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地理教学 >数学课堂提问技艺学术

数学课堂提问技艺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17876 浏览:8177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那么,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发生的呢?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更是教学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技巧地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为更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例题:在正三角形外有一点■,满足■ (如图(一)),求的度数。可设计如下的诱发过程: 大家都知道设由为正三角形及,联想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边相等,教师还可以诱导学生改变联想的方向,问学生能否用其他方法对此题求解。由AB=AC=AD,可知B、C、D三点在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圆上,于是(如图(二))。
第二种方法跳出了思维定式的圈子,扩大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为之一新,引起了他们乐于思考的兴趣。而且,经过长期的这种思维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变的更灵活,思维也会更开阔。

2.注意提问方式,保持学生思维的待续性

不同的提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来讲,课堂教学常用的提问方式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先提学生姓名,后提问问题;第二种,提出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让学生马上回答;第三种,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让学生回答。
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提问时更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3.讲究提问策略,启发引导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每块碎玻璃应该有一个完整的角),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又如,要求学生用“换元法”解关于的方程
通过观察上式,又发现方程左边的两项“互为倒数”,于是想到利用“换元法”解此方程。

4.认真设计提问内容,做到层层递进,增加坡度

课堂教学,既有起点,又有坡度,利用坡度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将学生已有知识适度整合,对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数学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并给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梯形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让学生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试着证明。
已知:梯形ABCD中,E、F分别为AB、CD的中点,求证:

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写出已知、求证后,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几何作图中添加辅助线的知识,不知道怎样添加辅助线才能使问题简化,所以会在证明的过程中思路受阻,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学生“我们刚才回忆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中是否用的着?”,“能不能作辅助线构造一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此题?”。这样,在教师一层一层的诱导下,学生很快就能正确的作出辅助线,进而使定理得证。

5.教师不可喧宾夺主,强制学生思维

作者简介:甄晓恒,女,河北涿州人,1978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现任教于河北省涿州市职教中心。任职以来曾获得河北省“优秀指导教师”荣誉;保定市“优秀班主任”;涿州市“先进团务工作者”,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