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材料工程 >探究纳米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制备

探究纳米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制备

收藏本文 2024-04-16 点赞:5416 浏览:1793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血吸虫病、绦虫、线虫等寄生虫病是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研制治疗寄生虫疾病的药物是重大的实际作用。本探讨以纳米乳为载体,通过筛选并优化处方,制备了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安全性、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为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在兽医临床上的运用提供依据。1.制备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分别称取适量的吡喹酮和芬苯达唑,加入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搅拌直至全部溶解,然后向其中缓慢滴加蒸馏水,边滴加边搅拌,直至形成澄透透明的液体即可。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最佳配方是w(吡喹酮)=1.20﹪、w(芬苯达唑)=0.04﹪、w(乙酸乙酯)=11.98﹪、w(N、N-二乙酰胺)=5.39﹪、w(乙醇)=29.17﹪、w(冰醋酸)=2.83﹪、w(吐温-80)=23.02%、w(二亚砜)=19.97%和w(蒸馏水)=6.40%组成,总组分为100﹪。2.对复方吡喹酮纳米乳进行质量评价。用Malvern Zetasizer Nano ZS激光粒度测定仪测粒径及其分布。测出的平均粒径为11.2nm,粒径小于9nm15%,大于20nm2.5%,9~20nm约占82.5%。说明制备的纳米乳粒径较均匀,分布范围窄。纳米乳均澄清透明,液体内无絮状沉淀,未见分层,可初步确定为纳米乳。所制得的液体分别加入亚蓝和苏丹红Ⅲ,亚蓝(蓝色)扩散速度比苏丹红III(红色)快,说明其为水包油型。将制好的混合液放入-4℃(冰箱中)、室温25℃和60℃(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在0、10、30d、3个月后观察,稳定性良好。经过4000r/min、30min离心后,无分层、沉淀或絮凝出现,并且澄清透明。形态观察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呈圆形,液滴分布均匀,表明分散性良好。3.对复方吡喹酮纳米乳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对复方吡喹酮纳米乳进行安全性评价。预实验后,取70只小白鼠按体重随机分6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编号。对小白鼠灌胃给药,给药后一周内观察其中毒症状并记录各组的死亡数,计算死亡率,将结果数据代入Bpss软件或简化寇氏法计算公式,求出LD_(50)和95%可信限。结果显示: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649.01mg·kg~(-1),LD_(50)的95%可信限为:560.09~752.04mg·kg~(-1),属于低毒级药物,其安全性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关键词:吡喹酮论文芬苯达唑论文纳米乳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15

    1.1 吡喹酮和芬苯达唑的探讨概况10-11

    1.1.1 吡喹酮的探讨概况10-11

    1.1.1.1 吡喹酮的理化性质10-11

    1.1.1.2 吡喹酮的药理性质11

    1.1.1.3 吡喹酮的剂型11

    1.1.2 芬苯达唑的探讨概况11

    1.2 纳米乳的探讨进展11-15

    1.2.1 纳米乳的结构、性质11-12

    1.2.2 纳米乳的制备12-13

    1.2.3 伪三元相图的制备13

    1.2.4 纳米乳的药学探讨13-14

    1.2.5 本探讨的目的与作用14-15

    第二章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15-21

    2.1 材料与策略15-16

    2.1.1 材料15-16

    2.1.1.1 仪器设备15

    2.1.1.2 主要试剂15-16

    2.1.2 策略16

    2.1.2.1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配方筛选16

    2.1.2.2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制备16

    2.2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质量评价16-17

    2.2.1 粒径及粒度分布16

    2.2.2 外观观察16

    2.2.3 纳米乳结构类型的确定16

    2.2.4 稳定性考察16-17

    2.2.5 形态观察17

    2.3 结果与浅析17-19

    2.3.1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最佳配方17

    2.3.2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质量评价结果17-19

    2.3.2.1 粒径及粒度分布17

    2.3.2.2 外观观察17

    2.3.2.3 纳米乳结构类型的确定17

    2.3.2.4 稳定性考察17

    2.3.2.5 形态观察17-19

    2.4 小结19-21

    第三章 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安全性评价21-23

    3.1 材料与策略21

    3.1.1 材料21

    3.1.2 策略21

    3.1.2.1 预实验21

    3.1.2.2 正式实验21

    3.2 结果与浅析21

    3.3 小结21-23

    结论23-2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