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岂能让生命之花轻易凋谢前言

岂能让生命之花轻易凋谢前言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30709 浏览:1431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来来,频发的大学生轻生现象不断敲打着人们的神经。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危机导致了这样的恶果。大学生轻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自身的易感倾向、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性支持维度、个体的综合素质、社会文化、价值观等。从实际效果看,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咨询、干预等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增强个体的抵抗力。高校在轻生干预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关键词:大学生;原因分析;对策措施
1674-9324(2012)08-0057-02
2010年上半年,笔者生活的城市两个大学生轻易结束自己如花般的生命,一个跳河,一个喝农药。同时,类似的报道也常见于报端、网络。据相关机构调查,二成多的受访大学生有过的想法,已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诱因,高达万分之二的率足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什么原因让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生命?作为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人,我感慨良多,也对身边的大学生进行了专题调查走访,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地区、是否为独生子女、健康状况的调查;对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如每周的运动时间、学习成绩、自信程度、知心朋友数目、就业前景、对就业前景的信心、专业兴趣、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值的调查;对其所在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睦程度、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母文化程度的调查和对社会支持情况如求助、幻想、人际关系、上网动机等方面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涉及到死亡态度、对死亡的认识、生死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10个方面,据统计来看,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七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仍有近一成的同学持回避的态度,少部分同学表示非常害怕或认为这将获得一种解放感。在对死亡的认识上,同样近七成学生都认为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但也有近三成的学生对死亡后还认识不清,唯物主义世界观还不很明确。极少数人信仰其他教派,受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等影响,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对象。

二、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过程中,对待生命、死亡问题存在着一些认知的偏差。对生命本质的忽视,对死亡问题的逃避,对生命神圣性的无知,使得他们内心世界的生命观与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多不相适应的状况,以致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的时候,不仅不能从生命本体来思考,缺乏足够的心理适应与辨别能力,反而以消极的侵害生命的行为来缓解内心压力与冲突。从深层次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上探究,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忽视生命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敬重感以及对待死亡的畏惧感的教育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诱因。①社会竞争的压力剧增。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外在的物质世界挤压着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他们越来越看重外在的目标,看重他人的获取,而忽视自身的天赋、爱好。时常感受到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造成身心的疲惫不堪。很多的大学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把求职作为上学的终极目标,大学中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社会活动表现出极端“功利化”。这样的价值意识导致了大学生成为工具化的个人,站的低、看的近,不正确的竞争方式使得大学生的耐挫力、抗压力极端低下,加上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发育成熟,当他们认为遇到自认为无法抗拒的重时,很大程度上会采取极端方式来结束如花的生命。②混杂交融的多元文化使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迷茫。如今网络这把双刃剑愈发使得人们必须高度关注它的复杂性,现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频率都极其自主,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一些负面现象,导致在混杂交融的多元文化中迷失了自己,表现出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的追求和占有上面错误的信念定位。日常生活中总是个人利益至上,自以为是,少数大学生行为举止孤僻。
2.教育缺失。①传统教育内容缺乏相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目前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有上“好学校”、“重点学校”的指挥棒,家庭、社会、学校都没有关于生命教育的意识,现实生活中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多是与专业挂钩,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不可避免的把牺牲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代价,这使得本来就缺乏相关内容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候更加的迷茫,经受不住任何的挫折和打击。生命教育内容的缺失是轻生现象的重要原因。②轻生现象出现后,学校的后续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大学生群居生活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从众心理有时表现很突出,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方面,大学生的轻生现象也是如此,有一定的仿效度,笔者在和学生交谈时,有一位就表现出别人能,他遇到类似情况,他也能。加上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多数高校不能也不愿来解读、剖析学生的轻生事件,从而造成我们极不愿看到的生命之花凋谢事件的不断发生。
3.个人特质的缺陷。①生命敬畏感的缺乏。人若不懂得敬畏生命,就难免会陷入利己主义之中,利己主义膨胀就必然造成屠杀生命的恶果。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过程中,对待生命、死亡问题存在着一些认知的偏差,对生命本质的忽视,对死亡问题的逃避,对生命神圣性的无知,使得他们内心世界的生命观与外部环境出现了较多不相适应的状况,以致他们以消极的侵害生命的行为来缓解内心压力与冲突。②生命活力的减退。生命活力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解读,如花的大学生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的是生命体内自然爆发的对待生命活动的一种,对家庭、社会、学校、个人负责的生命态度。但是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甚少,加上我们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大部分家庭衣食无忧,因此他们没有内在的动力、外界也没有足够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与网络为伍,生活模式单

一、社会阅历简单,控制能力较差,体现的就是生命力的减退甚至是丧失。

三、对策及途径

1.完善制度,优化环境。①建立生命教育组织机构,笔者认为可以从教育部开始,成立相对应的高校生命教育与怎么写作机构。在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前提下,使各组织机构有效运转,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②运用切合实际的手段,认真学习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系统、科学、有效的开展好各高校的生命教育工作。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必修、选修、辅修等形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立家庭、社会、高校的联动机制,快速而高效地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同时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3]。
2.多渠道渗透生命教育的影响。利用高校的综合教育资源,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彰显效果。特别是要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渗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等,这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
参考文献:
费立鹏.我国状况及对策[R].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200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廷柱.多元价值论与大学生理想的诉求[J].教育研究,2007.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资助项目《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1SJB63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伟(1969-),男,江苏泗阳人,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