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论德育教育和校园环境优化

论德育教育和校园环境优化

收藏本文 2023-12-28 点赞:18192 浏览:820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全民素质,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如何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环境优化;校园环境
德育环境是指对德育活动和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教科书,它对儿童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重要作用。因此,德育环境是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

这是校园文化中的实体部分,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群,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操场、广场、草地、树木,各种墙报、宣传栏、阅报栏,学校的校徽、纪念章以及各种象征物等。
首先,挖掘放大,突显校园物质环境中的养正元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校园物质文化的具体形态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学校,往往具有不同形态的物质文化,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校园中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出学校独有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动力,学校可以借助其有利的地域优势,就地取材,并将其挖掘放大。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让师生沉浸在浓郁的养正文化氛围中。
其次,化实为虚,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涵养价值。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优美的学校建筑、雕塑和喷泉、花草树木等外在的物质建设。我们说,只有将校园的物质环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深入到教育活动的每一日,这样的校园物质文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找到理想的归宿。否则,一条腿走路,必将行而不远,成为学校的一个“花瓶”。

二、校园精神环境的优化

首先,彰显校训。一所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核心道德价值取向,或者说,核心道德价值取向是校训的重要内容。校训的形成是在学校历史传统的支持下,通过学校成员的互动,即学校成员的价值冲突以及为解决冲突而采取的协调与整合而形成的。因此,彰显学校的校训,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之

一、使其成为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并成为学生德性发展追求的目标。

其次,榜样引领。学校应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与现实中的榜样或典范人物,发挥其人格示范作用。这类人物往往是学校核心道德价值观的体现者和理想人格的表征,容易被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对学生的行为有着重大影响。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中的榜样和典范则需要“发掘”,擦掉附在其表面的“历史尘土”后,通过故事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再次,建设“三风”。校风、学风和班风是精神环境的核心要素。这“三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精神与学校个性特征最本质、最集中的外化,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的自觉行动和共同信念。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与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代替的。比如,我们可以以“养正”文化为向心点,解读、实践、创新以“养正”为内核的学风、校风,同时,鼓励各个班级打造自己的特色,创建自己的班风,并为之不断努力。在文化的滋润下,在集体团结向上的氛围下,学生认同规则,共同遵守;集体活动,彰显团结;学习竞争,力争上游;同学之间互相督促,营造一股正气。

三、校园制度环境的优化

首先,育养规范,化为习惯。校园制度文化下的学校生活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也有与日常生活有“近亲性格”的重复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制度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这种“日常行为”既是人内在德性冲破制度之网的自然流露,也是日常生活行为在制度生活中的惯性与坚持。但是,这种“日常行为”的发生地是非日常的制度生活,不可避免地又带有制度生活的烙印,随着其重复次数的增多,也就有了日常的性质并回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对日常生活发生影响。这种“日常行为”不仅联系着制度生活与日常生活,还将道德“引入”制度生活之中,使道德成为内在而又不易察觉的调控因素之一,冷冰冰的制度生活也有了日常而又和蔼的一面,濡化着制度生活中学生的德性。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完善一些守则,将它演变成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人手一册,促使学生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规范的道德行为。
其次,自主参与,增强德效。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成员社会互动的行为模式,是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与每个成员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校成员不能参与学校制度的设定,学校制度完全成为其成员外在的、异己的存在,那么,这种制度不仅是没有生命力的,还会有碍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德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与学生相关的一些学校制度,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学校与学生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这就要有双方的互动和协商。陶行知指出,专制国家需要服从的顺民,必须使民众时常练习服从,习惯成自然,民众不知不觉学会了顺从。共和国需要能自治的国民,平时就要练习自治,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有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要养成服从的人民,必须用专制的方法;养成共和的人民,必须用自治的方法”。
我们可以尝试着带领学生自主制定规范:如引导学生围绕“如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何做一个负责任的荡小人”、“养成学习好习惯”展开讨论,制定公约,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违反规范又该接受怎样的处罚等。自我监督、自主管理、自我觉醒、自我发展,使学生的纪律意识、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为“正”的行为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孔颖达等:《名家批注周易》,万卷出版公司,2009.
杨明辉:《中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学海,2009(11).
[3] 许瑞芳:《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2009(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