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产业经济学 >有关于驱动力加快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增强江苏经济增长消费驱动力库

有关于驱动力加快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增强江苏经济增长消费驱动力库

收藏本文 2024-03-01 点赞:11418 浏览:387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投资和出口在江苏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角色,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持续下降。作为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江苏的公共支出并未对城乡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江苏公共支出转型总体上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但也存在相关的问题。因此,应加快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增强江苏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
关键词:消费需求;居民消费;公共支出;经济增长
:A

一、江苏经济增长的驱动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24924亿元增至2010年的41 4255亿元,增长了约165倍①。江苏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口(外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1985-2010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从1987亿美元增至4 6580亿美元,增长了200多倍,其中的出口总额从1586亿美元增至2 70539亿美元,增长近200倍。相对支出法GDP年均增长速度,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远大于GDP的年均增长率,出口成为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江苏外需率和内需率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江苏的外需率(出口占支出法GDP之比)持续上升:1985年外需率为714%,1990年的外需率上升到994%,到1995年外需率达到了1585%,之后外需率迅速上升,2000年的外需率高达2494%,2002年外需率为3003%,2005年外需率为5417%,2007年的外需率为5954%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2008年后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外需率有所下降,2008年为5336%,2010年为4421%。与此同时,内需率(内需(消费和投资之和)占支出法GDP的比重)则明显呈现持续下降趋势:1985年内需率为9591%,1990年下降到9218%,到1995年进一步下降到9175%,2000年的内需率为9067%,2008年的内需率为8993%,之后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及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影响内需率有所上升,2010年为9272%。江苏省外需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整个中国经济的状况。我国外需率在改革开放后明显持续上升:1978-1985年外需率从465%上升至891%,1986年外需率首次突破10%,1990-1999年的外需率保持在15%-20%的水平, 2000年后我国外需率迅速上升且速度相对较快, 2000年的外需率为209%,到2004年外需率突破迅速30%,特别是2006年、2007年外需率分别3501%和3550%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2008年后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需率有所下降,但也超过30%。从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及环境变化的情况和发展趋势上看,出口导向型经济不再会风光无限,扩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江苏的必然选择。

(二)江苏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演变

内需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改革开放30几年来江苏省的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之比,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呈明显的在波动中持续提高的态势。1978 年江苏的投资率为 3129%,1990年上升到4154%,1991-2000年江苏的年平均年投资率为 4743%, 2001-2009年江苏的年平均年投资率上升为 4914%,2010的投资率超过了5100%。与此相反,江苏消费率则呈现下降趋势。1978 年,江苏的消费率为5238%,1990年下降到5064%,1991-2000年江苏的年平均消费率为 4462%,2001-2009年江苏的年平均消费率下降为 4251%,2010的消费率为4161%。江苏省消费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越来越小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状况的一个反映。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率明显存在波动中持续下降的态势:1978 年我国的消费率为621%,1993年消费率跌破60%为593%, 2006年跌破50%为499%,2008年进一步降至486%为改革开放以来消费率的最低水平。因此,必须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作为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理应是江苏“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江苏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的演变

消费需求包括政府消费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两部分。1978年以来,在江苏经济的持续增长过程中,消费率总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率下降。1978 年江苏居民消费率为 4620%,1990 年下降到4294%,1991-2000年江苏的年平均年居民消费率为 3513%,2001-2009年江苏的年平均居民消费率下降到 2947%,2010的居民消费率为2642%。与此相反,江苏政府消费率则呈现持续上升趋势。1978 年,江苏的政府消费率为618%,1990年上升到770%,1991-2000年江苏的年平均年政府消费率为 948%,2001-2009年上升为 1304%,2010的政府消费率为1520%。因此,江苏投资率的不断上升所挤占的消费需求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从中国经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1978 年居民消费率为 488%,到2008 年下降到353%,30几年间下降了276%。当前国际环境不容乐观,扩大居民消费不仅是应对当前国际形势不稳定、国内经济需要保持一定较高增长速度的应急对策,也应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构调整的内在需要。

(四)江苏经济增长的消费贡献率分析

由于GDP等于出口(EP)、进口(IP)、投资(I)和消费(C)(政府消费(GC)和居民消费(RC))总额之和,则GDP增量等于各个需求成分(出口、进口、投资和消费)增量之和。则:
其中t 代表年度,GDPR为经济增长率, [SX(](EPt-EPt-1)[]GDPt-1[SX)]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式(1)除以GDPR即得到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结果见表1。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在各需求成分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可得出如下结论:
1.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日益增强。1990-2010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3988%,年均拉动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在1990-2000年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仅为2931%,而在2001-2010年间,年均贡献率上升到5151%,年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0-2000年间的422个百分点上升到1005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日益减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则日益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消费。1990-2010年投资年均贡献率为5184%,投资年均拉动经济增长944个百分点,消费年均贡献率为4290%,消费年均拉动经济增长747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消费。随着投资率的逐步提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由1990-2000年均贡献率的5186%下降为2001-2010年均贡献率的5183%,年均拉动经济增长994个百分点下降到890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
3.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减弱明显。1990-2010年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827%,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10个百分点。在1990-2000年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为3073%,而在2001-2010年间,年均贡献率下降到2557%,年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90-2000年间的582个百分点下降到432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下降主要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下降。

二、江苏公共支出的消费效应:实证检验

在江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驱动转变的过程中,扩大居民消费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但基于上文的分析,在其影响因素体系中,公共支出无疑是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考察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为政府推进公共支出转型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Bailey(1971)通过构造了一个有效消费函数对公共支出与个人消费支出之间可能存在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是挤出的。在实证检验方面,学术界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总量分析视角。国外学者基于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上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国内学者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检验。谢建国等(2002)通过居民消费的跨期替代模型考察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认为短期内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是挤入的,但在长期均衡时公共支出完全挤出了居民消费。而李永友等(2006)基于居民最优决策行为,利用经验数据通过构建中国加总社会消费函数对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不仅没有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对私人部门的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学者对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支出总量进行的,由于设定的模型和选用数据的差异,在公共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入还是挤出效应的结论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但公共支出会影响居民消费这一点都是认同的。

(一)实证模型的构建

自Bailey(1971)将政府支出纳入代表性消费者效用函数的开创性研究以来,研究者们都一直努力探索。Aschauer(1985)在消费者最优选择框架中把政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纳入到了现代消费理论。此后的许多研究(Ho,2001;等)都是在这种分析框架内进行不断的完善。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其一般形式为:yit=αit+βitχit+εit(2)
t表示时期,i为省区标志。根据前人理论模型,本文建立如下分析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ln Cit=αit+β ln GEit+γ ln GESit+θXit+μit(3)
Ln为对数化,其中C为人均实际消费支出,GE为人均实际公共支出,GES为人均实际公共支出的内部项目,用以刻画支出结构对消费的影响,X为其他的影响因素(依据绝对收入检测说,本文选取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I)作为控制变量),μ为随机干扰项。

(二)实证过程及结果

1.变量和数据说明。考虑到江苏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显著,公共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分城镇和农村两个样本进行检验。
对于公共支出的内部项目,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美性,本文选取各市的教育类支出(E)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支出(S)这两项指标。原始数据皆来源于历年的《江苏统计年鉴》。样本期为2002-2009年,所有变量数据皆经过相应的居民消费指数(2001=100)调整获得实际值。
2.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确保估计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我们同时采用LLC、IPS、ADF和PP四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我们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我们采用只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检测设,因此均为一阶单整I(1)。
3.模型估计及其结果。在估计之前,一般应运用协方差分析法对模型的类型进行F检验。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经验,如果仅以样本自身效应为条件进行推论,则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欲以样本对总体效应进行推论,则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由于本文把数据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经济区域②,各区域里经济体的类型相似,因此本文使用变截距模型,即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表2给出了城镇样本的估计结果,从各个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收入水平是决定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绝对收入检测说显著成立。居民消费对公共支出的反应系数虽然为正,但是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共支出对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并未表现出“挤入效应”。从公共支出的内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部构成来看,保障和就业类支出及教育类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也并不存在。城镇样本的研究并不支持公共支出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呈“挤入效应”的观点。表3的农村样本的估计结果表明,收入水平也是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对农村居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强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对公共支出的反应系数存在区域差异:苏南地区的公共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表现为“挤出效应”;苏中地区的居民消费对公共支出的反应系数虽然为负,但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公共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并未产生影响;苏北地区的公共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则表现为“挤入效应”。从公共支出的内部构成来看,教育类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也存在地区差异:苏南和苏北地区的“挤入效应”显著成立,而苏中地区的教育类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表现为“挤出效应”;保障和就业类支出对苏南农村居民消费呈现“挤入效应”,但这种“挤入效应”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并不存在。
综合来看,在公共支出对消费影响的规模效应方面,公共支出对江苏城镇居民消费并未表现为“挤入效应”,公共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苏南地区表现为“挤出效应”,苏中地区影响不显著,苏北地区表现为“挤入效应”;在公共支出对消费影响的结构效应方面,教育类支出江苏城镇居民消费并未表现为“挤入效应”,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苏南和苏北地区的“挤入效应”显著成立,而苏中地区却表现为“挤出效应”;保障和就业类支出对江苏城镇居民消费也并未表现为“挤入效应”,其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苏南地区的“挤入效应”显著成立,而苏北和苏中地区却影响不显著。

三、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增强消费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公共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改革初期的 1123%下降到1990年的713%,1995年进一步下降到 492%, 随后回升,2000年上升到828%,到2009年上升到1166%,其演变趋势表现出“U 型”变化特征。江苏公共支出内部结构, 公共怎么写作支出③占总支出的比重从改革初期的2914%稳步提升,其中抚恤和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 但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较低,科教文卫和行政管理(包括公检法司) 支出构成公共怎么写作支出的主要部分;而经济建设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则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6336%稳步下降。公共支出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怎么写作型是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但转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公共支出的“非农偏向”。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财税竞争给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支出提供解释,各级政府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都乐于把自己所能控制的资源投入到城市,政府在教育、医疗、保障等关系民生的各个领域的财政支出,仍然主要覆盖城镇人口,而乡村人口则获益较少。(2)公共支出结构仍然有待优化。在垂直管理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对上级负责,以GDP 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各级政府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尽可能将公共资源投入经济建设支出项目。在“中国式分权”下,傅勇(2010)就曾运用省级数据认为政府支出结构存在重建设轻公共怎么写作的倾向。(3)公共支出的监管力度有待强化。公共支出的预算不仅要“向民众公开”,也应“向民众负责”,但现行的财政体制缺乏公开透明的预算程序,甚至是重大项目的财政预算透明度也较低;财政监督法制建设也相对滞后,虽然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财政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相应的条款往往是原则性的,可操作性并不强。
过去江苏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因此表现出很强的“粗放型”特征。未来若干年是江苏推进和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时期,需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演变,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注重加快推进公共支出转型,改善民生扩大消费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确保公共支出稳定增长。本研究表明,江苏公共支出仅对苏北的农村居民消费表现为“挤入效应”,由此,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充分发挥公共支出的“挤入效应”是增强经济增长消费驱动力的重要措施。通过税收变革和保持适度的政府债务等措施,确保公共支出的增长快于至少不慢于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建立公共支出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公共支农支出稳定增长。因为,推进公共支出转型应建立在公共支出增量的基础之上,以减少转型的“阵痛”。
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公共支出的转型本质上表现为支出结构的变化,即减弱经济建设职能增强公共怎么写作职能的过程。公共支出对江苏城乡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仅在苏北的农村样本成立,其内部的构成项目的“挤入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表明公共支出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在增量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对就业、保障性住房、文教、卫生等“民生性”方面的支出比例,为扩大居民消费、增强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创造条件。
3.调整公共支出方向。扩大消费更为重要的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为推动这庞大的消费群体的崛起,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契机,扩大公共支出对农村的支出力度。通过扭转公共投资的城市偏向政策,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如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农村基本生活设施的支出,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出等。通过公共支出方向的调整强化农村居民消费的稳定预期,更有效地引致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
4.强化公共支出监管,健全公共怎么写作体系。在推进公共支出转型的背景下,通过强化支出监理,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来强化政府支出科学化和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完善政府内部监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社会、新闻和审计、司法、监察等部门的外部监管,提高财政预算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能力,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怎么写作领域,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怎么写作体系。
注释:
① 本文的未特殊注明的数据皆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国际数据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② 按照统计局的划分方法,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和镇江,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
③ 本文选取科教文卫支出、城市维护费、公检法司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险支出作为衡量公共怎么写作支出规模的指标;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农业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支出和地质勘探费等作为衡量经济建设职能规模的指标。
参考文献:
Bailey, M.J.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M].New York: McGraw-hill,1971.
李永友.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
[3] Ho,T.W.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1(10):95-108.
[4] 傅勇.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探寻转变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框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