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分析古诗词古诗词教学个案

分析古诗词古诗词教学个案

收藏本文 2024-01-05 点赞:30407 浏览:1423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古诗词教学,它不仅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教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学的重点、明确教学的顺序、围绕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的安排。本文笔者以李白的一首小诗为例探讨了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个案分析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古代诗歌产生于中华民族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耀眼的明珠。不仅如此,古代诗歌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天地人的哲学思考,蕴含着他们丰富饱满的思想情感。每一次阅读就是一次与古人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将作品中最美的部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透过华丽的文字领悟到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本文笔者试图通过个案分析来展现诗歌教学的步骤,并以此探讨诗歌教学所应该遵循的方法。
所谓教学无常法,诗歌教学也一样,并没有统一的步骤、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师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先后顺序也不一样,但都要包含以下几个教学重点:作家作品识记、创造背景介绍、诗词字句赏析、诗词意境赏析、写作手法鉴赏、诗词识记与背诵。当然,不同的课程,其选择的重点也不相同,各有侧重。下面我以李白的一首小诗《独坐敬亭山》为例,以此说明古诗词的教学步骤与重点。
首先,确定教学重点。
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真可谓小诗,但出语直白飘逸,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却又涵义丰富,整首小诗显得轻灵超脱、圆润晶莹。那么,学生从这首诗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我认为,这首诗有三点必须要学生加以领略:第一,炼字;第二,情景交融;第三,天人合一。第一点炼字属于文字功夫,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推敲,领略作品中用字精炼准确生动的地方;第二点学习的则是艺术手法,让学生领略诗词中的情与景的交融;第三点则是学习古人的哲学思想,看他们是怎样考虑人自身问题的。
确定了教学重点,也就有了教学的中心,其他的环节则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以达到教学目标。其他的环节则都是过渡和铺垫。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点面俱到、详略得当,还能够突出重点,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明确教学步骤。
古诗词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是他游安徽宣城时所作。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在这一年他游宣城的敬亭山时写下了这首诗。有学者认为李白做这首诗是因为十年前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此陷入苦闷和寂寞中。而作者把这种苦闷在这首诗中诗化为大自然的静穆。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牵强,主观臆断的味道很浓。从现有资料来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做此诗时李白的心情是苦闷的。那十年以前的苦闷怎么还能影响如此深远呢?李白是一个傲骨和傲气十足的人,洒脱不羁,难为世俗羁绊,他不会容许自己如此沉闷不堪,即使十年前被放还的时候我们也很难看到他消极的苦闷之作。无论行路多么难,也无论怎样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最终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所以,他怎么可能在十年之后仍旧对这种苦闷挥之不去呢。李白的思想杂糅儒释道三家,但他的儒家思想是最轻的,占据了他大部分思想的则是道家思想和侠客精神。道家给予了李白的飘逸和超脱,而侠客精神则给予了李白的豪情。
最后,重点分析。
我们从字句入手,第一句写“众鸟高飞尽”,“众鸟”意为很多的“鸟”飞走了,但是作者没有写飞回家,也没有写四散飞开,而是往“高”处飞。众鸟高飞是有典故的,这可能是被论者以为是落寞的地方吧。众鸟都飞走了,未免落寞了些。但下句的一个“闲”字却将这份落寞搬了回来。当众鸟高飞的时候,他却获得了闲云野鹤的洒脱,所以才会写“孤云独去闲”。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还是在写孤独和落寞的话,那么下面两句则直接流露了作者对于融于山水间的自得。这里有一个情感的转变,当众人对于权势都趋之若鹜的时候,高傲的作者却体会到了闲云野鹤的闲适与不羁,相比前面的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显得有些落寞。但这正是作者的高傲不流于凡俗之处,他不是不具备高飞的才能,而是不屑于众鸟争宠,所以孤云才会“独”去,我离开了。这样才会获得一份“闲”。“闲”是一份难得的心情休憩,所以才会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说。“闲”是一种退步,作者以此获得了与自然的相融,才会“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人与山的“相看”,人喜欢山,于是山也喜欢人。后来辛弃疾写“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也正是此意。在这里作者将山与人放在一起,赋予二者同等的地位,这不仅仅是流连于山水,而是在山水间发现了自己,获得了中国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在这篇作品中,通过字句的细读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脉络是重中之重,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体会遣词造句之妙,还让学生懂得了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虽然知人论世是作品分析的常用方法但并不是唯一方法,更不能主观臆断乱加猜测。尽管某种思想或者某种情绪会影响作品,但是,人的情绪起伏性很大,我们绝不能以一论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