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运思独特立意高远技巧

运思独特立意高远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1-27 点赞:25069 浏览:11679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在浩如烟海的关于赫尔曼·麦尔维尔的著述中,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于2008年推出的温·凯利的《赫尔曼·麦尔维尔导论》一书非常值得我们的关注。该书以“阿加莎”系列通信为切入点,分析了麦尔维尔文学创作的思维惯式及基本模式,为读者了解麦尔维尔并进入麦尔维尔的创作空间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温·凯利 《赫尔曼·麦尔维尔导论》
在浩如烟海的关于赫尔曼·麦尔维尔的著述中,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于2008年推出的温·凯利(Wyn Kelley)的《赫尔曼·麦尔维尔导论》(Herman Melville:An Introduction,以下简称《导论》)一书值得我们的关注。《导论》对麦尔维尔的所有长篇小说、诗歌和短篇小说作了全方位的扫描,动态地审视了赫尔曼·麦尔维尔从一个他自称为“鲜为人知的作者”到成为世界文学殿堂经典作家的创作历程,对麦尔维尔作品的批判性阅读提供了有益的切入途径。温·凯利是美国“麦尔维尔协会文化工程”(Melville Society Cultural Project)的创立人之一,也是一位在麦尔维尔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学者,曾出版专著《麦尔维尔的城市:19世纪纽约的文学与都市形态》(Melville's City:Literary and Urban F

论文大全www.udooo.com

orm in Nineteen-CenturyNew York,1996),发表过大量与麦尔维尔相关的研究论文,并担任一些麦尔维尔研究论文集的主编或副主编,如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出版的《赫尔曼·麦尔维尔指南》(A Companionto Herman Melville,2007)等。作为作者几十年麦氏研究的结晶,《导论》不是对麦尔维尔著作的简单概述,而是一部融内容和形式的新颖性于一体的、非常有特色的学术著作。
《导论》最突出的学术成就在于作者凯利关注的不是麦尔维尔作品中意蕴深刻的命题和博大精深的思想,而是走进麦尔维尔的创作空间,探讨麦尔维尔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创作这些蕴含着深刻命题的作品的。凯利首先对麦尔维尔作品中大量的借用现象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和分析,指出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的关系。麦尔维尔勤奋好学,不仅悉心阅读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而且对百科全书、科普、游记等大众化读物也广有涉猎,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兼收并用,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拿来主义”精神。凯利认为麦尔维尔的文学借用是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美国社会特有的“独创性”的表现(Kelley xiv),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麦尔维尔生活的时期是一个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期,从本杰明的避雷针、富尔顿的蒸汽机到惠特尼的轧棉机,“创新”一词不是单纯地意味着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同时也指对已经存在的元素的巧妙重组(Kelleyxv)。凯利将麦尔维尔的文学创作与当时的“发明创造”进行类比,认为麦尔维尔对于各种素材的吸收及创造性利用与他本人对文学创新的关注一一文本、叙事、人物与自我的创新密切相关,与19世纪美国民族和人要关注的伟大事业相吻合。
《导论》共五章。第一章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简介;第二部分“‘阿加莎’与叙事的创新”可谓该书的灵魂章节。在该章中凯利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推进方式在麦尔维尔的书信和其作品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麦尔维尔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诗歌,除了在“霍桑和他的《古宅青苔》”及一些作品中对于文学创作偶发见解外,鲜少提及他是如何进行创作的。凯利从麦尔维尔的书信人手,将麦尔维尔写给霍桑关于“阿加莎”故事的系列通信作为切入点,以管中窥豹的形式考察麦尔维尔关于“阿加莎”故事的构思与其作品之间的关联。在与霍桑的通信中,麦尔维尔对“阿加莎”故事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探讨,并对有关细节比如故事的情节、象征的运用、人物的塑造、背景的设置等等作了细致的阐述。通过对“阿加莎”系列通信的抽丝剖茧的分析,凯利认为“阿加莎”系列通信“详细地揭示了麦尔维尔关于文学创作的想法”,“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作家是怎样创作文学作品的”(12)。
以“阿加莎”故事为参照,凯利对麦尔维尔文学创作的思维惯式及基本模式作出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她指出麦尔维尔的文学创作大致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创作素材来源的宽泛性。麦尔维尔的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的奇闻逸事、报刊杂志书籍等文献资料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第二,运用象征表达重大思想或命题;第三,作品中闪烁着对被边缘化的、被误解的、被伤害的人们的人道主义同情的光芒;第四,对死亡的思考,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奠定了麦尔维尔作品的感伤基调;第五,麦尔维尔作品中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人物与读者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话构成一种让读者捕捉“弦外之音”的独特交流方式。凯利对麦尔维尔作品共性的描述并不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而是对此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有理有据的论述,这对于读者阅读时体悟麦尔维尔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征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导论》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二章“麦尔维尔的早期创作”(Melville's Early Yarns)、第三章“《白鲸》与《皮埃尔》中的新经书写作”(Writing New Gospel in Moby-Dick and Pierre)、第四章“创作转向:短篇小说、‘伊兹莱尔·波特’和‘骗子’”(Turning a New Leaf:short Fiction,“Israel Potter”,and“The Confidence-Man”)以及第五章“麦尔维尔的晚期创作”(Melville'sLater Career)。这几章在编排体例上按作品问世的年代顺序排列,既线性地描绘了麦尔维尔的创作史,又动态地显示了其创作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在思想内容上又是对该书第一章的回应、补充和拓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几章下面的小章节的标题均沿循同样的格式,即引语+作品的模式,这些引语都是对“阿加莎”系列通信的摘录,因而显得清新雅致、独具匠心。如“记事的文学用途:《泰比》和《奥穆》”(“Making Literary Use of the Story”:Typeeand Omoo)、“如此哀怜、如此厚重:《白鲸》”(So Much of Pathos&so Much 0f Depth:Moby-Dick)、“独特的包容理念:‘伊兹莱尔·波特’和‘骗子’”(“Peculiarly Latitudinarian No-tions”:“Israel Potter”and“The Confidence-Man”)等等。采用这样的标题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又在有意无意地提醒读者“阿加莎”系列通信与麦尔维尔作品的深厚渊源,同时这些引语又简明扼要地将麦尔维尔的具体作品和他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不同构思联系起来,从而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麦尔维尔的创作思维发展变化过程。
除却编排体例的新颖别致、用心精巧外,在作品的个案研究中,凯利将麦尔维尔的作品及其具体的酝酿语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往往得出更为公允、更有新意的结论。现具体以麦尔维尔的早期作品《泰比》为例来进行说明。传统的观点大都将《泰比》视为单纯的自传体游记,通常以考证的形式来研究它的真实性,这样的研究倾向显然忽视了《泰比》的文学性,忽视了它的丰富的文本内涵。凯利结合《泰比》特定的创作语境,认为《泰比》集游记、俘虏叙事文体、人类学、浪漫小说、航海故事等诸多文类于一体的事实,一方面充分显示了麦尔维尔驾驭各种文类的创作才华,另一方面又隐含了他本人的创作意图。在凯利看来,多重的情节发展线索交织缠绕共同推动《泰比》的叙事进程,这些线索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麦尔维尔蕴含的创作意图。在托莫与土著菲厄薇的浪漫叙事情节中,凯利虽然赞同菲厄薇表征了异域的风情和魅力的观点,但是她指出菲厄薇更是一个被背叛、被抛弃的弃妇形象;凯利认为麦尔维尔在关于泰比谷的风俗习惯的描述的借用上与他借用的素材进行了一场本世纪读者难以觉察的心理暗战,这种暗战营构了《泰比》独特的张力,显示了麦尔维尔对于创作素材来源既接受又摒弃的复杂心态;凯利指出托莫对入侵南太平洋的“西方文明”的批判昭示了麦尔维尔的信念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凯利认为托莫“发现”泰比人食人的秘密构成了《泰比》的“哥特式”恐怖叙事部分,是整个故事发展变化的关键,它直接导致了托莫的出逃并因此杀死了他新结交的土著朋友,麦尔维尔对托莫的“野蛮”的描述揭示了他对“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作出的更深层次的探索;最后,凯利指出,尽管托莫对马克萨斯人的纹身持排斥态度,麦尔维尔本人对此却是非常的包容和开明。凯利的分析清晰透彻,为读者理解麦尔维尔的作品及其创造意图有很好的指南作用。
总而言之,《导论》的出版翻开了麦尔维尔研究新的一页,不仅对刚刚入门、有志于研究麦尔维尔的读者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众多的研究麦尔维尔的学者来说也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注 解
①wyn Kelley,Herman Melville:An Introduction(Malden,Mass.:Blaekwell Publishing House,2008).文中所引均出自此书,后面的引文只标注页码,不再加注。
责任编辑:苏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