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物理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物理策略运用查抄袭率理工

物理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物理策略运用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1-28 点赞:30351 浏览:13588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在提倡发散思维的今天如何使学生能较容易的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点、把握其重点,进而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于中学物理教师来说,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就整个中学物理来说,大致分为力、热、声、光、电和磁

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几部分,虽然各部分所讲述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却是相互统一的。这里我就对六种常用的物理思维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等效法

又叫“替代法”是利用一个物体的某一物理性质与另一物体在这一物理性质上效果相同的特点,从而加以替代的方法。能替代的前提是等效。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没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这种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在定义物理概念时经常用到,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等,而且在分析和设计实验时也经常用到。如:将一个9欧的电阻替换4欧和5欧串联的电阻,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不变,说明一个9欧的电阻与阻值为4欧和5欧串联的电阻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等效的,所以可用9欧的电阻替代4欧和5欧串联的电阻。

二、类比法

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概念的引入、结论的得出等。比如,在学习“电流的形成”概念时,我们将电流类比水流,从而引入了电荷定向移动的道理;而在学习“电压”概念时,我们又类比了水压。通过类比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较为容易的入手,使概念明确、浅显易懂。

三、比较法

是将几个内容或思路相近,但各自却又具有不同特点的物理量或原理进行比较,分别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地进行研究。比如,在教学将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进行比较等等。通过比较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对问题看得更为细致,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四、概念分析法

是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相关物理概念作为标准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其对错,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获得正确结果的方法。运用此法时,要对物理概念理解透彻,弄清楚概念的适应条件和注意事项。在电学中,我们对摩擦起电概念、电流的形成概念、电压概念、电功的概念等都必须能有个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题目中出现的相似、相异的地方进行辨析。

五、控制变量法

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最常用、最能体现科学探究性的一种方法。其理解为,当被研究的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为了探究其中某个因素对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方法。比如,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影响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大小的主要因素;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主要因素等等。在电学中,“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础和重点,处于电学的核心位置。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掌握了电路的3个基本部分:电流、电压、电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安排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涵盖了探究的7个要素。其中重点是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方法来设计整个实验,明确用什么方法保证什么物理量不变,用什么方法改变什么物理量。控制变量法也是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的重点内容,是值得反复总结的一个方法。

六、转换法

有些物理现象直接通过感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直接进行观察测量来认识,于是我们通过它所产生或表现出来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的一种方法。比如,八年级物理中讲到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间接的反映了大气压不但存在而且很大。在电学中,研究摩擦起电的小实验中,通过观察被摩擦的玻璃棒能吸引小纸屑来判断玻璃棒带了电;研究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是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而间接反映出来的;研究电磁铁的磁性是通过它吸引铁钉的数目多少来判断它的磁性强弱的等等。因为在电学中,有很多电现象很难直接看到,或是在用电安全的前提下无法实验的,我们可以通过转换法巧妙的进行研究,比如“焦耳定律”产生的效果可以用温度计、细玻璃管或火柴点燃的先后来发现。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应使教学逐步从“应试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上是我所列出的六种常用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在物理的其它部分中也均有应用,所以就整个物理学来说,方法实际上是相通的,对于这些方法的学习,仅仅记住它的名称、或者仅仅记住它的几个运用实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它的思想内涵,在分析处理具体问题时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使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