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产业经济学 >汽车市场汽车市场变化走势与应对措施查抄袭率理工

汽车市场汽车市场变化走势与应对措施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25240 浏览:1104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销量增速突然放缓,汽车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市场将逐渐达到饱和,且产品消费结构会逐步调整。针对国内市场变化趋势,应及时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汽车怎么写作业、实现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汽车产业;市场变化;消费结构;自主创新;产业融合
1007-7685(2013)02-0081-03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对全球汽车产业造成较大冲击,一些汽车强国产量大幅下降。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则呈现相反的态势,产销量连年提高,2009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然而,从2011年起,我国汽车销量增速突然大幅放缓,2012年也延续了上年的趋势,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高速增长已经出现变化。更好地认清形势,把握好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汽车市场变化趋势

(一)产销量增速放缓,国内消费市场趋于稳定

2000~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年均增长25%。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增速分别为45.46%和32.37%,明显高于前几年,这是受汽车下乡、购置税减免和燃油税改革等消费刺激政策的影响,出现部分消费者提前消费的情况。但从长期看,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我国汽车产销量必将逐步回归理性。
2011年,我国汽车产量为1841.89万辆,同比仅增长0.84%,汽车销量为1850.51万辆,同比仅增长2.45%,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10年分别下降31.6和29.9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同比增长4.08%和2.93%。由此可见,汽车产销量增速放缓已成为事实,未来几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有可能出现维持较低增速的态势,国内消费市场也将逐步趋于稳定。

(二)由汽车普及期将过渡到汽车保有期

考察一个国家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趋势一般采用R值(汽车平均/人均GDP)和千人汽车保有量两个重要指标。从R值指标看,根据国际经验,当R值大于7时,汽车市场处于孕育期,增速大于20%;当R值处于4~6之间时,汽车市场处于普及期,增速在10%~20%;当R值小于3时,汽车市场处于保有期,增速在5%以下。目前,我国R值在5~6之间,处于汽车市场普及期,根据未来我国人均GDP增长趋势和汽车下降趋势,2015年左右我国R值将达到2—3的水平。
从千人汽车保有量指标看,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0辆时进入汽车普及期,汽车销量增速在20%左右,一般会维持十年左右,直到每千人拥有汽车100辆以上时进人汽车保有期,增长速度放缓。1964~1973年,日本千人汽车保有量从22辆增加到133辆,1986~1997年,韩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从20辆增加到166辆,两国在汽车普及期的销量增速都在20%左右。
我国的汽车市场孕育期开始于2001年,当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4.4辆,2005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20辆,进入汽车普及期,2010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超过50辆,仍处于普及期内。目前,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城市千人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辆。据统计,2011年底广州市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09辆,而北京市千人汽车保有量已达228辆。根据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2015年以后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0辆,届时我国汽车市场将过渡到保有期,产销量增速会持续在较低水平。
汽车的保有量要与经济、社会、能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并不高,但已经给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等带来很大压力,随着汽车保有量的继续增加,这种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一些大城市出台的汽车限购政策就是应对汽车保有量与汽车承载能力不协调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汽车保有量不可能无限增加。据交管部门统计,2011年8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按照产销增速5%估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接近甚至达到

1.5亿辆,2020年将超过2.5亿辆,汽车市场的饱和期已经不远。

(三)汽车产品消费结构将逐步出现变化

根据产业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会经历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汽车产业的特征是在进入成熟期后会长期处于成熟期并形成稳定的产业,而不会迅速转入衰退期。但进入成熟期后,产业的发展环境主要是市场情况将出现明显变化,需要企业根据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过去十年我国一直处于汽车普及期,汽车从奢侈品变为许多人有能力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在此期间,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不论任何品牌、任何档次的汽车都不愁销路,企业可以通过简单扩大产能来增加盈利。然而,进入汽车保有期后,市场需求总量趋于稳定,企业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来扩大销量。
本文以2004~2011年一汽大众集团几款不同档次品牌汽车的销量变化情况说明汽车产品结构的变化趋势。2004年,一汽大众捷达销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牌,而到2011年时,捷达销量增长相对缓慢,而宝来、高尔夫、奥迪A4等中高档品牌销量却大幅增长,其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汽车销量总体增长率。可见,随着我国居民收人的不断增长和汽车的不断下调,原有的产品消费结构将逐渐出现变化。对很多消费者而言,汽车已经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由此带来的产品结构变化趋势将是较低档次和质量的微型车和经济型轿车销量缓慢下滑,中档乘用车将成为市场上最主要的产品,占最大的市场份额,而高档乘用车的销量会随着收入增加而不断提高。

二、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及时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

2012年,国内主要汽车产业大省纷纷制定“十二五”期间的产销量目标,预期都较高。如,上海市提出到2015年汽车产量将达到550万辆,吉林省提出到2015年汽车产量将突破400万辆。据统计,全国十大汽车企业集团提出的“十二五”末期的产量目标之和超过3 000万辆。但目前看“十二五”期间汽车销量增速肯定会降低,因此不能对市场前景盲目乐观,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产能计划。具体说,就是把握好各企业的市场定位。因为随着汽车市场饱和期的临近,产业内必将重新洗牌,产业组织和产品结构都将进行调整,届时要保

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udooo.com

证我国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准确的市场定位和鲜明的产品特点十分重要。如,吉林省在中高档轿车方面具有优势,效益也位于全国第一,而在低档乘用车和轻型车方面则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吉林省继续保持和扩大高端产品市场的优势,使产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尽量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益水平。

(二)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整车产业与零部件产业之间的比例一般为1:1.7,我国的这一比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说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于整车产业。当整车产业产能达到峰值后,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侧重零部件产业。目前,我国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和吉林省等地已经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但是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配套能力弱,与国外成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汽车零部件产业普遍面临所谓的“三明治”压力,即高端技术开发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压力,产品成本受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压力。未来我国必须依托各大整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继续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完善模块化配套模式,形成完整的七大模块配套产品体系;提高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实现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逐步提高汽车产品的国内配套率,积极拓展国外市场,打造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等一系列成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三)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技术创新始终是困扰全国汽车产业的难题,能否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关系到我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第一,要支持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未来几年,要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研发中心,使一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第二,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使全行业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由现在的1%左右提高到3%以上。第三,完善自主创新机制。通过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自主创新公共怎么写作平台等方式,构建高效的自主创新体系。第四,改进创新人才战略。坚持“引进技术、培养人才”的传统思路,同时开拓“引进人才、培育技术”的新思路,为汽车产业发展储备必要的各类人才。

(四)大力发展汽车怎么写作业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心仍然在汽车制造业,汽车怎么写作业刚刚起步。因此,要加快汽车怎么写作业的发展步伐。一是建立发达的生产、采购、运输等物流网络,形成完善的现代汽车物流体系,支持汽车制造业发展。二是建设遍布全国的汽车销售网络,为汽车产品特别是自主品牌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提供有力的营销支持。三是大力发展汽车金融怎么写作、汽车信息怎么写作、汽车维修保养等其他怎么写作业。

(五)推进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汽车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较多,如钢铁、石化、电子等产业,都与汽车产业有融合发展的可能性。目前,这些产业基本与汽车产业同步发展,基本都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一旦实现钢铁、石化、电子等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应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实现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集群,大力开发车用橡塑件和车载电子等产品,以促进相关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