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茶文化 >试析借鉴廉政历史文化加强建设中存在理由与其策略

试析借鉴廉政历史文化加强建设中存在理由与其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7684 浏览:242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深厚的廉政文化积淀。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资源对当今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在借鉴廉政历史文化资源时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在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利用与研究等方面加强工作,才能充分汲取历史上廉与贪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关键词:借鉴;廉政历史文化;存在的理由;策略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从典章制度到道德规范,从先贤雅士到革命先烈,从历史典故到神话传说,中华儿女一直秉持廉洁操守,清廉之风吹拂神州大地,形成了深厚的廉政人文积淀。2013年4月19日下午,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1]充分肯定了廉政历史文化对当前工作的资鉴作用。本文即对当前借鉴廉政历史文化时存在的理由进行研究,以期为当前的工作提供经验文本和智力支持。

一、廉政历史文化在工作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加强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古至今的历史证明:腐败蠹国、腐败害民、腐败害俗、腐败误身。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的历史教训的。[1]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浴血奋战16年建立起的“大顺”农民政权,在北京仅仅存在了43天,就宣告失败。1949年,新中国的缔造者在从西柏坡向北京城进发前发出了“绝不当李自成”的誓言;“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世,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珅获罪身死的前三天,回顾平生,写下的诗句,无不透露出腐败误己的凄凉。
(二)有利于廉政思想体系的构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出一大批借鉴廉政历史文化加强建设中存在的理由及其策略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优秀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身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炼出民本、德治、任贤、吏治、法治、勤政、节用、教化等优秀廉政文化思想。这其中既有通过设官分职来加强权力制约、权力监督的制度考量,也有通过理想教育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实现其为政清廉的具体设想,还有通过营造社会氛围加强舆论监督的慎重考虑。他们对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方式策略的理论探索与深思,为当今的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有利于廉政制度的完善。制度是治本之道。战国秦汉以降,廉政建设由原先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层面转化,使得国家围绕如何在政权体制中做出了许多精密的设计,并在法律法规,监察、监督,行政管理上得以体现。历朝历代官职制度、监察制度、考课制度、奖惩制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为当今中国特色廉政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历史参考和文本经验。
(四)有利于廉政社会氛围的培育。历朝历代政府对廉吏的旌表,对的惩罚,人民群众对清官、勤政者的颂扬和对、碌碌无为者的鄙视,使社会形成了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至今也还是我们社会大众所认可的评价廉政与否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之一。因此,弘扬廉政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社会氛围,就不能不回溯和总结历朝历代的好做法、好经验。
(五)有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上的廉政文化是加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许多经典表述,至今仍是激励人们树立高尚情操的思想基础。包拯、狄仁杰、海瑞等清官廉吏勤政爱民、清正廉明的廉政故事,和珅、张子善、刘青山等庸臣贪得无厌、骄奢淫侈的腐败劣迹,时时告诫我们的官员要“常怀诚惶诚恐之心,勤政廉政之德,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勤勉为民,怎么写作社会。”

二、当前利用廉政历史文化时存在的理由

(一)在廉政文化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对档案着力较多,对民间文献搜集关注甚少。廉政历史文化资源既包括官修正史和朝廷档案的史料,也有来自民间的传说、野史、民谣以及小说、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廉政素材。尤其在中国古代的民谣、诗赋、小说、绘画、雕塑、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对此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导致大量廉政文化素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造成了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保护利用的力度和策略还十分有限。与其他历史主体博物馆相比,廉政历史文化主体的博物馆明显偏少是一个明显的缺陷。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做出政绩,对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定位不准,胡乱联系,生拉硬扯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大大降低了历史廉政文化资源的价值。
(三)戏说丑化历史上的清官、为翻案的不良倾向大行其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一些作者一味追新求奇,以挖掘内幕为名,行玷污先贤之实,造成了思想上的错乱。如《一代清官包青天,年薪竟然过千万》、《秦桧不但是忠臣,而且是大大的忠臣》等亵渎先贤的文章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使廉政人物的引领作用大打折扣。
(四)故事性的普及读物较多,缺乏深入细致的学术性研究。综观目前流行的廉政历史文化作品,大多是讲述清正廉史、污吏故事的普及性读物,对历朝历代的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社会氛围的营造等进行学理性深思的作品凤毛麟角。如果缺乏了深入的学术研究,我们就找不到导致大量滋生的理由,培育不出清官不断涌现的土壤,在中很容易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
(五)利用廉政历史文化的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高科技的大量运用,传统的廉政文化宣传形式如书籍、戏剧等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微博、游戏、动漫等新的传播形式不断涌现,而且广受欢迎。因此,如不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历史上大量优秀的廉政文化资源将日益缺乏吸引力,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三、策略
(一)大力开展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征集工作。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可供现在和今后人们开发利用的人类历史遗存。[2](P.111)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蕴含廉政文化信息的实物性资源正在逐渐消失或腐烂,使原本应该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的廉政历史文化资源,如今竟成急需抢救的“国宝”。再加上那些掌握廉政典故、廉政人物、神话传说的村民大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耋耄老人,他们的数量年年甚至在减少,因此,对廉政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结合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大力挖掘地方廉政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千百年来长期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文明的根基。乡土志、地方志、民谣、俚语、民歌等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其中也往往蕴藏着独具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素材。因此,认真研究历史遗迹和乡志、村谱中关于当地名人的传记,从中汲取廉政营养显得至关重要。
(三)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历经千辛万苦收集而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和保护,将会前功尽弃。因此,创新思路,采用建立博物馆、教育基地、主题公园等各种形式,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展陈手段,生动形象地向参观者展示廉政历史人物、事迹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参观者感受廉政文化魅力,充分发挥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警示作用。
(四)采用多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增强廉政历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首先,把廉政历史文化题材纳入文学作品、舞台剧、影视剧,以及报刊图书、和网络出版计划,着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兼具的优秀廉政历史文化作品。二、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形式,创作地方艺术佳品。东北的二人传、河南的豫剧、河北的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来源于民间,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因此,利用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创造出像河南豫剧《七品芝麻官》一系列艺术精品,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将廉政历史文化资源与微博、飞信、电子游戏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廉政历史文化的魅力,传达廉政文化正能量。
(五)加强对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的学术研究。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3](P.14)解决当前的腐败理由主要的是研究现实,但现实中的腐败理由是历史的延续。所以研究和解决现实中的腐败理由又不能不借助于了解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腐败理由的途径和办法。因此,我们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参与廉政文化史实及理论研究,深掘我国历史上廉政思想、廉政制度、廉政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精华,为当今的提供历史资鉴。
四、结语
浩瀚的历史长河缓借鉴廉政历史文化加强建设中存在的理由及其策略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缓流过,从古至今的廉政史实积淀出中华文明丰厚的廉政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要紧紧团结在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周围,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充分发挥我国历史文化大国的优势,深刻总结我国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不断探索、利用和借鉴廉政历史文化资源的新途径和新策略,注重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教训,营造良好廉政氛围、净化从政环境,传达廉政文化正能量,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老虎”、“苍蝇”一起打,我们一定能够夺得工作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1].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DB/OL].http://cpc.
people.com.cn/n/2013/0525/c64094-2161381

2.html,

2013-05-25/2013-06-04.
[2]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0.
[3]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2.
[责任编辑:褚永慧]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