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地理教学 >孔子孔子修辞思想查抄袭率

孔子孔子修辞思想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25632 浏览:1185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经典古籍,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更是一座语言宝库,其中不乏关于修辞学的珍贵材料。孔子的修辞学思想形成于古代汉语修辞学的萌芽时期,在汉语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其中孔子提出了“修辞立其诚”,是修辞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还提出了“正名”思想,、“文”与“质”相统一的思想,都是与儒家道德观念相一致的。受“修辞立其诚”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修辞原则表现为得大方体性,即人们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行为要注意环境、对象、态度、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论语 修辞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前期,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创造了语言的同时,也孕育了修辞。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它讲究技巧和方法,是为准确表达思想,互相交际怎么写作的。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言语交际活动更加频繁,思想的表达也愈加精密。对修辞的依靠也自然更为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唇舌剑,激烈交锋。论辨和争鸣都十分重视言辞的准确和犀利。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修辞技巧的探索上升到了理论研究,于是产生了修辞思想,以后发展成为修辞学。开创中国修辞学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他的修辞思想,主要见于《论语》中。

二、孔子的修辞原则

孔子认为说话的环境、对象和说话时的态度也会对言语交际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修辞的目的,就是使说的话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要注意环境、对象和态度。孔子的修辞原则就是得体性原则。古代修辞以“诚”为本,认为修辞要合乎道德,这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精髓所在。孔子认为,言行相一致是君子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论语》中可以看出所运用的修辞原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言语与语境的和谐统一

再言语活动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特定的言语风格,但是说话人也会根据受言语对象、场合、时间及言语内容等不同语境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个人风格,以达到交际双方言语交际的和谐统一。《论语》中孔子的言语体现出了言语交际活动中得体的美学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交际对象相协调

交际对象的知识水平,往往和他们的经历、职业、文化教养有关。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文化修养不同,对话形式的识别能力、话语意义的理解水平不一样,这就要求在修辞活动中要看对象,否则就会影响修辞的效果。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言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可见孔子很注重交际对象,交际对象不同,说话时就要有针对性的调整话语内容及话语模式。

2.与具体场合相协调

由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之中,交际双方对言语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修辞活动中要注意言语交际与环境相协调。在《论语·乡党》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孔子在家乡温和而恭顺,以示谦逊;而在朝廷则是善于明辨,显示自己的政治才华。场合不同,具体的言语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与交际时间相协调

时空是统一的。言语活动不仅要考虑言语环境,还要顾及在一定场合下的适时性。《论语·宪问》中有:“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对此非常欣赏。又如在《论语·乡党》中,孔子提出了“食不语、寝不言”的要求。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这些都说明言语交际受时间的限制,在言语交际中应该注意言语行为与时间相协调。

(二)言语与社会道德和谐统一

理想的言语活动不仅要求修辞上的修饰,还要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影响着人们修辞审美活动。《论语》中所要求的社会道德标准就是做到“礼、仁、忠、信”四个方面,因此孔子的言语行为都是围绕这些道德标准来进行的。

1.言语行为要合乎“礼”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非礼勿言”可以看做是言语道德准则。在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中,其道德的核心就是礼制。一切社会行为必须纳入“礼”的框架之下。因此,言语行为必须合乎“礼”。

2.言语行为要合乎“仁”

孔子把“仁”看作是人际关系的道德理想。《论语》提到“仁”有109次,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孔子认为“仁”是与日常言语活动密切相关,通过“言”来观察“仁”。

3.言语行为要合乎“忠”

所谓“忠”就是维护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忠”反映到言语行为中就是“忠言”。“忠言”,一方面是指说话或写文章的真诚态度,另一方面是指言语主体的忠心,即对言语对象的道德责任。“忠言”是当时道德规范在言语态度、言语责任方面要求的体现。“忠言”的体现方式之一是“谏”。言忠则谏。君有过错,臣子应该犯颜直谏。《论语·宪问》中有:“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就是要直言。“忠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忠谏”思想,更是被历代奉为为臣之道,以至于出了许多忠臣孝子、志士仁人。

4.言语行为要合乎“信”

“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儒家“知行合一”哲学思想体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在《论语·为政》中将信誉比作车上套牲畜的横木,说没有它就不能行走。孔子所说的“信”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即一方面强调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强调自身的信实。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的。
三、结语
孔子建立了我国系统完整的修辞学说。孔子在整理总结前人著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修辞理论,并通过《论语》体现出来。孔子“修辞立其诚”的思想和“辞达”、“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等观点在中国文章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后人所引用和发展。《论语》修辞对现代汉语修辞的影响也是极明显的,《论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多数至今仍活跃在现代人的文章里。尤其是用这些修辞手法而创造出来的那些名言警句,早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udooo.com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高文圣(1986-)、男、辽宁省丹东市、研究方向:语言应用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