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播音 >酷儿理论视角下同性恋影视作品

酷儿理论视角下同性恋影视作品

收藏本文 2024-02-08 点赞:3276 浏览:761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酷儿理论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酷儿”这一概念正如它的英文解释“奇怪的,古怪的”,是一种区别于常态的表达方式。它徘徊于主流文化之外,并向社会“常态”发出挑战。酷儿理论也被应用于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解析。本文以两部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为着眼点,引领观众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解读电影中的“酷儿”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所反映的主题并深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 酷儿理论;同性恋;异性恋霸权
随着20世纪90年代酷儿理论(queer theory)在西方的兴起,“酷儿”(queer)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酷儿”是英语单词“奇怪的,古怪的”的音译,用于暗指同性恋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后被性激进派反讽式自我命名。酷儿理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它在主流文化中没有也不愿意拥有自己的位置。它质疑所谓的社会“常态”对于性别身份的认定,所谓常态指的是“异性恋的、婚内的、一夫一妻的、生殖性的、非商业的关系。同时酷儿理论还反对传统的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和异性恋的霸权。酷儿理论拒绝被定义,它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它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酷儿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影与文学作品的解析。

一、酷儿理论视角下的性恋影视作品

《断背山》是一部成功描写性恋的影片,它获得了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影片以同性恋这一敏感主题为切入点,细腻地描绘刻画了两个男人将近20年的同性恋情谊。最初二人同时去牧场打工并相识,两人性格迥异,杰克外向开朗,比较健谈;而恩尼斯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内向寡语。在人迹罕至的断背山中,日复一日乏味单调的放牧生活,两个年轻人却由陌路到相爱,在空旷苍茫的断背山深处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放牧生活的结束,两人也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轨迹上。结婚生子,为生计而奔波,一切无异于常人,而内心的苦苦纠结却无人能了解。他们迫于世俗的压力与阻挠,无奈地压抑自己的感情,断背山则成了他们找回真正本我的避难所,二人终归未能走到一起。
影片反映出同性恋长期以来处于被排挤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范畴中,异性恋是正常的,合理的,符合人伦道德的关系。相对而言,主流传统观念则认为同性恋异于正常的异性恋,它违背常伦,是一种病态的行为,因而加以打压。影片中男主角恩尼斯童年的经历残酷地证明了世俗是多么地残暴与专断。恩尼斯家乡有一对性恋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关系,并共同生活在一起。于是他们成了整个镇子的笑柄,周围众人的公敌,尽管他们的行为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伤害。最终他们其中一人被所谓相信“正义”的人包括恩尼斯的爸爸凌虐致死。作为一种告诫和警示,年仅9岁的恩尼斯和哥哥还被爸爸带到现场亲眼见证了“违背常理”的下场。影片结尾当恩尼斯得知杰克意外身亡的消息时,他其实并不相信这个解释。他的脑海立刻涌现出的画面却是杰克被一群人围攻,殴打致死的惨状,正如数年前爸爸带他亲眼目睹的那一幕再现。
酷儿理论并不是一些人所误解的对于同性恋的同情与支持,它其实是反对传统的观念对于人的主宰和控制,它声讨异性恋霸权。反对严格的社会两分结构,它向传统的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发出挑战。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为了迎合大众的世俗观,影片中的恩尼斯和杰克二人无奈地选择用婚姻作为保护伞,以一种“常态”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婚姻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幸福而言,形同虚设,它只是一个满足大众口味,使自己不被划分为异类的工具。影片中恩尼斯的妻子提出想避孕,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窘困,孩子无疑是沉重的经济压力。恩尼斯认为是妻子不愿意再为他生孩子,于是非常生气,拒绝与妻子过夫妻生活。对于恩尼斯来说,繁衍后代是婚姻的主要目的之一,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婚姻也就名存实亡,离婚也当然不可避免了。这段“正常”的婚姻无疑成了主流异性恋霸权的牺牲品。
但是面对强大的主流异性恋群体,同性恋处境艰难,孤立无援,更多情况下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来换取生存的安全。著名的酷儿理论家塞芝维克在其著作《暗柜认识论》中提出了“反恐同”论述,即“同性恋恐惧症”对存在于文化当中的男男女女起着重要的规诫作用,其发挥力量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关于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同性恋恐惧”自身以及它所令其噤声的人们的强制性沉默。当恩尼斯与杰克在断背山的帐篷内第一次“亲密接触”后,他们没有任何初尝幸福的喜悦,更多的是困惑和恐惧。两个人呆呆地坐在草地上,就连他们本人也无法接受曾经发生的事实,并同时向对方表明自己不是“酷儿”。即使之后两个人不再逃避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并接受了对方,他们却只能选择回到荒无人烟的断背山偶尔小聚。断背山是二人惟一可以逃避世俗,感受真爱的地方。那里人迹罕至,风光秀美,处身于其中,人与自然真正融合一体,回归本原。只有在断背山,二人才可以无所顾忌地互诉倾慕之情,无谓世俗的眼光。在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两人的拥抱与接吻是如此的自然,与异性恋没有任何差异。世俗却为何如此抵触与鄙视同性恋,就因为它异于传统所谓的划定?
然而现实生活对于恩尼斯和杰克来说是残酷可怕的,恐惧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他们的生活。恩尼斯曾经询问杰克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当你进城,感觉有人用怀疑的眼光盯着你看,好像他们知道你是同性恋。然后你走在人行横道上,大家看你的眼光好像他们什么都知道”。这也就证实了为什么恩尼斯与杰克真心相爱,两人却都选择了“正常”婚姻生活,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这种被社会承认的组合方式对他们二人而言即是一种保护,但更多的是煎熬。然而在强大的异性恋霸权控制之下,他们恐惧被主流抛弃,于是他们自己最终都没有勇气忠实自己的内心,也没有机会过上他们想象中的生活。

二、酷儿理论视角下的女同性恋影视作品

电影《时时刻刻》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将拥有不同人生经历、身处不同年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生活串联起来。影片所反映的女性主义以及女同性恋主题都与酷儿理论之间有着种种契合之处。《时时刻刻》中描写的女性之一就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伍尔夫。她在文坛中地位显赫,是杰出女性的代表。但影片所展示的却是伍尔夫生活的另外一面,精神近乎崩溃的边缘,与丈夫的关系徒有其名,与姐姐有着超出姐妹亲情的同性恋情谊。伍尔夫生活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体系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被公共领域所隔离,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主流社会。即使是出身书香门第的伍尔夫,她的境遇也与普通女性没有任何差别。家中的男孩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学习,伍尔夫和姐姐只能在家里接受有限的教育,这对于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在这种霸权的二元两分社会结构下,女性不可能从男性那里得到任何的同情和理解,于是她们选择有共同经历和感受的同性,进而排斥异性恋。
社会学领域的女性主义学者指出异性恋文化就是一个借由二元对立而取得意义的文化,在这种二元对立中,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被建构成分立的两端,因而,整个对立结构在认可男性权利行使的同时,也就认可了异性恋规范。在这种霸权的异性恋规范体制下,男人与女人的结合被界定为正常合理的,尽管它不一定符合当事人的本愿。伍尔夫本人有过被性骚扰的经历,她没有从所谓正常的异性恋那里得到过快乐。并且伍尔夫对于婚姻的选择也是形式上的,她没有和丈夫真正生活在一起,相反她却从姐姐那里得到了异性恋所不能给予的温暖与关爱。伍尔夫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父权专制与异性恋霸权的牺牲品。正如赛德曼所指出的,与其说酷儿理论彰显了同性恋少数族群所遭受的压制和试图进行表达,毋宁说它分析了异性恋/同性恋符号作为权利/知识体质对秩序、行为举止、社会习惯和社会关系的形塑。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劳拉来自殷实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位专职家庭妇女。表面上她的生活幸福美满,丈夫体贴温存,儿子可爱乖巧,她正怀有身孕期待着一个小生命的到来。但是她却忧郁迷茫,甚至想用死亡结束这种生活。她不愿意继续扮演其他人眼中的“家庭天使”,那种主流文化所设定的女性形象,即女人的主要职责是附属于家庭、丈夫,生育是她们完成其使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劳拉原本开朗坚强的一位女性朋友向她倾诉生活的不幸与困扰

源于:论文网www.udooo.com

,坦言主要原因是她不能为丈夫生儿育女。对于一个同被家庭牢笼所禁锢的女性,劳拉用深情的一吻向她表达了作为同性的理解与宽慰。劳拉和她的朋友对这一大胆的举动都非常惶恐,因为这一同性之吻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异性恋的范围,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于是她的朋友匆忙逃离了劳拉的家。
朱迪?格兰的著作《另一种母语》提到:我们并不是相当男人,我们想成为“bunch”和规避男人。我们总是尽量避免以下情形:尖声细气的语调、乖巧微偏的头和犹豫不决的手势等诸如此类被清楚标明为女性特征的东西。我们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是“还有另外一种做女人的方式”,而非“这个女人试图被人家当成男人”。劳拉的身上明显有着“酷儿”的特点,她不愿意成为社会霸权理念控制下的玩偶,在一个所谓“标准”的指导下扮演符合大众标准的女性角色。于是未果后她选择了出走,离开了那个金丝笼。她要用自己的行动反抗主流文化对于女性的控制和压抑。

三、结 语

《断背山》与《时时刻刻》这两部影视作品与酷儿理论存在着很多的契合点,而它们也仅仅是众多反映酷儿问题的影视作品中的两部。观众在欣赏类似影片时很容易将它们与“反同性恋问题”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酷儿理论所涉及的和反映的主题要较之复杂很多。酷儿理论不是对于同性恋的同情与支持,它是对异性恋霸权的质疑与反抗,同时鼓励人们跳出所谓社会两分结构的禁锢,享受自由的生活。另外酷儿理论本身所存在的争议性也让它更加“酷儿”。一些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担忧“酷儿”这一概念会不会弱化性恋与女同性恋的区别,正如在众多的同性恋影片中大部分是描写性恋题材的,反映女同性恋的就相对较少。酷儿理论最初也主要是针对白人中产阶级学者著作的探究上,因此对于种族、阶级等因素考虑方面则会有所欠缺。尽管如此,酷儿理论无疑对以往的“性”及其身份认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酷儿理论为视角分析解读影视作品将唤醒观众对主流社会文化的重新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洁.酷儿理论与批评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2(02).
[4] 葛儿?罗宾.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M].李银河,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张玲(1978— ),女,河北保定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