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置“超链接”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设置“超链接”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33969 浏览:1575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网络中的超链接设置不是人人都会点击到的,点击率的高低是由读者的需求决定的。同样,阅读教学中的超链接也不是全部都能在课堂中用到的,语文教师只有切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注意充分预设“超链接”,精选“超链接”,适时设置“超链接”,并且讲究“超链接”的随机性,才能有效发挥“超链接”的功能。
【关键词】超链接;有效;充足;必要;适时;随机
“超文本链接”是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链接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其特点是由此及彼。语文教学中的“超链接”就是对“文本”进行“拓展”,其优点是能够为学生拓宽阅读视野,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加深学生阅读理解,正因如此,文本拓展已经成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成为教师们乐此不疲的教学手段。那么,是不是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随意的来一个“超链接”,甚至是“四面开花”,多多设置“超链接”呢?如何让超链接切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呢?

一、预设“超链接”要讲究充足性

在教学准备的最初阶段就要集中精力钻研文本,初步设置课堂学习的超链接,具体实行时要注意两头。一头是收集学生的疑点难点,比如布置预习题,课前与学生聊课文等方式,掌握学生在学习文本时所感兴趣的,所期待的,所急于理解的要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期待视野与阅读视角来进行“超链接”,越详细越有成效。另一头是教师的解读与“超链接”,可以是先不看《教学参考用书》,而是原汁原味地多角度品味式地学习、钻研文本。思有所得,即用圈、点、勾、画、评、写等法在文本旁空白处记下来,并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信息以备用,教师对文本反复揣摩,以尽量捕捉并占有文本传递的有用信息,设置出“超链接”。

二、设置“超链接”要讲究必要性

阅读的拓展不是时髦的点缀,虚检测的形式,不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它应该是为教学怎么写作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它要求教师在设置“超链接”时必须守本——以文本为本,“超链接”必须是必要的,不能脱离文本随意设置,也不能拓展过滥,否则只会舍本逐末,甚至适得其反。
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藏羚羊跪拜》时,分析完“藏羚羊的跪拜有没有感动老猎人”后,学生沉浸在藏羚羊的母爱震撼力中,整节课的情感体验达到了,这时,老师突然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五张介绍藏羚羊的图片,拓展介绍突出了藏羚羊的稀少、珍贵,以此得出游离文本核心的“主题”——要保护动物。这样的拓展无疑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它不但挤去了学生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破坏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误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正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三、展示“超链接”要讲究适时性

在设置“超链接”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拓展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教学一开始就先介绍背景,把背景资料当成课堂导入或者文学常识来介绍,这样的背景链接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要想让背景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必须要做到背景链接的适时。
比如,在执教杨绛先生的《老王》时,如果一开始就介绍写作背景,由于学生还没有走入文本,背景介绍就激发不了学生关注的兴趣。如果把背景资料的呈现放在最后对主题的深刻理解时,即在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时设置背景链接,让学生从背景中理解作者是否真是个幸运的人,这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奋点,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从而能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所以说,适时的“超链接”的设置才能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才能使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

四、运用“超链接”要讲究随机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使用事前可预设超链接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得有随机链接的准备。随机超链接面对课堂生成的情况而随机产生,与定向超链接相比,要灵活得多,处理得好,就能展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一个老师在执教《阿Q正传》时,原本预设讨论“怎样学习阿Q精神”,谁知一个学生马上否定了阿Q精神:阿Q求得心理平衡是靠妄自尊大或者自轻自贱或者拿别人当儿子占人家便宜,也就是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既然这样,

摘自: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我们怎么能学呢?学生的否定,是老师没有预料到的,这位教授随机生成了另一个问题:讨论“什么才是健康的精神胜利法”。由于这个问题很生活化,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使课堂讨论达到了。
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走向而灵活的调整了教学进程、调整了教学走向的超链接,使课堂教学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总之,“超链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要到达“链接”的有效,就需要教师立足文本,充分预设“链接”内容,精心挑选“链接”内容,准确把握“链接”时机,讲究随机性,把“链接”有效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只有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才会因“链接”更出彩,更有深度,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

5.第2版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7.5第1版

[4]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2003第1版
[5]钱威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