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简析遵从阅读教学应遵以认知规律学术

简析遵从阅读教学应遵以认知规律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4014 浏览:94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教无定法”是语文界的名言,可在现实中却沉淀出了两层意思,一种当然是教学方法运用纯熟后达到的“无技巧”境界,而另一种却为“怎么教都行”的随意。再加之各种阅读教学法、各种阅读模式、各种思潮迭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教无定法”式的混乱,在阅读教学中流弊最广,贻害最深。
    笔者觉得,阅读教学并非“迷踪拳”,怎么顺手怎么来,而应类似于“庖丁解牛”。一头牛牵来了,先在哪儿下刀,绝不能随意,而要“依乎天理”。阅读教学也自有它的“天理”——认知规律。
    学生对文字材料的认知大致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了解、把握原始材料,检索有价值(对他自己有价值)信息的阶段,即由词而句、由句而段、由段而篇的初步阅读阶段。它是狭义的、最浅层次的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这仅仅是最基础的一步,如这一步进行得不好、不落在实处,就会直接阻滞下一阶段的教学。而现实中,有不少语文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步:在这一阶段的处理上,或是为了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是把它放在预习阶段完成。一篇课文一开讲,即行所谓的“整体把握”。整体认读能力固然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和归宿,但问题是连“细部”都坠入了“五里雾”中,何谈整体把握?用这种方式讲解课文不是“架空分析”而何?学生还不是你竹竿后的盲人?
    当然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该“因材(教材)施教”。如果有的篇目确实浅易,当然可以淡化这一阶段,(如让学生速读)而有的文章,却需以这一阶段为教学重点。
    第二阶段,由整体反观细部,这是进一步理解作品品味作品的阶段,是高一层次的阅读鉴赏,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格式塔心理学派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所得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整体的各个部分以后再注意到整体,而是先感知到整体以后才注意到整体的诸部分。欣赏《蒙娜丽莎》,我们总是先惊叹她的美,然后才注意到她的眼睛、眼神是如此迷人,嘴唇是如何漂亮,鼻子是如何恰到好处,手臂的摆放是如何优雅,就连手指都非她莫属。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有似于此。阅读一篇文章,只有在由整体反观细部时,才能发现有些细节是多么必需、多么佳妙,与整体多么和谐。从这一意义上讲,有些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寻章摘句”式的教学,就无异于单看蒙娜丽莎小姐的鼻子或眼睛或嘴唇或手指,不但没有了美感,还会生出些“怪异”。
    对于大多数文章而言,第二阶段的教学与指导至关重要。因为文章的机巧、细部的佳妙,大多不是显信息,非得经过整体观照之后,方有玩味的可能。从这一点上说,有人把阅读比成饮酒、品茗,似有失偏颇:一口口地品味,那只是消遣,少有感悟,更无创造。笔者认为,阅读倒像猜谜,由谜面而猜出谜底,说明你机敏,但还不能得其佳妙;而再由谜底反观谜面,方可领悟制谜人的匠心,才有恍然大悟的快感,亦有了自制谜语的可能。
    第三阶段,细部与整体关系的整合和评价。这是偏重于构思和表达技巧等文章形式的鉴赏评价。从文章学的意义上讲,形式是为内容怎么写作的,形式是内容的依托,是传达内容的手段。所以,形式对于内容必须是合适的、必需的。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就是一座建筑,细部的任何构造都应该有存在的必要与理由。有些部分起着支撑整体的作用,没有它们即没有整座建筑;有些起着对比、烘托、装饰作用,没有它们即没有整座建筑的美轮美奂。同时,整座建筑之于每个细部,又必须是和谐的、灵动的、不可分的,没有呆板与重复。理解了这些,才能从深层次上观赏一座建筑;理解这些,才能从深层次上鉴赏一部作品。
    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这样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粗看这是一首以时间为序的诗作,但只要我们整合一下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就会发现这不可能。因为题目暗示我们这是写陇西行所见,不可能经历从“誓扫匈奴”到变成“白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
    接着分析,其中第一、二、四句应是想象(虚写),第三句写眼前的所见(实写),那么整首诗的着眼点、重心似乎应是第三句。但只要我们整合一下整体与细部的关系,就会感到结论并非如此。因为,这首诗作者目的是要抒发一种反战情绪,兼有一种个人(家庭)命运在社会(国家)面前别无选择的痛苦。由此看来,这首诗的重心绝不在陇西、无定河,而是在春闺,而是一个倚在窗前,对着圆月春花、遥想陇西沙场上的夫君、然后带梦入睡的痴情女子。这样理解,才符合内容、情感的表达要求。其它三句则是反衬,是渲染悲情,似主实从,似从实主。所以,这首诗的结构,很像是一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尊抽象派雕塑,似虚却实,似实则虚,于不均衡、不和谐中显现了最妙的均衡与和谐。
    上文所述,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遵从的基本规律,也能算作交给学生解读、欣赏文章的一把钥匙,避免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而不会读一篇文章的教育尴尬。当然,文如人面,具体操作中还应因文而异,一切不可拘泥。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