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播音 >阐述之战以《诸神之战》看中西方人神联系差别

阐述之战以《诸神之战》看中西方人神联系差别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12439 浏览:486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反映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内涵是电影的重要作用之一。神话是各种文明的摇篮和起源,而人神关系又是最能凸显该文明所蕴涵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趋向的。希腊神话中人神之间是一种依靠恐惧和献祭维系的矛盾关系,而中国神话则是依靠敬仰甚至血缘联系的和谐关系,这就造就了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走向。本文从电影《诸神之战》中的人神关系描写出发,分析中西方神话差异,以探究当今电影在思想文化层面对社会差异的诠释。
[关键词]《诸神之战》;人神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神话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化研究”。
当今商业电影所表达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呈现了层次多样和受众面广的趋势,使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观众走进电影院都能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制作的《诸神之战》系列影片,成为国际影坛上的又一佳作,这源于影片对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写和古希腊神话这一根深叶茂的取材源头。对于此类影片,需要分析其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背景,探究希腊神话这一西方文明的渊源,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对两种文明的思想源头和发展趋势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一、神话中人神关系的内涵

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主观反映”,早期人们对神灵的创造和膜拜,正是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畏惧和力图加以利用的愿望。神话中构建的神灵具备三种性质:关系性、功能性和辩证性,①其中关系性正是指神的存在和作用依赖于人的想象和人对于神灵的态度。英文中宗教一词religion,出自拉丁文religare和religio,前者意为“联结”之意义,指人与神的连接关系;后者的意义是敬重,指人对神的敬重。②
人和神的关系的本质基本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神话中的人神关系是早期人类文明世界观的本质。创世神话是各种文明普遍存在的神话形式,神对于世界万物的创造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人类的创造,在创世之初神灵创造人类的目的和方法,体现了人与神关系的起点,这些最终会决定神话体系中人类对万物的看法和关系。其次,人和神的关系引导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神灵往往是祖先们设想的彼岸世界的表征,是人们价值追求的终极表现。神话故事通过神对人类的庇护和惩罚,来表现人们对于至善与至恶的态度,相反人们对神的服从或冲突,表征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愤恨。再次,人和神的关系终究是世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怎么发表www.udooo.com

俗与神圣的关系,两者之间通过融合和对立所产生的距离,代表着人类留给理想和现实两种生活模式之间的空间。正如伊利亚德认为的:神圣与世俗是这个世界上的两种存在模式,是在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所接受的两种生存状况。③最后,人和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制约和模式,是本地域和民族今后社会关系发展的范式。“君权神授”思想几乎在每个文明中都存在过,“神”将权力如何授之于“君”,直接影响了“君”对于本国财产的分配制度。因此,人和神的关系是神话的理论内核,将直接影响创造和流传此种神话的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

二、系列影片《诸神之战》中人神关系的表达

神对人的“爱怜”是相对的而惩罚是绝对的,人对神的“尊敬”是相对的而畏惧是绝对的,人神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古希腊神话的永恒主题。影片第二句话就交代了“故事发生在人神大战之前”,“诸神之战”其实是人神之战以及神对人的态度不同导致的彼此之战。按照影片的脉络,“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奥林匹斯众神不再信仰和祭祀,而其根本原因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为自身不再需要神的恩赐仍可以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影片的巧妙之处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珀尔修斯的出身,将最终带领人们战胜冥神哈迪斯的主角刻画成一个“半人半神”的矛盾统一体,其挚爱的亲人死于冥神之手,在得知自己是神王宙斯之子后,仍然要以凡人的身份去完成挽救人类的事业。但在与冥王和远古海怪搏斗的过程中,还是使用了宙斯留下的武器,并且逐渐在人、神、魔的三足鼎立中倒向了生父宙斯的怀抱。影片引领观众面对了众多人、神、魔的纷争和对决以及众神的多面性格而衍生出各种纷繁矛盾,将希腊古典神话中人神之间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演绎得淋漓尽致。
神对人最大的恩惠是创造,而人对神的惟一行为是祈祷,这是维持古希腊神话中人神关系的准则。影片中神王宙斯愤怒地说:“我创造了他们,他们却用藐视来回报的我爱?”,渔夫的妻子也说:“神赋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冥神哈迪斯对宙斯说:“你创造他们只为一个理由,以他们的祈祷供奉我们的不朽”。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希腊神话中,神灵对于人类只有“生”而无“养”的义务,在得到了人类足够的供奉和赞美后,才会对人类施以保障其最基本生活的恩泽,众神害怕人类的独立和强大。反之,人类对众神的“爱戴”大多是出于纯粹的畏惧,想在神灵的可忍受范围内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正如影片中渔夫对于海神波塞冬的期望,只是希望海里出现应该有的鱼就够了。这种关系导致了人类缺少对神灵由衷的崇拜和敬仰,神灵除了在驾驭自然的能力上超过人类,在精神道德上并没有令人敬佩的价值。所以人类在处理人与神的关系上,只想尽可能多的从众神那里得到驾驭自然的能力。
人优于神的是其所具有的自由心灵,神对人的馈赠是将自然力赋予人类,这是人神关系的最终归宿。影片《诸神之战》的续集《诸神之怒》所表达的主题就是珀尔修斯和宙斯的和解以及宙斯和其兄弟哈迪斯关系的缓和。影片中宙斯寻求珀尔修斯的帮助时说:“作为半神半人,让你比神更强大,而不是更弱”,女王为了得到赫菲斯托斯的帮助,她告诉火神“人类即使没有希望,但还是会憧憬”,这进一步说明人类的强大,就在于人类因不能永生而要求生存的坚定意志,因为没有超自然力而对征服自然的无限追求。影片最后,充斥着“父亲、儿子、兄弟”这些温情的词句,正是表达了影片希望亲情和爱情能够超越人神两界,调和世界纷争矛盾的诉求。珀尔修斯最终依靠天、地、海三位主神的兵器合成的“胜利之矛”挽救了世界、诸神和人类,影片的创意绝非简单地照搬流行于各种小说甚至电脑游戏的“武器合成”,三界主神的武器代表了宇宙间的自然力量,最终由一个“半人半神”来使用和掌握,蕴涵着对人类能够不断掌握各种自然力量的憧憬。最后宙斯对儿子说:“以后不再有神了,善用你的力量……”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要注意自然环境、科技等问题,这样,整部影片就完成了人神关系的“交接”。

三、中西方人神关系的差异及启示

通过对《诸神之战》系列影片的分析,可以将其与我国传统的人神关系进行对比:首先,从神和人出现的先后次序方面,西方主张是由神创造的人,而中国主张神是由特定的人死后擢升而成的。西方的神话体系比较完整,有关创世神话更是基本都描写了神灵或者上帝造人的故事,而中国的神系比较复杂,诸多神灵基本都是由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过巨大贡献,道德高尚的“圣人”组成的。中国古代宗教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他是人,而不是神。人们在这里最大的忽略之处,就是不知道中国古代的神,就是人,而且这个传统一直保留下来。④
第二,从神对人的作用方面,西方的神灵在创造人之后偏重对人的惩罚和限制,中国的诸神主要作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帮助和指导。西方诸神的职位和能力一般是与生俱来的,单纯为了维护某一领域的秩序和统治,而中国诸神的地位和能力是依靠在凡间的培养与所作出的贡献,成为某一领域的开拓者或者能手后被人们尊为这一方面的神灵。例如《商君书·开塞》中写道“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智也”。
第三,从人神关系维持的方式来看,西方是依靠祈祷与惩罚,而中国则是依靠一种出于血缘关系的纽带。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灵有善神也有恶神,神灵甚至会主动地将灾难带给人们,所以人们对诸神是一种极其畏惧的心态,只能依靠不断地祈祷和供奉来满足诸神永远不满的。上至帝王自称“天子”,期望和上天的神仙建立一种血缘关系以维持其统治,下至布衣都将本氏族的祖先供为神灵,希望保佑家族香火兴旺。
第四,从人神关系的归宿来看,西方强调在冲突中寻求调和的矛盾观,而中国则讲究“天人一体”“人神合一”的和谐观。和西方单纯创造出来的神不同,中国的神灵更能代表人们对道德品质的追求,诸神都是仁、义、礼、智的典范。道教甚至认为人就是神,神就是人,神就藏在人的肉体之中,所以敬神就是敬己,养神等于养生。⑤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提升自己达到和神灵融为一体。
综合中西方人神关系的差异,可以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两种文明走向差异化的神话渊源。人与神的关系反映了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观。西方侧重对立与矛盾,而中国侧重统一与和谐,这就导致了西方哲学和文明主要表达了主客二分和天人相对的价值取向,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到后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精神,提倡人性而反对神性。这种思维模式为人类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理论贡献。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全球化问题以及道德问题,这就需要结合中国传统天人之间的整体观与和谐观来调和纠正。

四、结 语

系列电影《诸神之战》很好地刻画了诸神、人和魔的形象,将人神之间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西方哲学和思想文化的神话学渊源,赋予了古代经典神话题材以新的内涵。使观众在享受了神话故事应有的奇异惊险,魔幻题材震撼的视觉体验后,唤起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再认识,《诸神之战》不仅是一部神话魔幻大片,更是一部哲学文化史诗杰作。影片在充分体现人和神之间的矛盾与和解的基础上,期待正在筹拍的《诸神之战》第三部能够将目光从天上回归人间,激起人性与神性、人性与人性的强烈碰撞,进一步引领观众将思考的重点从理想转化到现实中来,从思考人和神的关系转化成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以取得更加震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Karen·Armstrong:《神的历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 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④ 李申:《儒学与儒教》,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340页。
⑤ 马中:《人与和——中国哲学简明读本》,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udooo.com

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张志庆.欧美文学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巧玲(1963— ),女,陕西府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张江卉(1987— ),男,湖北宜昌人,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