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产业经济 >有关于探析对新古典经济学“破”和“立”以与经济运转规则

有关于探析对新古典经济学“破”和“立”以与经济运转规则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8652 浏览:267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的主要思想内容,然后总结书中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推陈出新,清理书中所归纳的经济运行的规则,从而系统的展现《通论》的精华。
【关键词】《通论》;凯恩斯

一、《通论》的内容总结

正如书的名字一样,《通论》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就业问题,而在阐述决定就业量的因素时又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即利息和货币。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变化的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的完全竞争只是理想状态,这一时期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市场失灵的出现让人们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万能调节作用产生了怀疑,凯恩斯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资本的集中和集聚导致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随着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由国内垄断走向了国际垄断。垄断资本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来协调和管理经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爆发点,但是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却仍然坚信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能够度过这一难关。然而,面对大危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自由放任经济学说没能经得起考验,不仅在理论上不再能自圆其说,而且在政策措施上也显得束手无策。凯恩斯的《通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凯恩斯认为,要想解决资本主义危机中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问题,就必须思考如何提高国民收入以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进一步的,就必须研究国民收入是由什么决定的,在这些决定因素中哪些是固定因素,哪些是可控因素,从而通过对可控因素的调整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
在《通论》中,凯恩斯将国民收入和社会总产量以及就业量看作大致等价的概念。国民收入是由消费和投资两部分组成的,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消费的数

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udooo.com

值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的数值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一方面,边际消费倾向的决定因素包括平均工资的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等客观因素,也包括谨慎、远虑、筹划等主观因素,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消费倾向的变动是比较迟缓的,因此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另一方面,资本边际效率取决于资本产品的和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利率取决于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数量和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在以上因素中,边际消费倾向、对资本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都是人们的心理决定的,资本品的也是不可控的,而可以由银行调控的货币数量对经济运行的控制效果也并不明显,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来使得社会的总投资量等于总储蓄量,最终达到充分就业。最后,一旦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再进一步增加投资便只会使无休止上升,形成通胀。

二、《通论》中的“破”与“立”

通过对凯恩斯的经济思想的演进的研究发现,《通论》是一本推陈出新的著作。虽然凯恩斯本人受的是马歇尔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教育,但是他在现实的思考中发现,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一些方面已经不适用于现实状况了。正如他在序言中说的,不仅要对我的观点加以解释,而且还要说明在哪些方面我的观点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理论。

(一)劳动市场论

传统的失业论基于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因此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从而就业量和实际工资是由供求决定的。由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几乎是无穷的,所以雇佣劳动者的数量会达到除自愿失业者以外的最大值,因此资本主义总是能够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中的自愿失业和暂时的摩擦失业都是正常现象,失业的原因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生产过剩。
而凯恩斯认为,传统的劳动市场论只考虑了充分就业的状况,萨伊定律也只适用于充分就业的特殊情况。在真实的经济中,不仅存在充分就业的状态,还存在未充分就业的状态。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因此国民收入只有一部分被消费掉,未被消费的部分必须由对投资的购写来加以弥补,否则充分就业下的产品就会卖不掉,从而生产过剩,进而失业。资本主义制度是无法保证决定投资和储蓄的因素正好相等的,因此充分就业状态只是偶然,政府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弥补投资的不足,从而使投资量等于储蓄量,最终达到充分就业。

(二)利息论

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储蓄,而储蓄的目的在于获取利息,因此利率越高储蓄量越大;另一方面,利率是投资的成本,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小。因此,作为货币资金供给的储蓄和作为货币资金需求的投资能够决定一个均衡的利率,从而社会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部分,即储蓄,能够自动转换成投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中不会存在有生产过剩的失业现象。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却出现了失业和生产过剩并存的状态,传统的利率理论受到了极大冲击。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时间偏好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在和对未来消费的选择,另一类是对未来消费以何种形式保存的选择,也就是说,未来消费可以以形式留在家里,或者存进银行,或者购写有价证券等。传统利率理论忽略了第二类,从而得出了错误结论。因此,利率并不是由投资资金需求和愿意放弃消费的供给的均衡,而是持有的愿望和现存的数量的均衡。

(三)货币数量论

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认为,人们需要金钱的目的,在于金钱能写到的物品。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留少部分现款购物,其余的都用于投资了。因此,货币仅仅是交换的媒介,别无它用,从而货币数量的增加只会使和工资水平同比例增加,并不会影响产量和就业量。
随着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货币的影响机制也越来越复杂了。凯恩斯将货币因素纳入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贯穿于整个宏观经济分析之中。他认为,在最终到达充分就业的关键之点以后,作为对以货币衡量的有效需求增长的反应,货币工资必须和工资婆娘的保持同比例的上升,而且,在到词典以前,早已存在着一系列的办关键性指点;处于这些半关键性的点,有效需求的增加还是区域提高货币工资,虽然提高的程度并不完全等于工资品上升的比例[3]。事实上,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分歧不在于货币数量是否决定水平,而在于它们的作用方式、途径和传递机制。

三、《通论》中的“规则”

在推导经济运行的机理时,某个因素的变动所带来的反应总会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来推动事物的发展,经济生活也是一样。因此,要想看清楚经济的洪流会奔向何方,就必须搞清楚限制这些洪流的管道是什么样的。

(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边际消费倾向是大于0而小于1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差额会越来越大,从而引起有效需求的下降,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投资来弥补这一缺口,否则就会产生需求不足,进而使资本家不得不缩减生产、解雇工人,使社会产生“非自愿失业”现象。

(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投资的大小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差额,即投资诱导,资本边际效率又取决于资本供给和资本预期利润量之间的对比,而资本预期利润是心理预期决定的。由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递减会降低投资诱导,从而导致资本家减少投资,最终引起投资需求的不足。

(三)流动性偏好

人们出于交易需要、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会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但是停留在人们手中的货币是不能转化为投资的,这样便会降低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在货币数量一定的前提下,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使生产者为了获得货币必须支付较高的利率,使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相比趋于降低,也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减少。

(四)预期的决定作用

很多经济变量都是由预期决定的,例如对货币购写力下降的预期会刺激投资从而刺激就业;对将来利息率下降的预期会具有降低资本边际效率曲线的作用;政府公共工程对公众“信心”的影响,可以增加流动性偏好或减少资本边际效率,从而阻挠其他投资。
参考文献: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第1版)2009年第8次印刷:35,170,312-313,146-147.
俞建国.对我国储蓄与投资失衡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8(6).
[3]季陶达.凯恩斯是一个什么人[J].南开经济研究,1986(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