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财政税收 >> 财税法规 >关于外销一个外销型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产业升级失败方案

关于外销一个外销型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产业升级失败方案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18405 浏览:746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009-4202(2013)08-000-02
摘 要 金融危机背景下,众多外销型企业面临战略转型,这与政府大力提倡改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大力发展高效低碳经济是相吻合的。战略转型需要战略思考、战略指导,并且与自身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相协调,并善于在经营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优势。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企业转型 产业链
A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北京一外销型企业,主要生产毛巾、浴巾和睡衣等,产品100%外销(不含出口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的商品),年营业额约为1000万元人民币,其市场结构为50%出口日本,50%出口美国、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急速下滑,在行业运行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国家连续通过振兴纺织行业规划,2009年3月份将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4月份再次将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这些举措,提振了国内纺织企业的信心,同时也稳定了外商对我国出口政策的预期,增强了外商下订单的信心和积极性。但是,自2008年第4季度开始,A公司的出口额仍连续下降,2009年上半年下降50%以上,由于订单不足,企业开工率不足30%,经营团队士气低落。
在外销型企业转型的大形势、大背景下,A公司于2008年底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战略转型,由100%的外销产品代加工,转入国内竹纤维的高端研发、生产与销售项目。该项目总投入约3000万元,为合资项目。另一方自然人以技术、专利投入,无资金投入,占20%的股权;生产、销售、管理等主要由A公司经营,A公司占80%股权。项目开工之初,A公司从设备选择、技术培训、生产组织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投入,并把该项目视为A公司的“二次创业”。从2009年4月份第一批产品下线,到2009年12月份生产线关闭,总共生产了20余批次产品,但市场反应平平,销售状况不好,货款无法回收,该项目失利。除外销代加工仍在勉强维持外,A公司债台高筑,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可以说,企业转型加重了A企业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危机呢?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分析,我们逐渐对A公司的转型有了一定认识。
首先,分析一下危机发生前A公司的经营状况。虽然A公司自1998年开始创立,已运营了近十年,但该企业的经营一直集中在“接受订单、组织生产、发运订单”的经营环节;研发、推广、销售等经营环节并未深度涉及,且市场在国外,A公司对市场情况了解有限。从产业链分析,A公司只是纺织品经营中的“生产”环节;而纺织品是传统行业,技术成熟,生产环节不需要大的创新;A公司的主要职能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按质、按量及时交付订单即可。由此可见,在危机前A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生产环节,经营团队也是生产、技术型团队。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产、技术等线性能力是经营产业链中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能力。
其次,分析A公司转型项目选择和运营。高端竹纤维项目对A公司来说是全新的:设备是新的,产品是新的,市场是新的。除生产、技术等线形能力与产品代加工时代有一定互补外,确实如A公司所言是“二次创业”。创业就需要成本,包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培训成本等。而A公司从未经营过企业全产业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最为需要的资源——市场资源。3000万元的创业投入,消耗了A企业近十年经营的前期积累,这不是该类中小外销企业所能承受的。
再次,分析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市场因素。据该公司介绍,进入市场以后才了解到竹纤维高端市场,目前不还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客户对此类产品认知有限,需要大力引导;而技术上看,由于历史延续及地缘优势,南方企业要优于北方企业。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目前为止,高端竹纤维市场还是小众市场,需要行业全方位的宏观造势及消费引导,市场创新能力、品牌运作等都需要强有利的市场运作能力。而这方面恰恰是A企业经营产业链中未的“短板”。能力的不匹配、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产业链的缺项等,需要行业、企业长期投入与坚守,才能弥补与健全。然而,A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运作。笔者了解到,该公司法人经常穿梭于各类金融机构融资,表明该公司资金链紧张。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灵活机动,但目前的A公司显然丧失了这种主动与自信,背上了沉重的战略转型包袱。
外销型中小企业实施转型的思考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进行战略转型,不但是企业需要,也是与政府大力提倡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效低碳经济相吻合的。经营转型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战略抉择,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涉及多方面的论证与思考。

(一)战略选择

面对经营成本上升和经营环境的恶化,外销型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出路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被动保守性防御战略,即半生产、半歇业形式保存实力,等待经济环境好转,再进行生产;二是企业迁移战略,即迁移到综合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三是产业内升级战略,通过自主创新、自创品牌、建立营销网络等,从产业链低端逐步向产业链高端演进;四是产业间升级,即从甲产业转行从事乙产业。总体上看,外销型中小企业战略性转型,主要是围绕产业内升级还是产业间升级转型。[4]不论是产业内升级还是产业间升级,战略转型都要与企业可整合的资源、能力相匹配。
反观A公司的转型,基本是产业间升级的转型,希望能在一个新的领域探索更大的机会。“二次创业”更多是一种“臆想”,即便是曾经非常成功的企业,也并不代表有很高的创业成功率。市场不成熟、消费认知有限、资源不匹配而投资过大、产业链中能力不匹配等种种因素,都造成公司非常大的经营被动局面。

(二)产业链的选择

按郎咸平教授对产业链的定义,每个行业都具备一定的产业链,以制造行业为例,包括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等7个环节,称为“6+1”式,1是硬的制造环节,其它是软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等6个环节。外销型中小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积累,但仍然处于一个最低端、线性能力强而整合资源能力差的环节,生产经营非常被动。企业未来发展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从1走向6,但走向6的过程是渐进式的,逐渐健全产业链,这其中要付出学习成本及时间成本。如果是产业间升级转型,则要付出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代价更高,不是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所能承受的。

(三)扬长避短、资源(含能力)匹配

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船小好调头”,灵活机动;中小企业的劣势在于积累有限,底子薄,抗风险、抗折腾的能力弱。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扬长避短,注意研究经营产业链,找出自己的“长板”在哪里,“短板”在哪里。有一定基础的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中要注意吸收大企业的经验,学会战略思考,从大处着眼,立足长远考虑,根据企业实际以及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在产业链中1~3个环节产生优势,短、平、快获取产业利益,避免承担超出企业能力的风险。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险地也。企业经营何尝不是如此。
所谓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明星企业”、明星企业家,他们的经验大多数是“做大做强”的案例,直接影响了政府、行业决策者及追随者的选择与定位。但世界上经济成熟的国家,如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众多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成功的法宝是专注、专业及特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色,不是大、强,是专、特,以及多年甚至世代的坚持,围绕着专、特配置、整合资源及培养能力,最终塑造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5月份,A企业最终将竹纤维项目大部分转手给一家福建企业,收回的成本不到前期投入的30%。但就笔者看来,壮士断腕,对企业说不定是一种“万幸”,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盲目经营更危险,前期投入成为转型沉没成本。金融危机应该使我们学会战略思考、战略转型,经过这样的洗礼,相信更多的中小企业会发展得更理性、更健康。这也正应了郎咸平教授所讲“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民族,不可能是经济上成熟的民族,没有经过经济洗礼的企业家,不可能是成熟的企业家”。
参考文献:
凯万·斯可尔斯(英).公司战略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郎咸平.郎咸平说全集—产业链阴谋Ⅰ+Ⅱ.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3]黄柯杰.温州老板出逃潮:企业转型借贷致现危机.瞭望东方周刊.2011.
[4]郭朝先.从东莞合俊厂倒闭看外销型中小企业转型.领导之友.200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