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渐趋强势经济学分析

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渐趋强势经济学分析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32048 浏览:1462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人力资本在推动我国研究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渐趋弱势而社会资本渐趋强势。社会资本过于强势的发展趋势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舍本逐末的不良心态,而且容易使就业市场形成逆向选择的不良现象。这对研究生就业市场、研究生教育事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适度缩小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回归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价值本位,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才标准和招聘模式是压缩社会资本在就业中过于强势的内在诉求。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公平理论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28—05
[作者简介]赵英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级硕士生(重庆北碚400715)

一、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从资本的演变历程来看,资本主要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表现形式。其中,增殖性是资本的核心特性。“增殖”即增生、繁殖。资本的增殖性是指资本通过自我运行、自我调节,进行一系列的内部变化,从而繁衍、增生为一个更大的实体,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利润和价值。投资主体之所以乐意进行资本投资,其看重的主要是资本的增殖性,即在资本的运行过程中可以实现投资回报、取得利润,因此规避风险、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是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人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本的增殖性表现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能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能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最终获得更大的社会或个人收益。教育作为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增殖的直接表现便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个人就业。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教育成为诸多国家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成了世人争取更多就业机会、获得更大收益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主要表现形式有义务和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社会组织等。从资本的增殖性看,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即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特别是对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确定性关系渐趋转向不确定性。如筛选检测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人力资本理论所谓的“教育有助于人们将来就业收益提高”的观念。尤其是伴随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作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也逐步走进了就业的瓶颈时期。在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推动就业的强势地位不断减弱,社会资本推动就业的强势地位明显凸现出来并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敲门砖。那么,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为何日益弱势而社会资本日益强势,这种变化对研究生本人、研究生教育以及国家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究竟如何有效克服这类问题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就业影响力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某综合型大学10个专业的476名三年级硕士研究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文科类5个专业,共233名学生;理科类5个专业类,共235名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并检验有效问卷4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

3.6%。

本研究主要运用数学统计工具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相应论证,为分析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提供事
关于研究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的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的方式进行。在问卷中,当让被试“写出自己所学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是什么”时,有47位(占22.93%)已就业者写不出来,未就业者中有25人(占30.49%)能写出来;当问及“自己所学学科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和观点”时,有63位(占30.73%)已就业者不能回答上来,而未就业者中有21人(占25.61%)能回答上来。谈及“能否胜任本专业的教学或研究工作”时,已就业者中有78人(占38.05%)的实依据。

1.人力资本成为研究生就业中的弱势因子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人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对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衡量,既要看学术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的多少),又要看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调查发现,在己就业的研究生(2011年6月20日之前已经签约的研究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学术研究成果突出者,也不是对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者;而在未就业者中,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大有人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本不是推动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期刊的档次越高,对论文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所载论文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就越高。从表2中的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来看,在已就业者中,仅仅在一般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学生有32人(占15.61%)。而未就业者中,在一般期刊上发表两篇及两篇以上论文者有44人(占53.66%);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者也有9人(占10.98%)。按照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就业的观点看,学术研究水平越高者越容易就业,但事实并非如此,未就业者中不乏学术研究突出者。由此可见,学术研究成果不是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标志的人力资本在推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不确定性。回答是“否”;未就业者中有19人(占23.17%)的回答是“能”。“劣币驱逐良币”,这是近年来研究生就业市场常见的一种现象。可见,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的高低也不是推动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由此推出,以学术研究成果、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为标志的人力资本,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并不起决定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作用,即具有丰富人力资本存量的研究生在就业中并不占有绝对优势。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推动就业的观点出现了悖论,人力资本成为影响研究生就业多种变量中的弱势因子。

2.社会资本成为研究生就业中的强势因子

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美国新经济社会学派的代表Granovetter认为,个人的求职行为,一如其他经济行动,是深深地“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绝非经济学学者们所检测设的完全依赖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所以,在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增殖性的直接表现是为结构内部成员提供就业机会,间接表现是为结构内部成员提供就业信息。不论是提供就业机会还是提供就业信息,其核心内容却是社会资本可以推动就业。笔者在对研究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社会资本不仅可以推动就业,而且成为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优于人力资本的强势因子。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67.31%的已就业者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的,仅有4.88%的未就业者试用过这一途径。未就业者主要通过学校招聘信息、参加招聘会、网络搜集等途径获取就业信息,这难免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这说明,通过社会关系获取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弥补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提高就业机率。从图2可以看出,69.76%的已就业者和76.82%的未就业者认为利用社会关系最有利于获得就业机会,未就业者对该看法的认可程度更高;与社会关系相比,个人能力、学术研究水平等因素在就业机会的获取过程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由此可见,社会资本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而且成为优于人力资本推动就业的强势因子,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寻求就业信息与机会成为研究生走出就业瓶颈的理性选择。

三、社会资本日趋强势的原因

在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谓两个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于推动就业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就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就业情况看,人力资本渐趋弱势,而社会资本渐趋强势并成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因扩招导致研究生人力资本贬值而变相凸显了社会资本的作用,又包括研究生这一理性人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将社会资本看成救命稻草。

1.扩招导致人力资本贬值

变相凸显社会资本
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可以促进社会就业——在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大力发展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战略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首要选择。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本强国转变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继本科生教育扩招之后,自2000年起,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接踵而至,并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看,硕士研究生教育扩招的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学术研究型、技能型高级人才;从就业角度看,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但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出乎意料地造成了毕业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1999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7.23万人,2000年为10.34万人,2009年则为41.5万人,10年间扩大了5.74倍。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韬文在谈及扩招时认为,“感觉大陆的研究生扩招有点像‘大跃进’,数量呈几何增长。”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那么,在研究生教育中,这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有效。如果将硕士研究生看作商品的话,就业单位便是消费者。在硕士研究生扩招之前,毕业生与就业单位之间基本上是一种供不应求的关系,硕士文凭这一符号所代表的人力资本在就业过程中具有相对优势,不依靠社会资本基本也能顺利就业。但在硕士研究生扩招之后,随着毕业生供给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并未与此成正比例增多,从而造成就业中供大于求的严峻现实,使就业单位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如甲、乙、丙是同一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选择甲还是选择乙或者选择丙的权衡中,人力资本已不再是首要衡量指标,如何更好地建构社会资本或使社会资本的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便成了就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首选。从这个角度看,硕士研究生扩招导致了人力资本贬值,进而变相凸显了社会资本的经济价值。

2.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社会资本成为救命稻草

经济学是一门与人类行为密切相关的科学,它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作为对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抽象概括——“理性经济人”构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并在逻辑上发展成经济人检测设而成为西方经济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前提和基石。关于“经济人”检测设,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主要有两个派别,即以亚当·斯密、萨伊、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为代表的“完全理性经济人”学派和以马斯洛、西蒙、诺斯、来宾斯塔为代表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学派。不论是哪个派别,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判断,便是人是有理性的,总在想方设法追求效用最大化,只是人的理性程度与效用最大化的实现程度不同而已。
依据经济人检测设,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在追求最大的利益。所以,在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硕士研究生也总在寻找能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机会,当看到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中已不具优势的情况下,他们便把目光转向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且容易操作的社会资本。如在本次调查中,67.37%的已就业者是利用社会关系找到就业机会的;69.76%的已就业者和76.82%的未就业者都认为利用社会关系最利于获得就业机会。事实证明,社会资本对于择业成功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大学生、研究生择业的敲门砖、试金石。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求职者,在择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利用社会资本获取就业机会无疑是研究生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社会资本几乎充当了他们寻求就业机会的救命稻草。

四、社会资本日趋强势的负面影响

基于社会资本的增殖性,它对于推动社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如它不仅可以弥补就业信息不对称、降低就业成本,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等。但是,社会资本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波茨曾指出,社会资本有四大消极后果,“排斥圈外人”便是其中之一。在当前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日益弱势而社会资本日益强势的发展趋势,难免造成研究生舍本逐末、逆向选择等不良现象。这对于研究生就业市场、研究生教育事业乃至国家发展来说,都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研究生容易产生舍本逐末的不良心态

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所得报酬的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分配是否感到公平的判断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一旦感到不公平,他们的工作便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开始自发寻求能有效实现自我价值的市场。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日益强势的就业优势,无疑使那些原本热衷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易于产生不平衡心理。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顺利找到就业机会,这种不平衡心理难免会促使他们加入社会资本寻租的行列。在调查中,当问及“检测如你现在是硕士一年级,你今后是致力于获取知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还是致力于建构社会关系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时,80.2%的已就业者、91.35%的未就业者的回答是后者。可见,在公平感的指引下,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日益弱势而社会资本日益强势的发展趋势无疑给学生发出了错误导向信息,致使学生产生“权力崇拜”和“关系崇拜”等舍本逐末式的不良心态,对研究生教育事业乃至国家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就业市场容易形成逆向选择的不良现象

逆向选择实际上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市场资源的扭曲配置,表现为在市场竞争中高质量产品遭淘汰、低质量产品却生存了下来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研究生就业市场中,逆向选择是指“不学无术者”依靠社会资本抢占就业时机而导致学术研究突出者找不到就业机会的现象。此类现象的产生,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在于人为因素破坏了就业市场的自由选择机制,在原本实行自由竞争的就业市场中刻意加入社会资本,人为操纵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权衡取舍,最终导致拥有丰富社会资本者不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不管他是否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本存量,这无疑会加剧就业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研究生中的“劣币”,基于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势必会影响就业单位的发展;研究生中的“良币”,基于自身拥有丰富人力资本存量,一旦找不到就业机会,很可能会产生不平衡心理,甚至成为社会的安全隐患。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批评法国学生失业现象时也指出:“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
五、结论
社会资本的过度强势使公共权力寻租昂首阔步进入就业领域,意味着人为的干预措施具有了很高的垄断性价值,权力持有人便把权力衍生、泛化为无形资本,为自己、亲戚、朋友、熟人谋取好的工作岗位。可见,研究生就业市场中由社会资本强势地位带来的舍本逐末、逆向选择现象,不论是对研究生教育事业来说,还是对社会长远发展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那么,有效折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与地位,有效克服舍本逐末现象和逆向选择现象,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教育事业经济价值的内在诉求。
首先,要适度缩小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回归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价值本位。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应该属于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既不符合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使不少高校在扩招中显得力不从心。但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学校甚至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一味地跟风、盲目地扩招、放羊式管理,只关注如何才能多招些学生,不关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在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中研究生人力资本渐趋贬值。所以,适度缩小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宁缺毋滥,回归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价值本位是解决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前提。其次,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才标准,紧缩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强势地位。道格拉斯·诺思曾指出:“如果社会创造出了对海盗行为的激励,海员就会变成海盗;如果社会创造出了对交易的激励,海盗就会变成商人。”可见,不同的社会导向会对人产生不同的行为激励。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之所以渐趋强势,与当前的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潜规则不无关系。不少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提出要坚持“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几乎形同虚设,甚至是在“公正、公平、公开”外衣掩盖下的暗箱操作、量身。这一导向无疑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资本的依赖和崇拜,从而助推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日益强势。要真正回归人力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价值本位,必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才标准和选拔模式,使仅有社会资本而无足够人力资本存量者在就业市场中找不到机会,使学生需更加理性地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不敢贸然完全依赖社会资本,从而注重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注释:
①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5.
②[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6.
③[美]林南,社会资本一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
④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⑤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群众心理研究[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0:75~76.
⑥王革,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