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谈含英咀华深挖教材寻,含英咀华酿美文

谈含英咀华深挖教材寻,含英咀华酿美文

收藏本文 2024-01-07 点赞:6956 浏览:232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割裂开来,致使阅读和写作分道扬镳。其实,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之作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蓝本。与其挖空心思寻找素材、讲技巧、点迷津,不如深挖教材这个“聚宝盆”,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调动积淀在心底的生活积累,从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我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以教材为范例教学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材为例,教学生学会思维

作文时常有这样的情况,写同样的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内容,有时写得很精彩,有时怎么也写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不会转换思维,不善于利用所学知识为表达思想感情怎么写作。使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的当务之急是训练学生思维,教给其思维的方法,打破其思维的瓶颈。
写作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发散思维主要通过联想来完成,所以发散思维也可称为联想思维。联想是发散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学生作文,先要训练联想思维的能力。而联想思维的激活需要情感共鸣,教材所选课文思维多角度、多指向,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都能从文中得到特有的体验。我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常有意地、综合地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的联想思维过程。如宗璞看到眼前盛开的生命力旺盛的紫藤萝,联想到十几年前衰败的藤萝,通过对比,突出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冰心由荷叶在风雨来临之际遮蔽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唱出了母爱之歌;鲁迅看到北京天空中飞舞的风筝联想到儿时的一段记忆,表现了自己的反省、愧疚。这样的引导品咂过程,让学生恍然大悟,写作的过程就是联想的过程。再面对作文题,学生就不再愁眉不展,而是迅速地调动自己的阅历、体验,进入写作状态。我以“告别”为题让学生作文,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人与人的告别,人与物的告别、与一种状态的告别,还有的学生变换角度,想象自己变成一只小鹰,羽翼丰满了要与妈妈告别等。
思维越练越活,以教材为范例,学生备感亲切又有例可循、有法可依,思路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写作的瓶颈也突破了,写作的源泉就会奔涌而出。

二、以教材为例,教学生提炼人文内涵

作文立意要高远,这是教师作文教学中常用的一句话,却也成了一句不接地气的起高调,学生云山雾罩,教师也不明要旨。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关注教材、深挖教材,或许就不那么费工夫了。
每册教材都会有若干篇经典文学类课文,这些课文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是我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文立人的好“例子”如,《在山的那边》《乡愁》《紫藤萝瀑布》《老王》《孤独之旅》《岳阳楼记》《傅雷家书》《斑羚飞渡》等经典课文。我的做法是每教一篇内涵较深的经典文学类课文,都与学生一道深入了解作者生活、课文情境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用心分析、讨论,透过情节、形象总结、概括并提炼其深刻的人文内涵。并把课堂所探讨的成果和学生的优秀作业集中展示,供学生继续学习、领悟和提升。我们不难想象:日久天长,学生的心灵在如此美好的人文涵养的滋润下,不可能不一天天得到净化、滋养和升华。为此我们应该重视挖掘课内资源。具体地讲必须扎扎实实地走好两步,第一步是练好课内功夫;第二步是建立督导机制,长期督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多概括、多提炼,如督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做读书笔记等,以使他们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历练、发育和提升,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在课堂内实实在在地得到可持续的发育和提升。检测以时日,学生作文“立意高远”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以教材为例,教学生活用素材

首先,要做好平时的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积累,它强调的是对文本个体的揣摩玩味,追求阅读的质量和效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积累,它强调的是量的积累可以促发质的飞跃。总之,只有做好平时的积累和研究,才能在写作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
其次,转换思维学会化用。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思路,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要把其中的材料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可换一种角度去审视,让一则故事生发出不同的意义。《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传统名篇,语言浅显,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说理委婉而富有鼓动性,成就了一番进谏与纳谏的佳话。这佳话的成就依托的是语言的智慧,语言的智慧闪烁着人物的见识和性情。我把此文与《惠子相梁》相联相比,再辅以《战国策·燕策二》中的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以类比,也可比喻寄寓,学生由此会联想到所读的寓言童话,领悟到曲表心意的微妙传神。
第三,巧妙组织课文材料。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写化用,即对原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进行变革,如将《石壕吏》改写成散文;化用莫怀戚《散步》写作《平凡人的浪漫》。组合方式化用,即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素材中抽取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作品的化用方法,如把《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中仲永自“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和宋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对比,表现后天的学习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拓展式化用,即对原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拓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加工,如对《故乡》《我的叔叔于乐》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争议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习作实践证明,活用课文能化腐朽为神奇。一是化用建立在原作基础上,有效地借助原作在思想和形象等方面的影响,使习作在保持丰富深刻内涵的同时,更显示出独特和凝练,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习作脱胎于原作,为我所用,能够充分展现习作者整体素养和表达的技巧。
另外,以教材为例,还可以习得写作技巧,积累优美语言。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