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材料工程 >探究聚碳酸酯二氧化硅核壳介孔复合微球制备和表征站

探究聚碳酸酯二氧化硅核壳介孔复合微球制备和表征站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22690 浏览:9759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微球由于其在吸附、分离及催化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倍受人们关注。本论文旨在采取溶液乳化法制备聚碳酸酯为核,二氧化硅为壳的复合微球。讨论了碱性条件和酸性条件对实验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机理。以聚醚型表面活性剂P123(EO20-PO70-EO20)为乳化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在氨水乙醇混合液中制备复合微球。采取激光纳米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失重浅析仪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球的粒径、形貌、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球具有单分散性,直径约200nm-300nm,微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只含有少量的聚碳酸酯,不含有乳化剂。并设计实验对上面陈述的结果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浅析。结果表明:聚碳酸酯与氨水发生皂化反应,生成可溶于氨水乙醇混合液的小分子,并且使系统发生沉降。乳化剂起到制约二氧化硅微球粒径的作用。TEOS则在氨水乙醇中发生溶胶-凝胶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硅微球。在酸性条件下,以聚碳酸酯乳液为模板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聚碳酸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讨论了两种乳化剂P123和十六烷基三溴化铵(CTAB)对实验的影响。采取纳米粒度仪、红外光谱仪、热失重浅析仪、氮气脱吸附仪及透射电镜分别对乳液的粒径分布、乳液及微球的成分、煅烧后微球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微球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P123相比,CTAB能够有效地包覆聚碳酸酯溶液并形成乳液。制备的微球为核壳结构,并且壳层内部含有大量孔径约2.5nm的无规介孔,其比表面积高达1050m2/g。推测是由于在此条件下CTAB形成大量蠕虫状胶束进而自组装到乳液液滴表面造成的。关键词:聚碳酸酯论文乳液论文二氧化硅论文复合微球论文介孔论文蠕虫状胶束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4

    第一章 绪论14-22

    1.1 聚碳酸酯介绍14-15

    1.2 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策略15-17

    1.2.1 单体路线15-17

    1.2.2 聚合物路线17

    1.3 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策略17-18

    1.4 聚合物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策略18-19

    1.4.1 二氧化硅为核的复合微球18

    1.4.2 二氧化硅为壳的复合微球及空心微球18-19

    1.5 介孔材料19-20

    1.6 本论文的目的和作用20

    1.7 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20-22

    第二章 实验及讨论22-44

    2.1 碱性条件22-34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22-23

    2.1.2 制备策略23

    2.1.3 测试手段23-24

    2.1.4 结果与讨论24-28

    2.1.4.1 不同TEOS用量的影响24

    2.1.4.2 反应时间的影响24-25

    2.1.4.3 扫描电镜浅析25

    2.1.4.4 热失重浅析25-27

    2.1.4.5 红外光谱浅析27

    2.1.4.6 差热浅析27-28

    2.1.5 结果探讨28-32

    2.1.5.1 氨水乙醇对PC的影响28-29

    2.1.5.2 PC的加入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29-30

    2.1.5.3 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30-32

    2.1.6 机理探讨32-33

    2.1.7 小节33-34

    2.2 酸性条件34-44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34-35

    2.2.2 制备策略35

    2.2.3 测试策略35-36

    2.2.4 结果与讨论36-42

    2.2.4.1 粒度浅析36-37

    2.2.4.2 红外光谱浅析37-39

    2.2.4.3 热失重浅析39-40

    2.2.4.4 氮气脱吸附40-41

    2.2.4.5 透射电镜41-42

    2.2.5 机理探讨42

    2.2.6 小节42-44

    第三章 结论44-4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