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词汇学 >对等小说对话翻译功能对等结论

对等小说对话翻译功能对等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18544 浏览:825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试图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从小说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角色心理暗示、角色身份体现、角色性格揭示的三方面对杨宪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译文中的对话英译进行分析,发现译文中对话的处理再现了对话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够让译语读者感受到与源语文本读者感受类似的角色形象,有利于读者对该小说的理解和欣赏。由此可见,在翻译小说对话时,译者若具备功能对等理论知识,便可尽量传达原文对话所塑造的角色形象,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原貌。
关键词:功能对等 对话翻译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人物形象塑造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态势。对隐喻的理论阐释已从传统的修辞学范畴转移至语言与认知领域。迄今为止,隐喻研究共产生了三种基本理论模式:比较论(comparison theory)、替代论(substitution theory)和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方式。尽管隐喻的语篇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然而,针对语篇层面的隐喻分析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迄今为止,对隐喻语篇层面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专家和学者。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论述了隐喻的连贯功能。Did Lee(1992)认为,隐喻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词语意义层面相关,同时也和语篇的更宽泛层面有关。Cameron (1999) 指出在语篇或跨语篇层面上,隐喻喻体选择的系统性使语篇能够以连贯的方式展开。魏在江(2006)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研究。廖美珍(2007);张玮、张德禄(2008);王松鹤、于广(2009)论述了隐喻的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功能。
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篇组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和互动,推动语篇的发展延伸,灵活语篇的伸缩度,增加语篇的内容信息量,提升语篇的衔接度和连贯性。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在古诗词语篇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隐喻的理论研究,试图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层面去研究语篇隐喻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
2 隐喻的认知视阈
隐喻的映射互动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在语篇层面上体现为概念域构成的语块间的相互映射和互动,进而形成语篇中多结构的系统映射关系,因此,隐喻能作为语篇组织与构建的手段。

2.1 隐喻映射

在语篇的组建和解析过程中,始源域中的意向图式、特征、关系等凭借与目标域的相似点以类比方式映射到目标域,实现人们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者重新认识已知事物、获取新信息的目的。通过不同概念域的投射和关联,人们创造性地推进语篇发展。如以WAR为始源域的一个典型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人们往往用战争来描述ARGUMENT,如围绕ARGUMENT IS WAR可以衍生出一组隐喻表达式。
His criticis were right on target and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but I couldn’t counter-attack forcefully because his claims were defensible. Eventually, he demolished my argument.
在这组隐喻表达式中,战争的相关概念“中靶”、“反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击”、“战事防御”、“战争的摧古拉朽之势”等一一映射到“辩论”这一目标域。
语篇中的隐喻映射不是盲目杂乱的,它遵循一定的方式进行,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直接的“匹配”、以及由一个或多个隐喻引发的“蕴涵”或“延伸”等情形。廖美珍教授(Liao 1999)曾提出了语篇隐喻的三种映射模式:平衡后续模式、平行推进模式和非对称或倾向型模式。笔者认为廖教授提出的平衡后续模式类似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直接匹配;后两者近似于隐喻的蕴涵和延伸。

2.2 隐喻互动

隐喻的互动主要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有选择性和协商性的。在隐喻的跨域映射中,始源域的某些语块特征被选取、留存,然后投射到目标域,目标域的部分特征被凸显。
The Renaissance, as it spread, like some marvelous infectious disease of the spirit,across the face of Europe, manifested itself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y different symptoms. In Italy, the country of origin, the Renaissance was, more than anything, an outburst of painting,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Scholarship and religious reformation were, in Germany, the 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 But when this gorgeous spiritual measles crossed the English Channel, its symptoms were almost exclusively literary. The first premonitory touch of the infection from Italy brought out Chaucer. With the next bout of the disease England produced the Elizabethans. (Aldous Huxley)始源域——传染性疾病及其传播的部分特征有选择性地向目标域——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在欧洲的发展映射。由于本体“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发展”本身的特性制约了喻体“传染性疾病及其传播”的某些特性,因而,在理解隐喻时,喻体中“爆发”、“病症”、“类型”、“征兆”及“发作”等特征有选择性地相应投射到本体上,将本体“文艺复兴运动”发展速度快,遍及领域广,以及影响深远等特性凸显出来,使语篇在“传染性疾病”的隐喻框架内得以拓展,既保留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和特性,又突出了目标域的内在结构和特征。
隐喻互动一方面加深了人们的认知程度,增添了语篇的信息含量,推进了语篇发展;另一方面关联了不同域的概念,实现了语篇连贯。
3 诗词语篇的隐喻推进模式

3.1 直接匹配式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用彩绢“绮”喻晚霞,用素绢“练”喻江水。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始源域“彩绮”映射到目标域“晚霞”,“白练”映射到“澄江”。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呈现于读者眼前。这与之后的“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诗句所体现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形成对照。以乐景反衬愁情,更见其愁。
白居易《忆江南》也是以直接匹配模式推进诗篇发展的。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喻体“火”、“蓝草”对称映射到本体“江花”、“江水”,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景栩栩如生跃入眼中。这为之后诗人抚今追昔的无限怀念“能不忆江南”定下情感基调,情景交融、意与境会。

3.2 蕴含延伸式

始源域和目标域间的平衡被打破,作者有意凸显本体或喻体,语块分布以非对称形式呈现。诗词中隐喻大多是这种模式,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借喻。隐藏本体、凸显喻体,即诗词的字里行间突出的是始源域的语块特征,目标域的语块特征需借助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储备经验和百科知识等的推理,最终通过概念隐喻的映射获取。其二,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博喻。单一本体,多重喻体,即多个始源域的语块特征有选择性地向同一个目标域投射,目标域的语块特征呈多维度凸显。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作以观景的具体体验诠释抽象的读书学习。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者要不断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新的营养充实自己、沉淀自己,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诗人选定“源头活水”作比,以此统领全诗的主题:学习者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河水源源不断,水塘才能清澈见底映衬出天光云影,经常阅读学习,学习者的知识才能不断更新发展。(如表1)
再看看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临考前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借用新娘梳妆完毕询问丈夫自己的打扮是否合公婆之意来比喻诗人问张水部自己的才学是否合主考官的意。诗中新娘娇羞不安的情态喻诗人自恃才学不凡但又顾虑重重的矛盾心理,请丈夫推断自己的打扮是否符合公婆之意喻请张水部推测自己的才学是否符合主考官之意。诗中围绕“新娘询问夫婿装扮是否合适”这一主题展开,信息层层推进,喻义逐渐明晰: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如表2)
诗词中蕴含延伸式的隐喻推进模式运用频率较高,如孟郊的《游子吟》用春日的阳光沐浴小草这一生动具体的意向借喻母亲哺育孩子成长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喻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决心。李商隐《锦瑟》中以“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指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沧海月明”及“蓝田日暖”指旧情已逝,只留下朦胧的回忆!
诗词中使用单一本体,多重喻体的非对称模式也十分普遍。如苏轼的《百步洪》,连用七个喻体呈现百步洪水流之急的天然奇观和游人乘舟游历的惊异心态:
轻舟赴急流,像兔子奔走和鹰隼从空中疾飞而下;像骏马从千丈高坡俯冲下来;像迸裂的弦琴弹开琴柱;像箭从弓里疾射而出;像闪电从缝隙一闪而过;像露珠一骨碌从荷叶上滚落。七个喻体结构工整、气势如虹,围绕“水流湍急”衍生多种意向,令全诗浑然一体、意旨鲜明,传达了人生速逝和世事无常的哲理。(如表3)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弹奏琵琶的乐曲声也是采用这种多重喻体凸显主体的方式,从听觉与视觉多维度入手,将幽咽无声的曼妙和高昂突起的激进这两种旋律交错推进。诗词中“急雨”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私语”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重叠,“间关莺语花底滑”喻乐曲中舒缓流畅之音,“幽咽泉流水下难”喻乐曲中冷涩难懂、悲抑哽塞之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描绘了一个声渐歇的过程,余音袅袅,余味无穷。“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将“无声”的境界骤然推向,乐曲重又回到激越高昂的旋律。“四弦一声如裂帛”标志着弹奏的结束。琵琶女高超的演技令听者不难想到其昔日的红极一时、锦绣年华,这与如今的年老色衰、飘零沦落构成了鲜明反差,因此她在琵琶弦上所抒发的那种忧郁、凄苦的心情,正如诗人白居易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因此才有了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诗人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贺铸《青玉案》在词的结尾处接连使用三个新颖奇妙的隐喻,一气连贯比闲愁,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景物,增加了感染力。遍地疯长的青草,笼罩在烟雾之中,迷茫无边;纷纷扬扬的飞絮,乱舞长空;没完没了的黄梅雨,纷乱如麻。青草、柳絮、梅雨叠加使用来凸显闲愁之多,强化了整首词的空间感、层次感,也把作者纷乱愁苦的心情渲染得更加浓厚,更加耐人寻味。
4 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手段,也是一种语篇策略。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在古诗词语篇中的功能进行研究,隐喻通过始源域和目标域间有选择性的映射和互动,以直接匹配或蕴涵延伸的方式增加了诗词语篇的内容信息量,提升了诗词语篇的语义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连贯性,凸显了诗词主旨,增强了诗词作品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Cameron, L. Operationalising ‘metaphor’for Applied Linguistic Research [ A ]. In Cameron, L. & Low, G.( eds. ) , 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C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Did Lee.Competing Discourse:Perspective and Ideology[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
[3]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 Liao, Meizhen. Metaphor as a Textual Strategy in English[J]. Text, 1999(2).
[5] 苗兴伟. 廖美珍. 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 外语学刊, 2007(6).
[6] 王松鹤, 于广. 语篇的形和神——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J]. 外语学刊, 2009 (6).
[7] 魏在江. 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 外语教学, 2006 (5).
[8] 张玮. 张德禄. 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 外语学刊, 2008(1).
作者简介: 张慧芳(1980—),女,湖北潜江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