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播音 >有关于群众文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群众文化

有关于群众文化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群众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24454 浏览:10902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基层文化工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是:群众文化几乎成为由老年人表演给老年人看的自娱自乐。这里,我们不应忘记另一个事实:中国早在1999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老年人口呈几何倍数增长,仅60岁以上人口已经近1.78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达到令世界吃惊的地步。在我们对于时代的变化还未作出认真的反应之前,这个看似形而上的人口统计数据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投影到文化生活的结构与形态上。因此,对于群众文化活动以老年人唱主角的现象,我们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客观认识,走出消极的误区,找准工作方向,去及时适应和怎么写作当下群文工作的需要。

一、群文活动关于老年人的特殊界定

对于年龄阶段的划分,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此外,在学术上还存在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等不同的界定。
本文所使用的“老年”概念,乃为方便研究的笼统称谓,是相对于年轻人群和上班族而言的,年龄在40岁以上且可自由支配时间充裕的群体。这一部分人,尽管实际年龄分属于青年、中老年、老年,但是在参与群文活动方面具备共同形态,可以忽略其年龄阶段上的差距。这些年龄偏大且已不再从事工作的各个年龄段的人聚在一起,往往结成大大小小的“圈子”,表现出鲜明的老年文化特征,区别于以儿童、少年、青年或中年人群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因此,本文整篇幅将以“老年人”这一集体名词来指称这类人群。
为更直观清楚地说明其年龄分布密度,下面,我将摘录部分2011年8月都江堰市文化馆登记在册的群团组织成员信息——
青城洞经古乐团。24人,均为男性。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84 81 80 80 80 80 79 78 78 77 77 76 76 65 65 65 61 55 5050 42 42 38。
国风合唱团,75人。其中男性21人,年龄从高到低依次为:71 68 67 67 67 66 65 65 64 64 62 61 60 60 58 57 56 5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5 5353 51。女性54人:60~65岁的12人,55~59岁的20人,50~54岁的18人,40~49岁的4人。
财神雷鼓演艺团,101人。其中男性34人:60~65岁的12人,55~59岁的8人,50~64岁的13人;40~49岁的1人。女性67人:60~65岁的3人,55~59岁的17人,50~54岁的36人,40~49岁的11人。
西蜀艺术团舞队,22人,均为女性:55~59岁的12人,50~54岁的9人,40~49岁的1人。
可见,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老年人(1)50~65岁为绝大多数;(2)年龄下限一般在40岁;(3)有越来越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

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面貌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以文化馆(站)为阵地,依托各类文艺协会和群团组织开展的,适宜普通群众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文艺演出、书画工艺展览、文化知识讲座、民俗节庆活动、广场活动、文艺辅导培训、电影放映、研讨会、比赛征集活动等。根据活动开展的特点,又可细分为:定期和非定期、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节检测日,和非节检测日、城镇和农村、大型和中小型、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等类别。
在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大致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展开后面的讨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本文所探讨的群众文化主要限于内地的县级城市及其乡镇。

三、以老年人为主体参与群众文化的必然

1.人数上的优势。以成都为例,《成都市201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5034人。占总人口的17.62%,其中老年人口占该区(市)县总人口比例排在前三位的成华区、崇州市和金牛区,分别为20.33%、19.52%和19.42%。即以2004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长寿之乡”称号的都江堰市为参考,截止2010年5月底,都江堰市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9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7.9%,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14065人,百岁老人82人,比全国老龄化比例高出5.4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都江堰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又据《都江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657996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61人,占11.57%,同2000年相比上升

2.9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在老年人口密集地区,约每五人中就有一名是60岁以上老年人。考虑到60岁以下的退休和下岗人群、农村无业人员,以及外来购房居住老年人,实际进入本文研究视域的“老年”人口将更加庞大。未来十年,成都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鉴于老年人口在绝对数量、人口比例、增长率、人均寿命等方面均呈上升态势,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老年人相应地亦越来越多,并成为常态。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对公共文化怎么写作体系形成巨大压力。
2.时间上的优势。群众文化活动的宗旨在于丰富人民业余精神生活,参与群文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时间。当代年轻人忙累于工作和各种竞争压力,连回家探望父母和相亲谈恋爱的时间都被压缩再压缩,他们选择的休闲方式通常是“宅”或者户外,再不然就是朋友聚餐K歌,参与日常性群众文化活动的机会较少。老年人则不同,除了帮助儿女照看孙辈外,有许多的闲暇时间还是需要打发的。从公园的变化可窥见一斑。以前,公园里最常见的风景是青年男女成双结对花前月下,而现在已被各个城市最熟悉的场景——老年人健身所取代。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赋闲在家的老年群体最有愿望。
3.组织上的优势。进入社会工作后,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主要通过BBS、群等虚拟圈实现,加入与退出都经常变动。相比之下,老年群体有很多的选择。《成都市2010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介绍老年文教体活动:全市共有1870支老年文化团队,全年参加人数约42.23万人;各级老年活动站(中心、室)2819个,建筑面积31.56万平方米,其中,有2137个村级老年活动设施,建筑面积16.42万平方米,全年参加活动人数178.46万人次。各级老年大学(学校)564个,注册在校学员10.71万人。各级老年人协会2436个,参加人数6

7.31万人。

都江堰市常年活跃的文艺协会及群团组织如下:都江堰市作家协会、都江堰市音乐家协会、都江堰市舞蹈家协会、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都江堰市摄影家协会、都江堰市书法家协会、都江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都江堰爱乐艺术团、都江堰国风合唱团;都江堰市文化馆西蜀艺术团、都江堰市文化馆青城洞经古乐团、都江堰财神雷鼓演艺团、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都江堰市老人体育协会、都江堰市都江堰艺术团、都江堰市阳光体艺拉丁舞队、都江堰市家协会、都江堰市国学会等等。这些团体中,老年人的身影则更为常见。其中最大的是都江堰市老体协,拥有41个分会(队)、8000余名会员,覆盖全市20个乡镇。在各协会、群团组织成员的带动下,几乎每个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秧歌队乃至其他兴趣小组。即便不是该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相熟的街坊邻里,老年朋友也可以自愿参加相关的培训、排练和演出。每逢有活动,通过这些社团组织便捷且具针对性地下传通知,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演员,老年人的参与度都很高。文艺社团组织就像是大树的根须,将老年群体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结交朋友、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4.才艺上的优势。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我国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奋斗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组织部等《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据网上最新数据,我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约600多万,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200多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离退休人员为6299万人,中国老教授协会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个体会员数量超过65万人。(《“十一五”期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仅四川省老科协就有会员24580多名。(来源:四川省老龄办)
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年龄与造诣的关系更为明显。老一辈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中,既有泰山北斗、名师大家,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本地如数家珍的活化石。大多数老年人,都受过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熏陶,都有自己的爱好或特长,尤其在书法绘画、诗词联对、曲艺、手工艺、民族器乐歌舞、文物、方言地志、风俗仪礼、歌谣传说、花鸟渔农等诸多方面有过人的学识和才能。因此,在群文生活中,老年群体担当了大量的工作。
5.生活习性上的优势,老年人喜早起,生活有规律,怕孤单,能够长期坚持参加某一类别的活动;老年人做事有热情,责任感和集体感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老年人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懂得享受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许多老年人常年保持着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的习惯,对本地的新闻十分关注,容易及时获取文化动态;老年人节俭一辈子,晚年都有一定的积蓄,有条件购置满足自己所需的文化产品;最后,相较于艺术院团、大学师生等专业人才,老年团队参与文化事业所要求的酬劳是极低甚至免费的。不管从哪方面来讲,老年人都是群文活动的常客、熟客。
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走转改”活动正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创新基层群众文化,实现文化转型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
蒋洁(1983.2-),女,四川营山人,都江堰市文化广电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学学士。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