,就算获得了自主招

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生的优惠分数,也还是会与之失之交臂。更有一些学生,为了筹备这历时三四个月的自主招生考试,疲于迎考而导致分数降低。对于试点高校而言,付出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招收的却是可能参加统一考试也能考取的学生,成本与效率的不均衡,不禁让人深思自主招生的鸡肋作用。
3. 内容的设计。纵看当下的招生简章,在对题目的设置方面,基本上都是笔试加面试,而笔试的内容分为文理两类,文科为语数外史地,理科生为语数外物化,科目上基本是和高考一样的。自主招生的目的是招收符合各自高校学科特色、专业优势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生,但是考试科目内容和高考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而真正体现高校个性化和学科特点的要求并不明显。可是如果试题的内容脱离高中教学,其必然会对基础教学产生不良导向,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所以,试题的设计怎样既联系高中教学又不是高考内容的重复,更能体现高校特色,是需要在今后试题的设计上花大力气思考的。
4. 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影响力有限。自主招生的优惠分数有限,招生数量总体来看比较少,其影响力是否能撼动高中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是否能促进素质教育,引导基础教育,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可能对于大多数中学来说仍然会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统考,拿高分上,而忽视分数以外的教育,由此,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依然有限。

四、 可供研究的自主招生改革思路

(一) 强化监管体制

1. 依法招考。自主招生绝不是自由招生,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制定《考试法》,相信会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来构建和保障自主招生的平台,真正使试点工作做到依法治招、依法治考、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加强监督。由政府组织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进行督导,试点院校也要制定各自自主招生的规章,制定自律措施,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确保自主招生公平、公正、公开和择优录取。
3. 高校自律。高校自律是高校自主招生的立身之本,从院校的实质性自治看,高校的任何行为都应该是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各项任务都有一套自我约束机制。还要健全校内集中制,避免出现个人领导取代集体领导的现象,提高高校自身的自律性。
4. 社会参与。接受社会舆论、媒体监督,开设常年的专线等,以确保自主招生程序和过程的公平。同时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信息,将各种招生录取程序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批评,通过层层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真正做到依招生规范办事,防止徇私舞弊和不正之风的产生\[9\]。

(二) 推进招考分离

1. 成立校内招考委员会。在目前的情况下,由高校完全承担招考的任务,制定标准、构建题库、开发专门的测试工具和技术、组织考试等,局限性比较大。首先,在命题上高校很难兼顾到高中的教学,一旦命题走向发生偏差,背离高中教学,不仅会影响高中教学秩序,而且也会对基础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其次,成本较高。高校在出题、面试、组织管理、公众监督等方面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应计入成本。不少高校组织后都在感叹经费的高昂。最后,考试安全的保障方面。招考程序包括了一连串的命题、组织、批改等环节,每个环节的安全保密都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2. 委托社会上成熟的相似度检测机构。成熟的相似度检测机构具有专业性、公正性特点。例如众所周知的美国SAT组织,成熟度高、经验足,并且也依托于美国的文化和历史氛围。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目前还缺少这样成熟的相似度检测机构,现有的相似度检测机构也难以担负起这样承载着万千考生命运的大型考试。因此,成熟的相似度检测机构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
3. 政府专业负责。针对我国的国情,由政府的专业机构承担高校自主招生的命题招考工作,具有较高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标准的建立、题库的设计、专业工具的开发、组织专门测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保障,由政府机构承担可以有较高保障。其次,政府专业机构,具有多年实际命题、招考经验,在考试安全、公平公正方面,有着完善的、具体的规范要求。最后,通过专业机构的第三方参与测评,可以提高招考的专业性、公平性,更可减少成本,就目前情况来说,综合最优。

(三) 优化考试内容

从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来看,考试仍被人们认为是现有条件下相对公正公平竞争的手段之一,其试题的客观性、评分的公正性为社会所信任。因此,考试并非不能体现自主招生的目的,关键在于考试内容。
1. 内容的导向性。从复旦的“千分考”,还有许多高校的笔试内容可以看出,覆盖的学科广、内容多,有的已大大超过高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成为基础教育的不良导向。
2. 内容的科学性。公众对于一些考试内容也颇有争议,例如,蛋炒饭怎么炒等,是否准确、科学还需要时间进行摸索。同时,现在试点高校为了使自主招生工作更加易于运作和开展,部分采取了对考生所获荣誉和奖项的明确等级规定,千篇一律的硬件要求是否符合招生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是否能科学有效地选拔出适合的人才,都是有待商榷的。
3. 内容的甄别性。采取什么样的测试方法,举办什么类型的选拔考试,更加有利于考生彰显自身的潜能和特长,这是招考院校必须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因为特长的测试相较科学文化知识的考察要难得多,同时,这也是体现自主招生这一特殊招考路径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4. 内容的对接性。现在各个高校的招生对象、测试内容、录取标准等趋同化,形成了对优秀生源的抢夺性竞争,虽然取得了人才,却没有取得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所以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将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成功对接,更要使选拔学生的特长与高校学科优势成功对接。高校自身具有什么特色,需要什么素质的学生,采取的测试方法是否能把渴求的人才给吸收过来,这是试点院校面临的挑战。

(四) 改革录取方式

1. 自主招生时间可放到高考后组织。近两年,各高校为了争取优秀人才,自主招生的工作不断提前,从公布招生简章到面试,前后约四五个月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会影响中学的教学秩序,也可能会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放到高考后组织,既可以帮助有特长学生通过另外一种途径上理想的大学,也不妨碍高校自主举办的选拔考试的进行,同时也可防止获得资格的考生由于达不到高考成绩基本要求而造成资格与资源的浪费。
2. 改自主考试为自主录取,根据高考成绩来自主决定录取。由于目前自主招生的经验尚且不足,弊端较多,基本上都还是要依据高考成绩,如果改为自主录取,虽然没有直接组织考试,但是高校可以通过方案的制定,科目的选取等环节实现高校行使自主权。高校可以更好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甄选适合自己高校的学生和提高办学质量上。例如,高校自主招生可以放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才,或者,可以对高考成绩的各门科目,各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立不同的比重,选拔人才。

(五) 加强配套建设

1. 中学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高中可以建立学生3年的成长经历档案,用量化的描述替语式的结论。现在的推荐中对于学生德智体这一块的评价缺少健全的综合机制,这就会导致在自主招生源头上出现偏差。为了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推荐给高校,作为中学应当建立健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全面地记录学生的素质\[10\],为自主招生的选拔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
2. 高校甄别系统的构建。高校自主招生要招到创新有潜力的人才,就需要具备完整的甄别系统,包括专业的人员、完善的题库、可测量分析的数据库等要素。甄别系统的构建可以提升高校自主招生在笔试上命题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在面试上程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能够真正测量出每个考生的内在潜质和特色\[11\]。
3. 学生跟踪培养记录系统的构建。高校对选取的优秀人才入校后,要对他们的潜质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情况要有科学的管理记载,防止这些特长生进入高校后趋向于普通化、同质化,从而失去最初选拔的意义。
高校自主招生作为我国高等学生招生制度的一项改革,不仅是高等教育抓好人才入口关的关键,也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新生之物其形必丑”,在其改革发展的途中,必然有许多不足,我们要沉下心来,不急不躁,有勇气地、坚定地、负责任地解决其在前进途中一系列宏观和微观、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战略和战术、方式和方法的问题,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体系。全社会也应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当下自主招生改革的各种尝试,不能寄希望于通过一种考试模式来解决高招制度中的所有问题,更宽容些、更信任些,这一破冰之履才能更加稳妥地走下去,拥有不竭动力推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 朱卫国,刘炳贵.江苏省教育招生考试优秀科研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7.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 \[2010-10-11\].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

3.htm.

[3] 张继明.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走向研究 \[J\].教育与考试,2007(5):7-10.
[4] 高建京,张维平.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程序悖谬及其匡正\[J\].高校教育管理,2011(1):53-57.
[5] 周继良.试论高校自主招生联盟的学生选择与影响因素\[J\].高校教育管理,2012(2):51-56.
[6] 陈玉明,雷 敏,黄小希,等.代表委员回应自主招生四大疑问 \[N\]. 新华每日电讯,2011-03-07(6).
[7] 鲁子问.自主招生存在三大误区 \[J\].教育与职业,2009(13):45-46.
[8] 王再愚.首次自主招生的实践和思考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4):21-24.
[9] 吴剑锋.论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必然与价值意义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8):105-107.
[10] 李文鑫.高校自主招生应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J\].湖北招生考试,2006(12):10-12.
[11] 方增泉.试论高考招生改革与高校自主招生权 \[J\].高等教育研究,2002(2):41-43.
(责任编辑 赵文青)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