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博物馆学 >关于档案馆基于公共空间定位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评析

关于档案馆基于公共空间定位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评析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15187 浏览:605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公众档案意识的萌发和公共空间意识的不断深化,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功能日益凸现。本文以档案馆的公共空间定位为切入点,深入评析其文化景观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并对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所蕴藏的文化景观功能的扩散和发展前景展开探索,以期对遮蔽于档案馆政治功能之下的文化功能的价值实现提供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档案馆;公共空间;文化景观功能

11作为公共空间的档案馆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人们在空间上的交集范围日益扩大致使公共空间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首先,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而言的,主要指所有公众都能出入或者有权利分享的空间领域,对每个被赋予权利的公民平等开放;其次,公共空间不仅是物质上的具体空间,而且还是抽象的运动存在和表现形式,更多地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一种虚拟依附,而非实质形态;最后,公共空间强调一种有序有效的互动参与,即在公共空间和公众群体之间存在一种良性、合乎规范且被公众所接受的固有或可变的交流方式,是文化得以存在和交流的客观基础。那么,将档案馆定位为公共空间的事实论据何在呢?首先,档案馆作为一种建筑构成具有纯粹物质空间属性,它是用以存放档案资料、保护文献典籍的空间场所,这是档案馆建筑的实体存在;其次,档案馆和公众之间存在一种友好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公众为管理和怎么写作对象产生的档案被相关机构移交至档案馆保存,档案馆又依据一定法律规章,指导和接受公众的询问或者有限制地再利用,通过此过程,二者很好地实现了交流互动,档案馆的公共空间定位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既然公共空间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公共性,那么档案馆符合其要求也就毫无异议应当体现出公众的参与和分享。这种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分享在档案馆的功能上集中表现为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开放,而在公众的认识上则表现为档案意识的萌发,即对档案馆资源分享的自发性。目前研究者多关注于强调档案馆所保存的文化资源对公众作不过多限制的开放使用,而对档案馆选址、建筑设计、功能分区等外显的文化开放性着墨不多。事实上,近年来新建的档案馆从建筑位置、建筑要求、建筑环境、建筑风格上明显显现出对文化开放的一种理想追求和相应的努力,从外到内地呼应着,进而有意推进和融合档案的开放,它可以在与国家的文化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形成文化集群的同时,更强调其独立的城市公共职能机构定位,以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共享意识和对公共空间使用的良好期待。

1.1建筑选址的便利与开放性。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城市中应有较高的公共地位;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组成部分和具有公共怎么写作性质的城市职能设施,它们的存在和所在对构建城市公共活动和文化气质应具有重要意义,应发挥精神层面的影响力。公共性、开放性的理念在西方档案馆的建设中已经表现得比较成熟。我国的档案馆先天不具备开放的思想基础,“机要重地”的思想意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使得传统档案馆的建筑选址基本上在机关大院内或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郊区,强调安全保藏,方便利用是其指导思想。上世纪9O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努力实现档案馆功能和定位的转变,档案建筑设计和建设在开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档案建筑从选址上着重考虑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市区,以独立的建筑形态走向城市空间,从目前在中国较有影响的广东省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选址情况来看,档案馆建筑作为城市怎么写作职能部门在整体城市空间上所体现出的重要地位是凸现得较为明显的。

1.2建筑空间构建的多元化与开放性。传统的档案馆建筑在功能设定之时,主要面积多用于库房保存和业务用房,没有提供大面积人性化的休闲阅览室或展厅供民众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虽然在空间形态上也基本采用了古典形制,但在功能布局及实用意义上已经与档案馆的开放理念结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点。事实上,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最直接最真切的体验,往往是从细部细节中得到的,敞开式的花坛、宽阔的草坪等绿化空间,展现档案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性景观以及有着宜人空间尺度的宽敞明亮的阅览区域、展厅等都是档案馆建筑开放性的最佳表达方式。广东省档案馆首创开放式档案馆设计构思,在全国首次增设近5000㎡的展厅,率先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档案建筑从过去的封闭式引向开放,使尘封的历史档案得以展示,并扩大阅览空间改善其环境,将封闭式档案馆变成对外开放的城市“第二博物馆”和“第二图书馆”多功能的历史文化建筑。如果说刻板、单调、以库房为主导风格的档案馆建筑隐含的是内向的封闭文化,而将历史厚重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并集保管、利用、展示、传播档案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档案馆建筑,张扬的则是面向公众的开放文化。

1.3建筑空间设计寻求公众的广泛参与。公共空间本就属于公众,档案馆必须破除本位思想束缚,把文化参与的主导权逐步过渡给一般公众,适当在建筑空间设计上寻求公众的广泛参与。浙江省档案馆新馆的规划建设通过杭州网公开征集建筑设计方案,问计于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新馆的设计强调的是集现代性、文化性、开放性和多功能性为一身的文化地标式建筑,在创作的初期就通过引入有效的开放机制来奠定相应的开放思想基础,把群众的参与纳入到档案馆建筑上来,其建设意向得到有效宣传,引起了大众关注。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方案,让公众作出选择评判,使建设工程初始就披上了开放的外衣。又如义乌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合建工程从一开始就努力使得档案馆的公共空间的具体功能得以彰显,充分考虑文化景观集群带来的功能效益,诉求重点是对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营造。其通过一种公平开放的姿态来挑选备选方案,尤其重视建筑在样式设计上的开放性,在精神上的可塑造性和感染力。场所精神的营造定位和图档同馆的一体化建设思路无疑是为力图拉近档案馆与普通公众的距离,摆脱原有的档案馆保守封闭的落后形象。

2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分析

作为公共空间的档案馆的文化景观功能是我们最值得探索的对象,因为这是公共空间意义的最深刻内涵。美国学者索尔在《文化地理学的新近发展》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在物质和精神的两种类型上有所分别和侧重,一方面是景观本身所呈现的载体形式具有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其景观中往往包含着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发展等方面许多有价值的强有力证据。在档案馆这个主题上可以发现其建筑载体本身极具创造性和复杂的工艺性,能挖掘出很广阔的建筑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档案馆的特殊功用——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保存历史文献、典籍资料,又进一步把这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承载深化和具体化。正因为如此,档案馆的文化景观功能得以凸显。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的实现,一要通过文化景观本身给予人美学或者文化意义,二要把握住公共空间内含的同公众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换句话说,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的扩展或者延伸,从根本上讲既要有形式上的有效突破,又该有内容和功能上的相应完善。

2.1档案馆建筑文化气质的形式突破。作为城市精神的文化载体,公共建筑除使用功能外,其外观形态也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符号。传统的档案馆在进行立面设计时,总体表现为盲目追求建筑宏大的气势,疏忽了档案馆建筑在城市中应体现的亲和力;过分追求权威性,强调巨大的建筑尺度,导致建筑形象过于冷漠无情和呆板;多强调方正、严肃,与政府办公大楼对管理、秩序的特别偏好,对个体权利的疏离几无二致,千篇一律的设计手法并未真正反映出其应具备的精神特质和形象特征,缺乏一种开放的怎么写作态度和建筑气质。随着档案馆的定位转型成为城市的公共档案馆,开放、文化、亲切等思想成为设计目标,现代建筑美学的新成就也为档案馆建筑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柱。值得强调的是,文化景观功能的实现必须依托区域的文化特征。档案馆的建筑样式要有意识地放大这种文化景观功能特点,就需要在建筑中采取有意味的形式。档案馆的文化景观功能建设具有很强烈的时代诉求和现实意义,这种文化景观的建设能营造符合地方特色的独特文化氛围,加深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公共空间的利用价值也必然在文化扩散、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如义乌市档案馆的创作工程,突出了文化地域特色,符合义乌市的城市形象定位,兼顾了历史感和现代感,这才是引起民众对建筑本身所传达出的开放性影响充分接受的根本保证。广东省档案馆新馆的建筑造型及室内外空间环境采用“中国神韵式”的现代建筑风格,艺术设计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特征、档案文化和岭南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档案馆建筑在细节上对尊重和继承浓郁的地方历史文化上所作的努力。

2.2档案馆文化怎么写作功能的全面完善。传统观念下,档案馆的文化景观功能难以为公众所熟悉和享受,档案馆一直作为政治工具存在,而非文化事业中强有力的支撑一环,我国的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一直被压制,这种状态的改变得益于人们对于公共权力的争取和思想认识的转变,档案馆的文化功能完善越来越强烈地成为文化发展时代命题中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强调档案馆从封闭到开放、从到怎么写作的转变,必须以思想变革作为先决条件。从封建走向,是思想认识发展的客观成果。公民追求对公共空间的合理分享和有效利用,势必会对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的完善提出更高要求。第二,21世纪是信息主导的时代,信息分享意识开始深入人心,借助信息公开,档案馆功能可以有次序地扩大开放,然后不断完善。第三,经济的发展使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而被广泛分享成为必然。这种经济上的后续推动力,能作用于公共空间的场所实体本身,比如物质条件

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udooo.com

的改善可以使公共空间功能日趋健全,文化景观的个性不断坚固等。经济的发展还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化基础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种提升使得民众对文化信息的分享愿望日渐迫切,持续发展的供求关系为拓展档案馆的文化景观功能起了很好的拉升作用。第四,当下文化产业建设迈上了新台阶,科学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不可忽视。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持续上升的发展阶段,顺应文化革新和发展的大潮,各地对于文化场所的营造、文化精神和氛围的铺垫都下足了功夫,文化景观的功能发挥受到政府和民众的重视。[3]档案馆从“石室金匮”走向城市街头,甚至作为地标式建筑屹立在城市中心,档案馆如今更多是作为文化景观出现在民众周围。

3开放形势下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的拓展

在开放形势下探索场馆空间的文化景观功能拓展,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思路着眼:

3.1突出档案馆文化景观的个性。要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凝聚地域人群的精神契合,全力改造场馆空间营造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由人对自然的改造形成的,文化景观之所以区别于自然景观,主要在于其注入了人类文化的内质,在自然基础上呈现出不同文化的个性特征。在对档案馆所营造的公共空间作相应的开放性改造之时,首先要体会到创造文化景观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逐步审美化的后现代主义推动之下,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仅停留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层次上,而是更多注意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文化景观的美学特性和独特景观样式才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

3.2注意文化继承,不能完全抛弃已有的文化特质。公共空间的这种开放是有特点的开放、有控制的开放,开放的基础在于历史文化的根基。应去除片面追求建筑样式和功能一体化的弊端,形成各地档案馆因地制宜的开放格局。日本建筑学家村松伸把历史遗迹、城市基础建筑、工业遗产等总称为“城市文化资产”或“空间文化资源”,根据这一概念,档案馆自然可以被归纳在城市文化资产之中。城市文化资产既受保护,又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利用,使得资产的增值空间继续扩大化。资产价值的发挥能够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其具体实现需借助于档案馆的开放怎么写作功能的提升,尤其是在文化功能方面的延伸。建设人本化开放式的档案馆建筑,破除原有的机要优越感,打造符合平民要求、贴近群众生活的档案馆馆藏,加强自身宣传和推销,扩大档案馆的文化影响力,打造适于公众文化休闲的档案场所,加强社区怎么写作,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的档案文献资料展览等都是有效且具体的途径。

3.3努力支持文化消费的发展,以消费的力量推动公共空间文化功能的发展。社会关系学表明,消费是催生一切再生产的内在因子,文化的消费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内在动力所在。[4]列菲伏尔甚至认为,对于空间的征服和整合,已经成为消费主义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再生产的所在地,并且带有消费主义的明显特征。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等)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普通民众进入档案馆主要是对馆藏文化资源进行消费。公共空间因其社会性使这种特征更加明显而深刻。因此,我们可通过整合档案馆的公共空间结构和形态,来支持文化消费的发展,从而推动大环境下整个档案文化产业链条的变通。[5]现在问题是档案资源被闲置,利用过少,而非档案资源欠缺,不足以支持消费。所以如何吸引公众对档案馆的馆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而积极的消费,是我们拓展档案馆文化景观功能的突破口。

3.4形成与公众间的良性互动。空间的特性对大众的心理和行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心理学研究人和空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的结论。这种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评价影响的客观参照在于空间本身是否形成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良性互动的结果是推动社会关系的改善。档案馆的空间特性是文化保存和传承,公众能否通过档案馆和他人,和过去建立精神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并且满足个人或组织的现实需要,促进人和空间关系的完善,是实现空间积极影响的关键所在,怎么写作者和被怎么写作者二者的相互配合对推动档案馆的文化品牌建设以及整个档案系统的发展具有整体意义。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