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论语以《论语》看孔子德育思想系统学报

论语以《论语》看孔子德育思想系统学报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6159 浏览:194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 论语 》。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等教育方法。
【关键词】孔子 《 论语 》 道德教育 德育思想体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部分。孔子首创私学,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德育思想体系。他开创了我国教育重视德育的传统,为我国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想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 论语 》这本书。

一、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孔子在30岁时就已经精通古代的大量文献,面对周朝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立志匡扶正道,以维护周礼为使命,形成了以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周。”孔子年老时候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孔子对周朝文明推崇的程度。孔子在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他早期的弟子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人,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重点是培养德行、陶冶性情,重视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他的德育思想伴随着他的教育活动逐渐得到传播并且逐步完善。
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其特殊的背景有关。孔子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孔子从小就立志好学;孔子所在的鲁国完好地保存了周朝文化,这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周朝衰弱,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使得孔子立志肩负起振兴礼乐、教化民众的责任。
孔子名丘,字仲尼,殷商后裔。周武王灭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按照周朝礼制,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3岁丧父,母亲颜徵在善良勤劳,教子有方,遗憾的是在孔子17岁时也去世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磨练了孔子的意志,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孔子有言曰:“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不仅少年时代就立志好学,他把学习当成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当时鲁国的礼制是保存得最好的。孔子十分尊崇尧、舜、禹,非常推崇文王、周公的道德,孔子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提出了“敬德保民”“不施其亲”的主张,这些成为孔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所以他才会有机会学习“六艺”,学习《 诗 》 《 书 》 《 礼 》 《 乐 》 《 易 》 等典籍。这些典籍详细记录了先秦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弘扬了上古圣贤们的高尚品德,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为孔子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时代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社会,孔子毅然以天下为己任,最初,他跻身仕途,曾经担任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牛羊的小官),官位最高时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他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并没有得到施展,他周游列国皆不被重用。尽管经受这样的遭遇,孔子也没有放弃,转而以整理古代典籍和收徒授学为业。社会动荡、人心不古促使孔子尤其重视道德的弘扬,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关于人性论的问题,众多思想家给出了许多命题,先后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这些人性论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最早提出人性问题并对人性问题进行阐述的思想家则是孔子,他开创了人性理论研究的先河。
孔子很少谈“性”,综观《 论语 》,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说,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着后天的习染而相差渐远。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孔子那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没有他好学而已,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他的德行是学来的;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人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的是后天的学习。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从普遍意义上承认了人们天生之“性”是相近的,既然人与人之间天生没有太大差别,就不应该出现压迫和倾轧,而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和睦相处。由此孔子提出了人要有“仁爱”之心的思想,“仁者爱人”的待人态度和准则,推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尽管“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到了孔子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孔子看来,正因为人性的差异是因为“习”的原因,所以才需要教育,需要德育。孔子的人性观点为社会中个体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寻找到了根源,他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尽管孔子直接谈论“人性”的内容很少,但是“人性论”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无疑与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

“仁”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的。早在孔子之前,在《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国语 》中“仁”字都曾出现过。但是,“仁”字在其中的意思不尽相同,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许慎《 说文 》中从“仁”的字形和意思给出了三种解说:一是仁者爱人,一是仁是人应当有的心性,一是自然心性之仁。春秋之后的“仁”大多用的是仁者爱人的含义,表达的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将“仁”字深刻诠释并广泛使用的是孔子。孔子明确“仁”为“爱人”,肯定了人的地位;他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人的追求目标,强调“仁”在道德规范中的主导地位,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孔子的“仁”具有很多种含义,一切好的品行都可以称为“仁”。从《 论语 》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孔子有关“仁”的说法有不同的意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此,“仁”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此,“仁”就是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强加给别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此,“仁”的意思是爱人。在《 论语 》中,孔子还间接提到“仁”的表现、“仁”的标准、“仁”的内容等。要做到“仁”必须懂礼,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是从细节方面讲要做到“仁”必须“依礼行事”。在《 论语 》中还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能做到“仁”的人具有一定的特点,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就是说有“仁”的人言语迟钝。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认为刚强、果断、朴质、言语不轻易说出口这样的人接近仁德。
在《 论语 》中,还有许多章节讲的是“仁”与其他道德条目的关系。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孝悌做基础就不会有仁。所以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樊迟问仁,孔子答道“爱人”,这“爱人”说的是爱亲之后的爱他人。“仁”包括“勇”,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包括了恭、宽、信、敏、惠,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仁”包括了大忠,孔子曾说“殷有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仁”还包括举荐贤人、以仁者为友、先难后获、好学等。
在《 论语 》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几乎贯穿全书。从“仁”的意思到“仁”的范围再到“仁”的内容、“仁”的表现、“仁”的特点等,孔子谈了“仁”的方方面面,不论从字数、篇幅来讲,还是从思想来讲,都可以看出“仁”在《 论语 》中的地位,也可以证明“仁”是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核心。

四、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礼”为规范

虽然“仁”是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礼”结合,以“礼”为规范。“礼”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礼”能够将“仁”的内在道德境界具体表现出来。
孔子认为“礼”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说“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礼对于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一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个人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起居、待人接物,大到政治、外交、祭祀等,这些都离不开“礼”,都需要“礼”来规范。《 论语·乡党 》篇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说“礼”,记述了孔子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事情都以身作则,依照一定的礼仪制度行事。在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面,孔子要求不合道德规范的事不看、不做,不合道德规范的话不听、不说。
孔子认为“礼”与其他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认为用“礼”来衡量言行才能算作“仁”;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亲人的生死都必须用相应的礼制;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求统治者要用“礼”对待臣子,臣子才会忠心;认为“礼”可以与恭、慎、勇、直等品德相得益彰。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 》中有很多篇幅都直接或间接提到了春秋时期社会道德沦丧,礼仪荡然无存,诸侯大夫犯上作乱的现实,孔子强烈主张恢复周礼,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只有在上位的人以身作则,遵从礼制,然后施行仁政,用“礼”来教化百姓,才能最终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五、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培养“君子”为目标

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说到底是培养人的体系。在《 论语 》中描述人的称法有“圣人”“贤人”“君子”等。这些都是孔子所向往的高尚人格。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以。”可见,“圣人”和“贤人”层次较高,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君子”则是常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
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为“君子”,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此基础上推广至他人。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提高自己的修养离不开“仁”,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就无法成就他的声名,君子时时刻刻都离不开“仁”,即使是在仓猝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样离不开“礼”,孔子说:“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可见,“礼”是君子时时刻刻离不开的规范。
《 论语 》中还提到,君子要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君子必须庄重,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君子做什么事情,没有规定要怎样和不要怎样,只要怎样做合理恰当,就怎样做;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从而不至于离经叛道;君子对于措辞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君子对于事业,以合宜为原则,依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提高自身修养成为君子,《 论语 》不仅有描述性的要求,也有数量上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有“三戒”:少年时血气未定,要戒色,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斗,老年时血气衰竭,要戒得。君子有“三畏”: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君子还有“九思”: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考虑脸色是否温和,考虑容貌态度是否端庄,考虑言语是否忠诚老实,考虑对待工作是否认真,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请教,将要发怒时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是否是应得的。这些都从数量标准上对君子作出了要求。在《 论语 》中还有从侧面来说明君子的特点的。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上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此外还有从反面拿小人和君子对比的。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通过比较,突出了君子与小人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差距。

六、孔子的德育方法

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所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等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从古至今,这些德育的方法和德育原则为人们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孔子通过了解,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弟子们提出的同样的问题,给出相应的不同回答。例如,《 颜渊篇 》一共记载了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等4人关于仁德的提问,一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几位学生对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udooo.com

仁德的理解各不相同,存在不同的误区,孔子的不同回答正好依据各人的情况,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他的学生颜回曾深有体会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正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他能够循序渐进,巧妙地发人深思。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很会抓住时机,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孔子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躬行实践,言行一致。他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认为书本上的学问,大约同别人差不多。但是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他还没有成功。他说:“力行近乎仁。”在孔子看来,如果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在与人交往或者做事情的时候能够用已知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样就算是仁了。
孔子在德育过程中重视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批评。孔子曾经称赞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同他讨论诗经;表扬过闵子骞,认为他很孝顺,表扬过子夏,认为子夏是能够启发他的人。最受孔子赞赏的是颜回,《 论语 》中多次出现孔子对他的评价。当子路听到孔子夸奖他而高兴时,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及时指出他太好勇敢的这个缺点,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孔子,这就没什么可取的了。孔子还指出端木赐不安本分,去投机猜测行情。总之,他以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及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批评,从而促进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