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分析田径关于田径类课程内容构建

分析田径关于田径类课程内容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5057 浏览:156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调查了当前田径类课程开展的现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界虽然认识到田径价值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中却不尽如人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合理的田径类课程内容。文章从新体育课程理念的导向、田径类课程本身的发展、不同学校体育思想的本质联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等方面,结合健康、竞技、兴趣三个学校体育的思想内涵审视构建合理的田径类课程内容需要商榷的问题,目的在于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健康 竞技 兴趣 田径类课程内容 构建
[作者简介]韩晓燕(1978- ),女,陕西蒲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55)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25-03
一、前言
2001年颁布的新体育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田径更名为田径类,从而将与田径相关的体育项目纳入体育课程中,这样就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构建合理的田径类课程内容提供了平台,可以更好地解决田径运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难以体现的矛盾,但目前还没有较为系统的田径类课程内容。为此本研究对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田径类课程内容实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校体育界争论的“体育教学以健康、竞技、兴趣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从三维视角审视田径类课程

源于:毕业论文指导记录www.udooo.com

内容的构建,进而丰富和完善田径类课程内容,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的田径类课程。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走访法,对部分省市中学体育课程的田径类内容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走访,向体育教师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为93.40%。(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客观反映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4)逻辑分析法:从课程构建理论出发,为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提供理论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1.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对体育教学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广大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持肯定态度(如表1所示)。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已习惯于全国制定统一教学大纲的体育管理体制。由学科专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把各年级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得十分详细,全国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实施体育教学。现行的改革方式,使体育教师走向了一个充满希望但又困惑的方向。新课程标准让权于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这种宽松的条件下,教学失去了以前所谓的“依据”,没有评价内容合理性的“标准”。尤其对田径运动这种缺乏集体性,评价标准性较强,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来说,在以学生为主体、淡化竞技性教学理念下,改革田径类内容的尺度,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田径类内容都处于困惑境地。如果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失去了田径运动的学习意义;如果强调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就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广大体育教师在田径运动这种竞技性较强,但又重要的教学内容的实施中出现困惑现象。
2.田径运动的价值与其实际开展的矛盾日益明显。体育课程纲要(教学大纲)中,田径作为基础运动项目,被作为必修部分的主干内容。笔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我国体育教育界,自上而下地认为田径类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体育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教材也反映了这一点。笔者在随机选择的高中体育教材中,把田径类内容所占的比例做一个统计,与其他内容相比,田径类内容平均占教材总内容的34%(见表2)。
访谈相关专家及体育教师关于田径类内容的价值时,认为田径类内容经济、实效易于开展,较少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能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安全性较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能有效促进正确身体姿态的养成和健康成长,有较为深厚的竞技文化底蕴。虽然田径类内容有诸多价值,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仅仅将田径类内容作为体育课准备阶段的内容,没有完整的田径类内容教授的体育课。
上述两种矛盾在“健康第一”体育思想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观念下,越来越明显。田径类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实用价值,但这两种价值的利用率极低,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是应该适合学生的需要,还是强制性地灌输或要求?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田径课程内容的改革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淡化田径类项目竞技性的呼声很高,完全否定了田径运动最具魅力的一面——竞技属性,抹杀田径类项目的竞技属性就是对该项目的封杀。目前,田径运动仅以“潜体育教材”的形式存在,学生接受的田径类知识也是零散的、断裂的,从而不可能体现田径类项目带来的教育价值及实用价值,田径运动的实质已变成田径类游戏所带来的效果。在调查的大部分学校中,都以不同的游戏形式开展田径教学,更有学者提出将田径运动完全游戏化的建议,这种改革方式已完全背离了田径运动具有的价值和特点。
3.当前田径类内容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笔者就“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田径类内容在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结果显示(见127页表3),田径类课程造成学生参与性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合理的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因此,我们要重视田径类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的问题。2000年以来各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基本上都把田径作为主要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淡化竞技项目的概念,对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改造,有效提高了教学的可行性。所以,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重新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新体育课程标准下重新构建田径类内容的思考

1.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田径类课程目标。新体育课程的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和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建设观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应作为构建田径类内容的思想指导,并起着“指引”的作用。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田径类课程目标是通过田径教学使学生掌握跑、跳、投的基本技术知识;了解田径类内容对锻炼身体的意义与作用,学会用田径运动的手段和方法发展体能,除田径项目以外,还应充实跑、跳、投等多种健身手段与方法,把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密切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以及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战胜自我和对手的坚强意志。田径类课程内容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田径运动的基础价值,说明了田径运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对学生身体发育有较大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项目。在田径类内容学习过程中,除注重田径健身作用外,还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田径运动技能和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注重学生田径兴趣培养的同时,不能完全否定田径运动的竞技性,因此选择田径类内容,应以田径运动为蓝本,批判性地吸收与田径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
2.理解体育教育思想的本质联系,正确处理田径类内容的健康、竞技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体育的功能源于人体运动本身,人体运动性决定了体育功能的客观性。对个体而言,科学运动促进健康是体育固有的、本质的功能,不存在意识形态的观念,不体现阶级的意志。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体育思想都必须体现体育本质功能这一核心,如果离开了这一本质功能就不能称为体育教育思想。要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这是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

一、同时要重视通过把握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针对性来体现健康性。

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关注学生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但两者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合理的运动方式(竞技体育思想)和良好的体质保障(体质教育思想)。虽然不同体育思想都对健康、竞技和兴趣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这三者在各个体育思想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在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时,必须深入理解不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本质联系,辩证地看待健康、竞技和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田径类课程内容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
3.田径类课程内容构建路径与模式的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在课程构建时应该充分考虑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对田径类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笔者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田径类课程竞技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构建田径类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图所示,通过课程开发,将竞技性与健身性融为一体,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田径运动授课形式,创造课堂情景、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田径类项目课程开发的实际工作中,既要体现田径类课程的健康性与兴趣性特点,又要尽可能保持田径项目的竞技性特点。将田径项目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加以改进,通过运动技术与运动成绩的

源于:论文范文网www.udooo.com

提高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小结
新课程标准里“田径类”命名的意义在于拓宽我们的视野,改变清一色的“奥运项目”的教学实践,将田径的竞技性、娱乐性和健身性融为一体,教材化、游戏化田径运动,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但受“快乐体育”和“成功体育”的影响,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兴趣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狭隘理解,导致现阶段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生物观予以否定,不再注重运动负荷是否安排得当,一味地迎合学生兴趣,导致体育课变成游戏课,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选择田径类课程内容时,首先考虑该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并对该内容进行合理改造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构建田径类课程内容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陈琦,鲁长芬.新时期体育价值观转变与体育本质、功能和目的[J].体育学刊,2006,13(2).
高自军,秦爱华,许世岩.体育与健康课程田径类项目竞技性再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4).
[3]廖志锦.新课标背景下田径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教学,2004(5).
[4]屈杰.近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形成过程问题的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5,26(4).
[5]宋亚炳.对广东省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客的体系评价[J].体育学刊,2003,10(6).
[6]闫金兰.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历程及趋势[J].体育学刊,2003,10(5).
[7]钟启泉,季浏.教学论——课程与体育与健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