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

收藏本文 2024-04-05 点赞:26571 浏览:1198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着重就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进行了论述,探究其培养目标的制定及具体做法,强调了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民族音乐表演
[作者简介]莫晓文(1967-),女,广西南丹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广西南宁530022)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21-02
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的今天应运而生的。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都肩负着重要的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能承担起对民族音乐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的大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高等艺术院校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艺术院校虽然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年也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艺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也看到,我们音乐的教学一直是以欧洲古典音乐体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样也以欧洲古典音乐教育体系的评判标准评判教学成果。欧洲古典音乐教学体系虽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其价值,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多弊端。突出的一点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了解、不喜欢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更不会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在这之上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学生们只是教条地学习了别人的技能、技巧和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却把自己最应该学的、最应该掌握的放弃了。因此,当国家发展到开始进入强国之列时,我们却不能在自己民族的音乐领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以声乐教学为例,教学中所依靠和应用的发声技能技巧及最后的评判标准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和样本,呼吸、共鸣、位置的强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技能要求,我们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京剧、昆曲中经典的唱腔特点、行腔韵味,使得整个声乐领域充斥着洋腔洋调,听到的都是别人的曲调、别人的语言、别人的行腔,即使是听到我们的曲目,那也是很大程度上变了味的,已经失去原有风格特色的唱法,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一致的评判标准:没有共鸣的声音不是好声音,没有统一的歌唱位置就不叫唱得好。使声乐教学走进了一个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圈。再就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过多地忽视了本民族艺术文化的存在,整个欣赏、评价、舆论的导向都偏离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处于极不健康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失败。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艺术工作者也意识到并开始予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公布就是在向全社会宣布了对民族文化重视的这一重要信息,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及高等艺术院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及新的思考。

二、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探索一个适合在高等艺术院校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一做法在全国上下的艺术院校已经铺开。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进课堂;新疆艺术学院的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木卡姆”进课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呼麦”“长调”进课堂以及近两年来广西艺术学院直接成立的民族艺术系,为挖掘整理原生民歌设置专门的系部,把挖掘、整理、传承广西原生民歌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等做法,这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而设立。这些院校都在尝试转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打破其原有的固定不变的框架重新调整,不再墨守成规;培养方案突出和强调本土艺术内容及特色课程的进入;把挖掘、整理民族艺术中的“原生”部分,使那些濒临灭绝、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整理、传承放入教学内容。尤其广西艺术学院在把“原生民歌”作为声乐教学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大胆地改变其原有以西洋唱法为评判标准的审美习惯,以当地的审美习惯作为主要评判依据,使学生们通过学习,逐步建立以本土的审美习惯作为艺术评判标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这一大胆的尝试,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希望通过这一尝试,探索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有科学理论价值的适合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推广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建立的前提。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案就特别强调其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音乐表演相关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外,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各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产业及旅游怎么写作等行业,从事民族音乐表演、教学、研究及保护工作。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必须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和实施教学。
2.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开设特色课程。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课程设置的合理构建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安排,把某些在以往都是出现在选修课环节的课程重新定义;合理开设像民族语音、本土艺术、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歌排练、民歌演唱等特色课程。在专业必修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环节更多地考虑民族课程内容的介入。其次,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努力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音乐学院请民歌手张天恩、朱仲禄等教唱陕北、山西民歌和青海花儿,上海音乐学院请京韵大鼓艺人王秀卿传授曲艺唱法,请民间艺人丁喜才教榆林小曲的场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民族音乐,形成民间与院校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挖掘、整理失传的民间艺术才能不再停留在口头上,高等艺术院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了解民族音乐的优秀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
3.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凸显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是教学的正常调整,但其基本上是在原有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所做的一些微调。我们现在所提的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主要是指在培养目标改变的前提下,把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考核形式、评分标准等一系列具体的做法、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动。首先,应在教学大纲中调整原有的以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做法。如声乐教学课程,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以中国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曲目;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原生民歌的关注,应考虑把原生民歌作为教学内容,使其进入课堂;在基础训练中更注重发挥嗓子原有的特质,遵循中国民歌演唱的发声规律,不要过多地、刻意地改变其原有的风格唱腔;西洋唱法可以学,但要强调这不是歌唱的唯一方法,演唱中国民歌并不是时时需要西洋唱法中的“共鸣”,不能为了追求技能的提高而太多地改变中国民歌中原有的风格、韵味,这就是当下中国的声乐界出现的“千人一声”的主要原因。我国风格各异的各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唱腔、风格,把握这种歌唱中的唱腔、神韵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最应该具备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声乐演唱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对于一些涉及民族内容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其考核的形式与评分的标准也应进行相应的改动。重新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判学生学习的成果,如在演唱中是注重技能、技巧训练还是注重歌曲的情绪、风格完整表达?评分标准的切入点和习惯还是应仔细斟酌。因此,结合实际,建立一个符合我们培养目标,能正确引导学生审美取向的,合理、科学的评分标准,是教学大纲编写的重要之处。
4.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适当改变遵循多年的教学时间安排,把集中授课、阶段授课、讲座、社会实践等授课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交叉进行。为突出特色课程教学,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就是某些特色课程可以走上田间地头,让学生走向民间,走向社会亲身感受民间音乐的精髓,向民间艺人学习;“请进来”,聘请社会上有名望的专家进课堂讲学;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示范;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时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写是培养模式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前面提过因为音乐表演专业长期以来都是以西洋古典音乐体系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基本上是“拿来”的做法。而这些年来,虽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努力,先后编写了大量的音乐学科教材,但因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以原有教材也就是西洋古典音乐体系教材为蓝本,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基本遵循原有的教学理念。而特色课程,尤其是涉及“本土”或“原生”的特色课程,一直以来很少有这方面整理,更别提规范的教学教材。我们的很多民间艺术靠的是“口传心授”“口口相传”。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信息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已走到濒临灭绝或失传的境地。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成立之初,其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在订教材时就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找遍书库、书目,找不到一本集中了广西本土原生民歌的书作为教学教材,最后只好把现有采风搜集来的曲目、一些老艺术家自己的私藏、还有早期的一些音乐杂志等稍作整理暂时代替原生民歌课程教材。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不能再像民间那般也采用“口口相传”,我们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注重把从民间收集、整理的材料,结合培养目标需要以及教学、学习特点认真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规范的教学教材是完善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保障。
五、结语
探究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将肩负着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承担着对民族音乐文化挖掘、整理、传承的重要使命。学生们通过在校几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更对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更强的解读能力和自觉的保护意识,因此其在引导人们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更具优势。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要求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歌演唱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是不现实的。这就更需要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在抢救、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创造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余佳,廖文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专业师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12).
[2]夏毅和,马瑛.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DB/OL]./Music/101222/13245769-2.html,2010-12-2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